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順宗即位,他想有所作為,任用親信王任、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人,對朝政中的弊病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改革觸動了宦官的利益,因而失敗?;鹿賯兎磳ν鮼伞⑼跏逦牡瘸?,迫使順宗退位,擁立順宗的長子李純?yōu)榛实?,是為唐憲宗?/span>憲宗即位后,將王伾、王叔文貶逐,不久王叔文被殺,朝廷將與他們過從甚密的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定為王叔文黨,全都貶官到邊遠州郡任閑散小官司馬,被貶這批人史稱“二王八司馬”。其中劉禹錫原來貶到連州(今廣東連縣)任刺史,還未到任,又被改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這一貶,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劉禹錫好不容易被召回長安,沒想到,不久便又惹了禍。他回到長安,聽說附近有一座玄都觀,觀內(nèi)有道士種植的許多桃樹,正值春天,桃花繁茂,游人如織。于是他也到玄都觀賞花,并寫了一首七絕:②玄都觀:長安著名道觀。在崇業(yè)坊內(nèi),東與靖善坊的大興善寺隔朱雀大街相望。③劉郎:一語雙關(guān),既用漢代劉晨入天臺山采藥遇仙女故事,又是作者自稱。 長安城的文人雅士有春日賞花的閑情逸致。可是,對劉禹錫來說,賞花卻和他的政治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當時正值春暖花開。滿大街的人都去玄都觀看桃花,于是他就寫了這首詩。前二句寫看花,后二句說玄都觀的桃花都是他離開長安后栽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首詩被認為是譏刺那些朝中新貴都是靠打擊永貞黨人才攀上高位的。此后,他去拜見宰相李逢吉,問起自己的職務(wù)安排時,李逢吉說:“近者新詩,未免為累。奈何?話說得很清楚:你寫的那首詩,恐怕對你不利!不久,他再次被迫離開長安出任連州刺史。后來他又輾轉(zhuǎn)調(diào)到夔州、和州任刺史,誰能想到,這一離京又是十四年。十四年后,已經(jīng)換了皇帝,宰相裴度上奏皇帝召他回京。劉禹錫因而再次回到長安。 這年春天,劉禹錫再度游覽玄都觀,此時的玄都觀與十四年前完全異樣,桃樹蕩然無存,只見有兔葵、燕麥在春風中搖動。劉禹錫沒有吸取十四年前游觀作詩的教訓(xùn)。他感慨之余,又寫了一首語意雙關(guān)的七絕: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fù)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fù)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這一次,劉禹錫是有意識地再游玄都觀,并留下了這首詩。從詩前的“引”(序)文可以看出,劉禹錫第一次因詩遭貶離開長安時,玄都觀里確實沒有桃花。因此,前一首詩中的“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只是寫實,不是“語涉譏刺”。只是由于新貴們做賊心虛,才給劉禹錫強加了“語涉譏刺”的“罪名”。而這一次寫《再游玄都觀)時,詩也就無所避諱,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tài)諷刺政壇上那些曇花一現(xiàn)的執(zhí)政者:“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他的這種桀驁不馴的個性被白居易贊許為“詩豪”。當時的宰相裴度惜其才,欲令其知制誥??墒牵腥擞职堰@首《再游玄都觀》詩及“引”報告給唐文宗,文宗不悅,僅授其禮部郎中。不久,裴度罷相,劉禹錫也被“分司東都”,離開了京城。 因為兩首詩而斷送了一生中二十多年的寶貴時光,在整個唐代也只有劉禹錫一人!他的名聯(lián)“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不只是安慰白居易,更是他雄豪爽朗人格的體現(xiàn)。斗轉(zhuǎn)星移,風云變幻,時光又過了300年,中間經(jīng)歷了五代的硝煙烽火、宋朝的煙雨繁華。南宋時期的長安,已經(jīng)淪落為金土,1237年,金朝滅亡。當時著名的詩人元好問再一次來到了關(guān)中。在這里,他和乾縣著名學(xué)者楊煥然詩酒唱和,留下來另一首《玄都觀桃花》:注:①“前度”兩句:用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中“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句意。阮郎:即和劉晨同入天臺山采藥的阮肇。②“人世”句:用晚唐詩人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中“塵世難逢開口笑”句意。④晉陽:今山西太原。元好問是太原忻州人。此句意謂回故鄉(xiāng)后,會有新詩回味長安之游。這首詩僅有前兩句和劉禹錫玄都觀詩以及道教有關(guān)。道教文化和桃花關(guān)系很密切:傳說中西王母曾手植仙桃;漢代阮肇劉晨入天臺山采藥時遇見仙女的地方也是在桃花林深處。人們常說的“桃花運”就與此有關(guān)。唐詩中常常出現(xiàn)的“桃花源”,絕大多數(shù)和道家、道教有關(guān)。這首詩從第三句起,詩人寫自己游玄都觀的感受?!胺顷P(guān)小雨能留客,自是桃花要洗妝”,不說自己游玄都觀遇雨,而說“桃花要洗妝”,尤覺新意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