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濕覆法 濕覆的程序,大致分為悶潤畫幅、刷覆褙紙、上包首、上畫幅、包首轉(zhuǎn)邊、翻畫、貼簽紙、廢肩和搭桿、上墻掙平等。 (一)悶潤畫幅 將鑲嵌好的畫幅反鋪在案面上,先用潮濕宣紙團濕潤轉(zhuǎn)邊縫,稱之為“潤邊”。 再以棕刷沾清水,均勻地灑細小水花,使畫幅舒展開來。為了避免沾水過多,水點過大,可在沾水后,先在盆內(nèi)甩一甩棕刷,使棕毛上的水份少了以后再灑。 灑水時要斜灑,使灑了出的水點成片,不要成線,掌握“寧干勿濕”的原則,過濕容易開縫,卷起來上畫時不挺,所以灑水要適中。灑水后,隨之將畫幅翻過來使其正面朝上,從地頭一端卷起,放置一旁。如天氣干熱,為防水份流失太快,可用濕毛巾覆蓋于收卷起的畫幅上面,使其折皺盡快展開。如果畫心墨色不牢,應(yīng)盡量少灑水或不灑水,只將其鑲縫和轉(zhuǎn)邊處滋潤一下即可。 (二)刷覆褙紙 將覆背紙正面朝下平鋪在案面上,右首留出包首的位置。用排筆沾漿水輕刷一遍,使其舒展,上漿時容易刷平。然后,用排筆刷漿水,注意漿水的用量不宜過大,并且要刷勻,不能有漏刷。刷完漿水以后,迎光檢查一遍是否有漏漿。 (三)上包首 先將覆褙紙的右端抹0.3cm寬的稠漿,擦凈裱臺上的余漿,將絹包首放在覆褙紙右端,使絹包首的左端粘到覆褙紙右端上,絹面朝下,兩側(cè)與覆褙紙兩側(cè)各留出0.3cm的余邊,使包首居中,用排筆在包首上刷漿水,注意要刷平。 (四)包首轉(zhuǎn)邊 畫幅與包首對齊以后,將包首兩側(cè)留出的0.3cm余邊,折到畫幅上面,按畫幅寬度刷實,然后將畫幅天頭部分的兩側(cè)掀起,使包首的轉(zhuǎn)邊撥離與天頭部分,用棕刷將包首轉(zhuǎn)邊按裱件的寬度折痕刷實,然后在轉(zhuǎn)邊部位抹稠漿將裱件的兩側(cè)恢復(fù)原位。這樣包首的轉(zhuǎn)邊,就轉(zhuǎn)到里面與畫幅一樣寬窄。然后用棕刷將沒有排刷的部分(即上包首的天頭部分)重新排刷一遍,方法同上。 (五)上畫幅 上好包首后,即可上畫幅。將悶潤好的畫幅展開平鋪在覆褙紙上,對齊包首,取中間,使包首兩側(cè)各留出0.3cm余邊,準備進行轉(zhuǎn)邊。使畫幅的夾口紙與包首取齊,然后由二人協(xié)作,一人從畫幅的地頭提起,另一人用棕刷將畫幅逐漸刷平。 然后分別在天地頭的夾口紙?zhí)幠◣c漿水,使其夾口部分分別粘在一起,防止上墻后綾絹夾口部分收縮。覆畫幅時要保證書畫幅面的平整和舒展,防止出現(xiàn)折皺和刷跑墨色。如有大的折皺,可以將畫幅揭起重新刷平;如有小的折皺,可以順著折皺的方向使用飄刷,將折皺刷開。個別刷不開的小折皺,也可用手指肚輕輕拍打皺折兩側(cè)的綾絹部分,將皺折拍開,但不能直接拍打皺折免得拍成死折。整個畫幅基本平整和舒展后,即可進行排刷。排刷時要避免使棕刷與書畫心直接接觸,以免刷跑墨色,可以墊上一張宣紙進行排刷。排刷一定要實,不可漏排,否則,裱件下墻后,容易出現(xiàn)重皮現(xiàn)象。特別是轉(zhuǎn)邊和接縫部分,一定要墊吸水紙墩刷一遍。一方面可以使之墩實,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去一部分水分,免得上墻后從接縫處掙裂。因為轉(zhuǎn)邊和接縫處都比其他地方厚,水分也就多,如不格外進行吸水,上墻后整個裱件的干濕程度不一,接縫和轉(zhuǎn)邊部位干的慢,其他部分干后拉力強,容易將接縫的部分掙裂,所以必須格外注意吸水,以防止上墻掙裂。 (六)翻畫 包首處理完畢后,由二人協(xié)助將整個裱件翻身,使畫面朝下,稱之為翻畫 具體操作方法:較大的畫幅,由二人配合將畫幅翻過來。先將裱件從右口起案抖空,隨之由二人配合在原位置將被件翻身。翻身時用力要適當,避免將畫的接縫掙開。裱件翻過來以后(正面朝下),應(yīng)先落中間逐漸將兩頭慢慢落下,用棕刷將被件大致整理平展,再重新進行排別。排實時,也可以由一人在地頭一邊抖空裱件,另一人進行排實,以避免排出新的皺折。小幅書畫,可由一人操作。首先將裱件的上端(即包首的一端)揭起,逐漸一層層疊成S形,應(yīng)避開接縫進行折疊,以免接縫折斷,注意不要疊成回字形,每層中間可夾一層干紙,以免粘連和污染畫面,用毛巾將案子余漿擦凈。然后將下端(地頭部分)揭起,把整個裱件翻身,移至案子右端,用毛巾將裱臺余漿擦凈。然后,將疊起的部分伸展開來,使整個裱件正面朝下平鋪在裱臺上。先用棕刷將書畫幅面大致整理展平,再重新排刷一次。排刷時要以左右運刷為主,即順書畫幅面橫排,以少豎排為宜,防止裱件兩側(cè)出現(xiàn)邊際外凸的現(xiàn)象,影響裱件的規(guī)整。還要注意用力要靈活,輕重兼使、緩急并用,防止排出皺折和排破褙紙,以及漏排。如果裱件過干,可灑點水花,繼續(xù)排實,以避免刷起紙花。如果裱件過濕,應(yīng)墊干宣紙進行排實。在書畫轉(zhuǎn)邊的接縫處要墊宣紙多排幾遍,最好墩一遍,以保證書畫與覆褙紙完全吻合,避免重皮和拔裂 (七)貼廢肩、畫簽和搭桿 1. 將裁好的廢肩,在綾絹一面刷稍稠的漿糊,漿口寬約1.5-2cm為宜。將刷好漿糊的兩條廢肩分別貼在包首的左右兩邊。接口約占廢肩寬度的一半,余下的一半當裱件上墻時作貼口用,裱件下墻后,即可撕掉廢肩。也可用綾絹或韌性強的皮料紙,在覆畫時夾在包首與天頭之間,留出一半貼墻用,這種方法叫做“夾廢肩” 2.裱件上好覆褙和包首后,將畫簽背部刷上稍稠一些的漿棚,貼在裱件背面右上方離天頭夾口以下0.3cm的地方,畫簽的上邊與裱件的邊取齊,墊上宣紙,用棕刷排實刷牢。 (貼畫簽) 3.在裁好的搭桿(又稱角絆)背面刷上稍稠的漿糊,貼在裱件的背面地頭夾口兩側(cè)邊緣處,搭桿的上頭以不超過夾口接縫4cm為宜。 畫幅經(jīng)覆褙排實并貼好畫簽和搭桿后,最后由二人配合再將其翻過來,使畫心朝上。此時應(yīng)仔細檢查一遍,若發(fā)現(xiàn)畫面或天地處有皺折,應(yīng)用手指肚壓平。檢查鑲縫是否有開粘之處,鑲料的轉(zhuǎn)邊和包邊部位是否規(guī)矩平直,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和糾正。 (八)貼驚燕 覆背完成后,如果是“宣和裝”,應(yīng)在天頭部位貼驚燕。以裱件寬度1/3為準,計算出驚燕的位置,用針錐扎眼作記號,擺放尺板;再在驚燕紙面刷稍稠漿糊,隨之起臺,將其外口緊依尺板,下端與隔水間留0.1cm空隙,平放置天頭上,并用尺板輕壓。爾后,再以同樣方法貼好另一條。放上墊紙 。將驚燕壓實,用棕刷墩刷一遍,使其平實。注意在驚燕的紙面刷漿時,不可太稀,太稀能將驚燕邊口刷毛;也不可太稠,太稠拉力大,還會增加裱件的厚度導致裱件變形。擺放驚燕時,勿緊拉,應(yīng)貼尺板內(nèi)側(cè)輕放,使三邊口呈直線,下端空隙相等。 (九)上墻掙平 畫幅經(jīng)覆褙排實后,貼好畫簽和搭桿,就可在裱件四周拍漿并上墻掙平。漿口約1cm左右,并在褙紙右邊一側(cè)貼一小紙條,留作啟口。然后將裱件提起上墻掙平。如果裱件較長,上墻須由二人配合進行。上墻時注意裱件平整勻稱,不能稍有扭曲,從天頭開始一段段封邊口,伸平一段,隨用棕刷將覆褙的漿口砸實。 全部封邊以后,從啟口處往里適量吹些氣,并用棕刷從中間往四周推刷幾下,使空氣將裱件幅面鼓起,但注意不可吹氣太多。裱件上墻分為正上和反上兩種,畫面朝外為正上,畫面朝里為反上。一般北方地區(qū)多采用反上法,因為北方地區(qū)氣候干燥,灰塵較多,反上可避免污染畫面。南方地區(qū)氣候濕潤,空氣清潔,不易污染畫面,但常有陰雨天氣,板墻容易生霉,造成裱件損傷,采用正上,可避免霉品污染畫面。 無論何種上法,都應(yīng)靈活掌握,如遇干燥天氣,裱件上墻后空易出現(xiàn)崩、拔、裂、走的現(xiàn)象。應(yīng)避開接縫處,在裱件背面紙上灑些水,以保持畫幅干濕的均勻一致。 (十)飄干 由于裱件是由多層宣紙黏合而成,且有多處接縫,其畫心及鑲料相對偏薄,而接口和邊際部位卻相對偏厚,這就造成接口部位含水多,干的慢,收縮性也小。而其他部位由于含水少干得快,因之收縮性也大。這樣,在掙平過程中,就不可能同步收干,從而接縫發(fā)生掙裂現(xiàn)象。特別是在干熱的夏天和覆褙紙拉力較弱、裱件偏大偏厚鑲縫較多的情況下,就更容易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所以多采用飄干法。所謂飄干法,即覆褙完成后不直接上墻掙平,而是只在裱件上口抹2cm的稠漿,貼在墻上進行飄干。裱件干后形成一個整體了。也就不易再掙裂接縫了。這時再適當灑水濕潤裱件,四周抹漿,上墻掙平。 (十一)“濕覆”中的簡便方法 即事前不必先將覆褙托好晾干,而是直接在覆褙時一次性完成。 具體方法是: 1.悶潤畫幅方法同上。 2.托覆褙紙。先將一層覆指紙平鋪在案子上,右端空出包首的位置,使覆褙紙正面朝下,用排筆刷水上漿(或用噴壺),使覆褙紙受潮舒展,上漿時容易刷平,然后用排筆刷漿水。注意漿水用量不宜過大,寧干勿濕,并且要刷勻,防止將宣紙刷出皺折或刷出裂痕(參考基本功訓練“合紙”一節(jié))。一層覆褙紙中,多是由幾段宣紙拼接而成,但接頭越少越好,避免豎的接縫,接縫以控制在0.2cm左右為宜,接口的拼接要左壓右。刷好漿糊后,將第二層宣紙合于上面第二層覆褙紙時,要注意使覆褙紙右端兩層的邊口對齊,以備與絹包首相接。另外,第二層覆褙紙的接縫,一定要與第一層覆褙紙的接縫錯開,以免接縫重合在一起或相隔太近,裱件上墻后發(fā)生斷墻。 3.托好覆褙紙后,隨之上好包首,進行覆畫、包首轉(zhuǎn)邊,然后墊干宣紙進行排實,要避免棕刷接觸畫面,刷跑墨色,污染裱件,如果是宣和裝,隨即貼好驚燕,爾后將天頭揭起折過30cm,貼好畫簽后再將天頭抻平。 4. 將地頭部分兩底角揭起斜折,貼好搭桿后伸平,四周抹漿起案,上墻掙平。也可飄干,再灑水,上墻掙平。 托覆紙以后的各工序,具體操作方法與前面基本相同。 二、干覆法(搭覆) 干覆法與托心工序的干托法相近,即先在覆褙紙上刷漿糊,然后將吸過水的覆褙紙搭在裱件背面。此種方法比較安全可靠,尤其適于墨色容易潤化書畫作品和幅面較大的巨幅書畫和古舊書畫。 (一)翻包首 具體方法如下: 1. 先將準備好的包首,在右邊用尺板壓住,用針錐向里0.3cm處劃痕,折起壓實,伸展開抹稠漿卷邊,放墊手紙刷實晾干。 2.展開裱件天頭部位,將其背面朝上,并以尺板壓住。 3.在包首紙面抹漿,隨之將其平放在天頭背面使?jié){面朝上。輕輕抖動,使下層天頭受潮伸展,在轉(zhuǎn)縫上抹一遍稠漿,以加強與裱件轉(zhuǎn)邊縫的粘合力。 4.將絹包首翻身與裱件邊口相對齊,上口對齊夾口紙上邊,自右向左上下刷平。 5. 將裱件翻身,依左邊口壓尺板,用針錐在絹包首上劃痕,隨后,留出轉(zhuǎn)邊縫,裁去余料。 6. 將天頭左邊斜角折起,在包首左口抹漿進行轉(zhuǎn)邊,然后在轉(zhuǎn)邊的組面抹稠漿,隨即將裱件左邊放平,進行刷合。 7. 將裱件翻身、在包首部位墊水油紙并排實,用棕刷將轉(zhuǎn)邊處墩實刷牢。 (二)貼廢肩 1.在廢肩的綾面刷稠漿,再將其漿面朝下刷平于裱臺上,并隨即揭起來。這樣做可以粘去一些漿糊,以減少不必要的堆積。 2.將廢肩取中黏合于包首邊口,其下端與包首下口留出0.5cm間距,以備壓接褙紙用,然后墊水油紙排實。 (三)刷漿 先將已托好的覆褙紙背部朝上平鋪在案子上,灑清水并折疊悶潤。爾后,將其打開,自右向左刷漿其方法同合紙一樣。全部刷漿后,仔細檢查有無欠漿之處。 (四)撤水 揭起覆褙紙右端向左折過30cm左右,隨即擦凈案子,再將卷好備用的覆褙紙展開一段,附于清紙的后面,并一起揭起平放在案子上,以排筆管身壓住紙口;爾后,兩手夾住紙卷兩端,稍抬案子向左伸展,將其襯墊在濕覆褙紙底下。 撤水紙墊襯之后,擦凈其四周的余漿,抖動褙紙,以促使水分被干紙吸收。同時,進一步檢查褙紙上是否有筆毛等異物,及時挑除干凈。并在其右口刷0.3cm的稍稠漿糊,以有助與包首粘牢。 (五)搭覆褙紙 1. 將裱件伸開,使其背面朝上,平鋪在案子上、用浸沾漿水的宣紙團或毛筆濕潤轉(zhuǎn)邊縫及夾口縫,使其得以伸展。 2.由二人配合將覆紙同吸水紙一起搭在裱件的背面上,隨之揭去吸水紙,抖動褙紙,使其覆在合適的位置上。 3. 取正廢邊位置,將褙紙右口壓粘在包首之上0.2cm左右。 4. 右手握棕刷,左手抖動褙紙,另一人協(xié)助抻平畫件,按照先向中間刷、后向上刷、再向下刷的順序(基本是弓形)反復(fù)運刷,直至紙與裱件全部粘合。覆合時用力不宜過大,掌握輕上重排的原則。 5. 將覆合完畢的裱件起案抖空,右手握棕刷左右運刷排實,刷子要挺住,以求力透紙背。接著再抖空裱件,用棕刷啄砸全部鑲縫,此舉稱為“啄縫”?!白目p”既要用力,又不可用力太死,以免砸裂裱件邊沿和廢邊之間的褙紙,出現(xiàn)斷墻現(xiàn)象。隨后還須抖空裱件,以棕刷上下左右輕拍一遍,以除去因“啄縫”留下的棕刷印痕。 6. 將裱件反過來,使其正面朝上,進一步檢查畫心鑲料處是否出現(xiàn)皺折和是否排實,如有問題及時處理。如果是宣和裱應(yīng)將驚燕貼好,其方法如濕覆相同。 (六)貼搭桿和畫簽 其方法如濕覆相同。 (七)抹漿水 在裱件四周的廢邊上抹漿水上墻掙平也可飄干,飄干后重新灑水濕潤后再上墻掙平。 來源|周和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