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泄瀉之腎陽虛衰證,若瀉下滑脫不緊,或虛作努責者,可用何方(單選) A、真人養(yǎng)臟湯 B、四神丸 C、烏梅丸 D、附子理中丸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泄瀉腎陽虛衰證,多表現(xiàn)為黎明之前,腹瀉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治療當溫腎健脾,固澀止瀉,若出現(xiàn)滑脫不禁,選用真人養(yǎng)臟湯以固澀止瀉。 點擊空白答題丨淡出動畫 02 治療濕熱泄瀉的主方是(單選) A、藿香正氣散 B、玉樞丹 C、葛根芩連湯 D、香連丸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濕熱泄瀉多表現(xiàn)為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微黃厚膩,脈濡數(shù),治療應選用葛根芩連湯以清熱利濕,分利止瀉。 點擊空白答題丨淡出動畫 03 某女,45歲,常出現(xiàn)大便溏薄,今日加重,癥見大便稀薄,每日5~6次,腹部隱隱喜按,進食減少,食則脹悶,自述進油膩食易致發(fā)作。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其辯證為(單選) A、寒濕內(nèi)盛 B、食滯腸胃 C、脾胃虛弱 D、脾胃虛寒 E、腎陽虛衰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泄瀉的治療原則,患者出現(xiàn)大便溏薄,進食減少,食則脹悶,進食油膩易發(fā)作,為脾胃虛弱,無力消化的表現(xiàn),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均為脾胃虛弱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當辯證為久瀉的脾胃虛弱證。 點擊空白答題丨淡出動畫 04 某女,45歲,常出現(xiàn)大便溏薄,今日加重,癥見大便稀薄,每日5~6次,腹部隱隱喜按,進食減少,食則脹悶,自述進油膩食易致發(fā)作。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首選何方治療(單選) A、藿香正氣散加減 B、四神丸加減 C、痛瀉要方加減 D、參苓白術散加減 E、真人養(yǎng)臟湯加減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脾胃虛弱的久瀉當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因此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可治療。 點擊空白答題丨淡出動畫 05 某女,45歲,常出現(xiàn)大便溏薄,今日加重,癥見大便稀薄,每日5~6次,腹部隱隱喜按,進食減少,食則脹悶,自述進油膩食易致發(fā)作。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若病人進一步的發(fā)展,出現(xiàn)四肢不溫,畏寒喜暖,腰膝冷痛,宜用何方治療(單選) A、四神丸加減 B、痛瀉要方加減 C、桃花湯加減 D、補中益氣湯加減 E、附子理中湯加減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答案:E。 解析:脾胃虛弱的患者出現(xiàn)進一步的發(fā)展,出現(xiàn)四肢不溫的癥狀,為脾陽虛弱,陰寒內(nèi)盛,出現(xiàn)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宜選用附子理中丸加吳茱萸、肉桂以溫中散寒。 點擊空白答題丨淡出動畫 (4)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泄瀉》提出著名的治瀉九法: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在治法上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1.病因 考點三:泄瀉的辨證論治 臨床表現(xiàn):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并有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治法:芳香化濕,疏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如濕邪偏重,癥見胸悶,腹脹,尿少,肢體倦怠,苔白膩者,可用胃苓湯以健脾燥濕,淡滲分利。 臨床表現(xiàn):泄瀉腹病,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微黃厚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分利止瀉。 代表方:葛根芩連湯加味。若濕邪偏重,癥見胸腹?jié)M悶,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合平胃散。 臨床表現(xiàn):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中止瀉。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若食滯較重化熱,脘腹脹滿,瀉而不爽者,可因勢利導,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積實導滯丸。 臨床表現(xiàn):大便時塘時瀉,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代表方:參苓白術散加減。若脾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吳茱萸、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而致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臨床表現(xiàn):泄瀉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泄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代表方:四神丸加味。若滑脫不禁者,可合桃花湯或真人養(yǎng)臟湯以固澀止瀉;若雖為五更瀉,但脾腎陽虛不顯,反見心煩嘈雜,而有寒熱錯雜之癥者。宜用烏梅丸加減。 (3)肝氣乘脾證 臨床表現(xiàn):平時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fā)生腹痛泄瀉,舌淡紅,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瀉要方加減。 1.起居有常,調暢情志,謹防風寒濕邪侵襲。 2.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飲食,避免生冷,禁食葷食油膩等物 1.注意“風藥”的臨床運用 2.虛實夾雜者,寒熱并用 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瀉中的運用時機 青醫(yī)說 用心做中醫(yī)在線教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