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的城墻和城門(附錄25圖) 360圖書館 河北鄉(xiāng)土志 保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城歷史已逾千年。今城究竟始于何時,有史可考的要追溯到清苑縣的出現(xiàn)(歷史上清苑縣是保州、保定路、保定府治所)。 據(jù)光緒《清苑縣志》載: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清苑縣,治所在今保定市內河北省監(jiān)獄一帶,此城始出現(xiàn)城邑,至今已1500多年。 保定之興,緣于其為兵家必爭之地。從地理上說,保定位于河北平原的中部,“臨城四野,地勢坦平”,恰好處于太行山與華北東部淀泊群之間的束腰地帶,從而造成其“北控三關,南通九省,重山西峙,群川東匯”的險要形勢。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旦越過燕山、長城,攻取北京一帶后,繼續(xù)向南進入中原,首先就要面對保定。反過來說,南方的軍隊要進攻北京這樣的要地,那么也首先要攻占保定。 保定第一次作為軍事重鎮(zhèn),是在宋遼對峙時代。宋朝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以河北作為防御遼國的第一道軍事前線。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時,這里是與遼國交界的邊陲之地,由于軍事防御的需要,此地設置了“保塞軍”,改清苑縣為保塞縣后又升格為保州。日后的“保定”之名便是由此而來。 保定建城始于宋代,據(jù)《宋史》和清光緒《清苑縣志》所載:自北魏太和元年(477)置清苑縣,治所在今保定市區(qū)東北部原河北省監(jiān)獄址,直至唐代治所無變更。北宋建立后,位于北方的遼國經常南下攻掠宋北部邊境,今保定北部一帶是與遼國交界的邊陲之地,由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建隆元年(960)于清苑縣治所設保塞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北伐失敗后,為鞏固北部邊防,翌年令幽州行營都部署劉遇修筑保塞(今保定)、威虜(今徐水遂城)、靜戎(今徐水)等城池。清苑縣城原在今保定城東,因流經該城的徐水(漕河)改道,劉遇始筑今城,并引徐水與一畝泉河合流,經今城。太平興國六年(981)改清苑縣為保塞縣,保塞軍升為保州。保州城的營建仍在繼續(xù),修筑土城墻,營建城內建筑,統(tǒng)一修建的營舍即達一千五百多處。開挖護城河,疏浚一畝泉河,與雞距泉水匯合,不僅增強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運。到淳化三年(992),李繼宣任保州知州時,工程始竣工。由此保州城才具備了城市規(guī)模。 金貞祐元年(1213),蒙古軍攻占保州,全城被毀,徙州治于滿城。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古保州等處都元帥張柔將治所從滿城遷徙保州,在廢墟上進行規(guī)劃,重建城池,令副帥賈輔、計議官毛居節(jié)(名正卿)和苑德(清苑人)主持設計施工督造,并重新筑起土城,城周11里,比宋金保州城有所擴展。 明從戰(zhàn)略需要出發(fā),為增強保定城的防御能力,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以磚石砌四門甕城,增垛口3710個。弘治五年(1492)都指揮張溥再次進行修繕。隆慶年間(1567~1572),知府張烈文及以后兩任知府賈淇、章時鸞相繼改修土城為磚城。前后3任,歷時5年,建成形制宏偉,功能齊全,既能防御,又能進攻的軍防重城。 全城周長4850步,計12里零330步,墻高3丈5尺,頂寬1丈5尺,底寬3丈5尺,城壕寬3丈,深1丈5尺。墻基用巨型條石砌筑,石下筑石灰土(類似現(xiàn)在水泥),并依地勢高低露出地面三五尺不等。墻體包以大號城磚,中間用黃土層層夯實。城墻頂部每隔一步有一垛口,在垛口中間有射箭口,每個垛口下方都有排水口。外城墻每隔60步修筑一個向外凸出的矩形墩臺,可以使防守者從側面攻擊敵人,故又稱敵臺,共設81個,現(xiàn)尚存1個(見圖4)。城墻四角各建角樓一座,南城門門樓東邊建一亭式小樓名魁星樓,樓東側有一小碑亭(保定解放后有碑無亭)。城周四面建4個城門,東門名“望瀛”、南門名“迎薰”、西門名“瞻岳”、北門名“拱極”。東西城門相對建在一條直線上,南城門偏西,北城門偏東,互不相對。 保定城墻上的城門大大小小的約20多個。 東墻6個門:東小紅門、奶廟街城門(門外是忠陵廟)、大東門(帶甕城)、東明門(也稱東二門,帶甕城)、小東門(帶內甕城)、望恒門(最北小東 門,帶甕城)。小東門與望恒門間還有個鐵路出城口; 北墻4個正式城門:大北門(帶甕城)、北便門(帶甕城)、小北門(帶內甕城)、玉清觀北邊的城門(正式名字待憶,帶內甕城),大北門東還有1個 便工通道門,小北門與玉清觀城門間還有個鐵路的出城口; 西墻4個門:新民門(西北角處,帶個小內甕城)、西便門(帶內外兩個甕城)、大西門(帶甕城)、小西門; 南墻7個門:國公門、國公西門(國公門和國公西門都有甕城)、大南門(帶甕城)、建威門(帶甕城)、班師門(帶甕城)、小南門(帶甕城)、安北門(帶甕城)。(南墻西段凸處還有個朝西的小城門)。 南墻上還有一個門,南明門。在大南門東百余米處,是個帶狹長內甕城的十分宏偉的城門。在一些介紹天水橋和水運碼頭的照片中常被誤認為是大南門,其實大南門的門樓并不出色而且被前面甕城上的小門樓擋著談不上任何雄姿。不過南明門的門洞常年被青磚封著,成了個哨樓。 每座城門建有兩個城樓,外邊的一座叫箭樓,里邊的一座叫城樓,在城樓與箭樓中間一塊半圓型空地,叫甕城。各城樓下均是拱型門洞,門洞寬約2丈,深約3丈5尺。正樓門洞正朝向,甕城門洞朝向各異(西門向南,東門向北,南北門均向東)。在每個甕城里面對正門均建有一座門神廟,東門是三元宮,西門是三圣祠,南門是關帝廟,北門是真武廟。各城門正樓內側兩邊建有通往城樓的人行馬道,馬道長約百米,以利上下。四城門一側下各建有水門,西水門在西門之南,從小閘引一畝泉河(雞水)入城內蓮花池,然后通過南大街暗溝,由南門東邊的南水門歸河;東水門在東門之北東岳廟前;北水門在北門之西,夏秋城內之積水皆由此出。整個城周雖似方型,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200余米,并略呈弧型,往北又呈直線,城周形狀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稱。 清順治九年(1652)知府胡延年重加修葺,雍正七年(1729)清苑知縣徐德泰葺城垣,建寬兩丈左右的四門馬道,咸豐三年(1853),總督訥爾經額復修城池,同治十年(1871)總督李鴻章又進行了全面的整修。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侵略軍侵占保定,分別駐扎在保定四個城門。次年(1901)清政府與八國聯(lián)軍簽訂《辛丑條約》后,當年8月,四國聯(lián)軍撤離保定時燒毀四城門正樓、甕城樓及角樓。1903年,袁世凱為請慈禧、光緒謁西陵,將永寧寺(即南大寺)改為行宮,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門樓,其他三城門正樓及四門甕城的敵樓均未修復。 民國時期,在城內西南隅,駐有河北省第四監(jiān)獄,為加強保衛(wèi),將南臨城墻坍塌的一段約200米重修。小南門是1935年,東北軍第53軍萬福麟部隊駐保時為練兵出入方便新開。 1937年“七七事變”前,駐保守軍為了加強防御,在南城墻墻體內(現(xiàn)遺址處仍存)修建了兩個較大的水泥防空洞,同時對保定城墻又進行了一次維修。 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寇侵占。保定古城城門在日寇“華北交通寫真”上都有其照片。 日寇入侵保定后,于1942年在西南角靴城尖端開出小西門,但時間不長,又原樣壘砌堵死。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時,古城墻及南城門正樓基本完整,東、西、北三城門正樓址各存留三間平房。從1950年拆除四門甕城起,1952年至1954年陸續(xù)拆除東城、南城、北城城墻,1956年開始拆除西城城墻。現(xiàn)僅留下南城墻一段遺址,坐落在天威路,現(xiàn)存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臺,從動物園北側城墻可見。這段遺存的古城墻雖短,但它記錄了保定古城的歷代滄桑,是研究我國古代城市建筑和城市防御戰(zhàn)爭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歷史名城的象征。因此,于1984年6月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
|
來自: 唯我英才 > 《直隸文化和直隸尚書房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