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成 1975年我出差去同安縣,校友李某來訪,談起曾治一位慢性肝炎的盜汗癥,初服當(dāng)歸六黃湯加堿收效甚著,嗣后再服此方不但無效,反而汗出更甚,約請會診。 患者形體稍胖,舌質(zhì)暗紅,舌胖苔薄白; 向其病況,訴有肝炎病史,經(jīng)治療肝功能已基本正常,唯數(shù)日來稍動即汗出,睡則更甚,醒則汗收,每晚濕透內(nèi)衣,需更換兩件,并伴見腸鳴、便溏、食少、腹脹、手足欠溫、易得感冒。脈弦緩,此乃陽虛盜汗之證。 給與黨參、黃芪,干姜,炙甘草,炒白術(shù)、五味子、麻黃根,羿小麥、牡蠣各。翌日晨,患者迎面喜笑告之:“服上方一劑則見顯效,昨晚盜汗僅胸窩部少許?!眹谠俜?劑,以固療效。 李校友問:“前人有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之說,為什么此患者盜汗服上藥能教呢?我說:“汗雖屬陰液,必須陰陽和調(diào),表里通達,始能外透于皮膚。 故無論陰虛、陽虛,皆可引起自汗、盜汗,誠如(《景岳全書》所說:“以余觀之,則自汗也有陰虛,盜汗也有陽虛?!睋?jù)臨床所見,尚有盜汗之甚,陽隨陰泄;或自汗不止,陰隨陽損,往往呈現(xiàn)氣陰兩虛,或陰陽俱虛,可知自汗與盜汗都各有陰虛、陽虛或陰陽兩虛之證,不能一概而論。本例系脾陽不足,衛(wèi)表不固,肌表疏松,腠理不密,津液外泄而致陽虛盜汗之證。故用理中湯以溫中健脾,溫之則中陽振奮,陽生陰長,陰有依附,汗不外泄;更用牡蠣散加五味子,益氣固表,斂陰止汗;方中又得黨參、白術(shù)、炙草,益氣固表斂汗之力,故能奏效。后用香砂六君子湯加臧調(diào)理收功。 紀(jì)東濤醫(yī)師按:此文章說的陽虛盜汗,指的是表陽虛盜汗,里陽虛一般是不會盜汗的,如果里陽虛盜汗,一般都是陽氣外越的危重癥了,非附子人參山萸肉不能回。 盜汗除了陰虛,陽虛,其實淤血,濕熱也會盜汗,臨床見過一例患者,胸口熱而盜汗,舌尖紅紫,脈寸浮澀,關(guān)尺沉而細(xì)澀,用四物湯加丹參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