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資治通鑒》是由司馬光用時19年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這本書中包括了16個朝代共1362年的歷史,因此想要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并不是簡單的一部歷史史書,同時它還對我們的人生起著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每一次讀《資治通鑒》,都有不同的感受。 《資治通鑒》更如人生的教科書一般存在,它對于世人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對于世人尋求進步和發(fā)展提供著重要的行為準(zhǔn)則和方法論。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人都非常的渺小,曾經(jīng)我們看似非常波瀾壯闊,甚至十分在意的事情,其實在漫長的時間面前,一切都變得微不足道,其中《資治通鑒》中記載了一則十分荒誕的小故事,但是這件故事里面卻隱藏著大智慧。 這則故事看似荒誕,其中卻暗藏著權(quán)謀智慧,讓人贊嘆 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是這樣子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田忌和鄒忌之間存在著很深的猜忌。因此鄒忌就去找了一個會占卜的人,但是他是這樣跟占卜的人說:田忌是他的下屬,但是因為履立戰(zhàn)功,現(xiàn)在心生驕傲之情,可能會有謀反之意,所以想要占卜一下。 但是這件事情結(jié)束之后。行占卜之術(shù)的人卻被抓了起來了,此時齊國的國君找來田忌,問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田忌沒有辦法解釋,無奈之下只能率兵攻打齊國,讓齊國把鄒忌交出來而,田忌卻因為失敗落魄,躲到了楚國。 這件事情的荒誕之處在于第一點、明明是大街上隨便找了一個占卜之術(shù)的人,而齊國的國君卻對這件事情深信不疑。 第二點,齊威王明明非常的信任田忌,但是卻因為鄒忌簡單的離間之計,竟能讓他相信田忌想要造反。 第三點,田忌連為自己解釋的機會都沒有,直到齊宣王繼位之后,才知道田忌是被人冤枉的,于是下令將田忌召回來,可是鄒忌什么懲罰都沒有得到。這件事情在背后隱藏著深奧的智慧。 田忌擁有卓越的智慧,本身就是一個權(quán)臣但是他功高震主,惹得國王忌憚。孫臏被同門師兄龐涓陷害,被人挖掉了膝蓋之后,最后想盡辦法回到齊國,可是讓人不解的是,孫臏回到齊國之后,人們并沒有第一時間把他送到齊王那里,反而第一時間把他送到了田忌身邊,由此可以看出其實在使者的心中,田忌已經(jīng)排在了齊王的前面。 由以上兩方面就可以看出,田忌作為齊國的權(quán)貴,他并不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卻令整個齊國,成為了由田氏家族掌控,使得整個齊國的王權(quán)沒落。此時齊國的貴族權(quán)力已經(jīng)大于了王族的權(quán)力,這是齊王完全不能夠容忍的。 田忌作為田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在軍隊中有著非常高的聲望,同時他也獲得了孫臏的幫助。在和魏國的較量中田忌三次獲得了勝利,因此此時的田忌功高震主,甚至一度危及了王權(quán)。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無論田忌是否有謀反的心理,但是在齊王的眼里,他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謀反的代名詞。本身齊王對他已經(jīng)猜忌,此時鄒忌只需要巧借東風(fēng),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輕松將田忌扳倒,其實造成田忌失敗的并不是鄒忌,是田忌自身。 他不懂得審時度勢,及時收住鋒芒,他不明白伴君如伴虎這個道理,更不懂君心難測。對于國家來講,田忌是有功勞的,可是對于齊王來講,田忌是一個威脅。但是田忌不明白在封建歷史時期,君王就代表著國家。 總結(jié):以上是《資治通鑒》這一本書告訴我們的為人處世的智慧,其實這一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歷史古籍,同時還是一部權(quán)謀《資治通鑒》一開始產(chǎn)生的原因是司馬光為了供歷朝歷代的皇帝閱讀給皇帝們起到啟示的作用,所以才進行書寫的因此這本書中蘊含著強大的領(lǐng)導(dǎo)力思維。 讀懂了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參透人心, 用理智的思維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因此這本書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和學(xué)習(xí)價值。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今天,千古帝王事早已成為塵封的歷史,帝王之術(shù)不再有生存土壤,但這并不意味著《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就對當(dāng)下沒有現(xiàn)實意義了。 對普通人而言,這部歷史巨著其實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書中處處蘊含的為人處世的樸素智慧對當(dāng)下的我們?nèi)跃哂兄匾?strong>啟示和借鑒意義。 然而,閱讀文言文是一件比較吃力的事情,普通的文言文翻譯,又不能準(zhǔn)確地表達史書的滄桑和韻味。因此,《資治通鑒》雖好,但很多人無法徹底讀懂。所以,筆者向大家推薦一本超級好的史書,即《白話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中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不僅包括治國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用人之道,馭人謀略之道,更包括各種心機計謀、帝術(shù)人心之道,讀完這部書,無論是你的思維能力,還是大局觀都會有一個極大的增長。 閑來無事的時候讀一讀,便能從中找到人生的智慧,似乎一下子豁然開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