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聲母b、p、m、f與韻母ong本來不能相拼,但京劇中“蹦”讀bong、“朋”讀pong、“夢”讀mong、“風(fēng)”讀fong,這就是上口字;再如,在普通話語系中,按規(guī)則聲母z、c、s是不與齊齒呼、撮合呼的韻母相拼的,如果出現(xiàn)相拼的字,例如zian(箭)、cie(且)、siang(廂)、zü(聚)、cü(娶)、süan(宣)等,就也屬上口字(這一類字同時也屬尖音字)。 2、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讀zhu、chu、shu、ru,而京劇中應(yīng)讀zhü、chü、shü、rü,歸入衣齊轍。例如“誅”不讀zhu而讀zhü,“處”不讀chu而讀chü,“書”不讀shu而讀shü,“如”不讀ru而讀rü。 3、輕唇音f和v(讀似英語的v)兩母字,北京人讀fei、wei,為灰堆轍,而京劇中讀fi、vi。京劇中歸入衣齊轍。例如“飛”不讀fei而讀fi,“未”不讀wei而讀vi。 4、l 聲母字,北京人讀lei,屬開口呼,而京劇中讀luei(lui),屬合口呼。比如“雷”在京劇中讀lui而不讀lei。歸入灰堆轍。 5 6、g、k、h、η和b、p、m、f這八母字,北京人讀e韻,而京劇中讀o韻。歸梭波轍。比如“歌”、“科”、“何”、“娥”不讀ge、ke、he、e而讀go、ko、ho、ηo;“學(xué)”不讀xue而讀xio,“岳”不讀üe而讀io,“虐”不讀nüe而讀nio,“掠”不讀lüe而讀lio。 7、北京人讀eng或ing,在京劇中讀en或in。例如在京劇里,“燈”不讀deng而讀den,“生”不讀sheng而讀shen,“更”不讀geng而讀jin或gen,“京”不讀jing而讀jin,“定”不讀ding而讀din。 8、唇音b、p、m、f四母字,北京人讀beng、peng、meng、feng,而京劇讀bong、pong、mong、fong。比如“崩”、“鵬”、“猛”、“風(fēng)”在京劇里讀bong、pong、mong、fong。 9、北京讀rong,而京劇中讀yong,例如“容”字;北京人讀nong。此外,還有“臉”不讀lian而讀作jian。 羅培常先生在歸納這些條理時注意到了從昆曲到京劇的若干變化,而從羅先生的歸納到現(xiàn)在的半個多世紀里,京劇音韻又有若干變化,他的有些拼讀法與《漢語拼音方案》也有些不同,為了方便大家對上口字的掌握。編者把收集到的140多個上口字音節(jié)(可能還不全)按聲母的五音順序列出: B:-eng~-ong(崩)-in(迸)、-an~-uan(般)、-ing~-in(兵)、-ai~-e(白)、 P:-eng~-ong(捧)、-an~-uan(潘)、-ing~-in(屏)、-ai~pe(拍)、-o~-e(迫) M:-eng~-ong(夢)-in(盟)、-an~-uan(瞞)、-ing~-in(明)、 F:-eng~-ong(風(fēng))、-ei~-i(飛) D:-eng~en(登)、-ing~-in(頂) T:-eng~en(騰)、-ing~-in(廷) N:-eng~-en(能)、-ing~-in(寧)、-ei~-uei(內(nèi))、-a~-o(那) L:-eng~-en(棱)、-ing~-in(靈)、-ei~-uei(雷)、-ü~-u(綠)、-iou~-u(六)、-ue~-io(略)、-ian~-uan(戀)、-ong~-uong(?。?BR> G:-e~-uo(歌)、-eng~-en(耕) K:-e~-uo(科)、-eng~-en(炕) H:-e~-uo(何)、-eng~-en(哼)、-ei~-e(黑) J:-ue~-io(覺)、-ie~iai(街)、geng~-in(更)、che~-ü(車)、 Q:-ue~-io(卻)、-ing~-in(傾) X:-ue~-io(學(xué))、-ie~-iai(鞋)、-ing~-in(形)、han~-ian(喊) ZH:--i~-i:(知)、-u~-ü(主)、-eng~-en(睜)、-an~-ian(戰(zhàn))-uan(戰(zhàn)) CH:--i~-i:(癡)、-u~-ü(除)、-eng~-en(瞠) 表4-3:上口音與京音讀法對照表 SH:--i~-i:(書)、-u~-ü(書)、-eng~-en(生)、-ao~-uo(勺)-a~-uei(灑)、-uo~-üe(說) R:--i~i:(日)、-u~-ü(如)、-eng~-en(扔) Z:--i~-i(擠)、jue~-io(爵)、jie~-ie(姐)、jiao~-iao(焦)、jiou~-iou(酒)、jian~-ian(箭)、jing~-in(精)、jin~-in(進)、jiang~-iang(將)、ju~-ü(聚)、 C:qi~-i(妻)、que~-io(雀)、qie~-ie(且)、qiao~-iao(悄)、 S:xi~-i(西)、xue~-io(削)、xie~-ie(寫)、xiao~-iao(肖)、 η:an~-an(安)、en~-en(恩)、ou~-ou(毆)、wo~-o(我)、e~-e(厄)、ai~-ai(愛)、ao~-ao(熬)、ang~-ang(昂) V:wei~-i(未) ň(讀似ni):ni~-i(膩)、nue~io(虐)、nie~-ie(聶)、niou~-iou(妞)、 Y:yue~-io(岳)、ai~-iai(哀)、-ing~-in(英)、rong~-ong(容)、 W:-eng~-ong(翁) E:-ng~-n(鞥) 從聲、韻拼讀方法角度,上口字還可以分成兩大類: 普通話音節(jié) (4)聲、韻母均為方言母,例如ňio(虐)。此類字只有個別字。 《生死恨》中韓玉娘唱【反四平調(diào)】 還有《霸王別姬》“二六”“成敗興亡一霎那”的“那”讀nuo,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這段唱詞的韻腳是梭波轍,為了合轍,“那”的讀音就由發(fā)花轍的na改成梭波轍的nuo。 2、上口字用在句子中,有的字可上口,也可不上口。例如《謝瑤環(huán)》“高撥子” 3、上口字與相鄰的字連念感到別扭時,可以不上口。例如《西施》“每日里浣紗 4、上口反而翹轍的可不上口。所謂翹轍就是跑轍、不押韻的意思。例如《吊金龜》中康氏念“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dāng)有時”?!叭铡焙汀皶r”,“日”上口就不押韻(應(yīng)當(dāng)說不怎么押韻),不上口反倒押韻,因此還是不上口好。 5、有些老的上口字也可不上口。例如“臉”讀jian,“喊”念xian,“戰(zhàn)”讀zhuan或zhian,“龍”讀liong等,使聽、觀眾莫名其妙,因而以不上口為好。 6、切勿按同音字類推認定上口字。有些字在普通話中是同音字,但在京劇唱念中卻有區(qū)別。例如“知”與“之”、“出”與“觸”、“書”與“梳”都是同音字,但在京劇中“知”、“出”、“書”是上口字,而“之”、“觸”、“梳”則不是上口字。比如“人生不知臉面”(《鳳還巢》)中的“知”是上口字,而“口聲聲露出了離散之心”(《霸王別姬》)的“之”卻不是上口字;又如“出池來只覺得嬌弱難勝”的“出”是上口字,而“并不曾觸犯你那律條”(《轅門斬子》)的“觸”卻不是上口字;再如“非是我愿意兒傳遞書簡”(《紅娘》)中的“書”是上口字,而“那一日梳妝來照鏡”(《玉堂春》)中的“梳”卻不是上口字。此類不能隨便類推的例子很多,一定要通過查找資料以及常聽、常記來熟練掌握。 7、對上口字不必苛求。有一些上口字在生活用語中已不多見或已消失,還有的上口字靠師徒間口耳相傳,往往似是而非,正確與否難以定論。比如“戰(zhàn)”字,有的上口成zhuan,有的上口成zhian,再如“善”字,有人讀成shuan。還有人把“半”讀成bon,“談”讀成tam。說句實在話,一些京劇名家也并非字字準(zhǔn)確,不要旨目地把他們的“口誤”或本人的錯誤也當(dāng)作經(jīng)典傳揚。比如“爇”字,好多家唱成re音,很可能是“秀才不識念半傍”,而并不是什么上口音;再如“斂”字,有人念成jian,顯然是錯誤的類推造成的;還有把“婀娜”唱成a na,把“蛟螭”唱成jiaoli,這顯然不是上口音讀法,而是一明顯的錯誤。還有“十”字,有的名家唱成shei音,我們有的人以為是什么上口音,其實這是一種口誤。通過以上舉例,我們知道,上口字本身有個規(guī)不規(guī)范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京劇用字也會因生活用語的變化,許多名家早就開始逐步把原來上口的字改成不上口了。在這方面梅蘭芳、馬連良、李少春等率先垂范,帶頭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來以李少春在《野豬林》中的一段唱為例,說說李少春在上口字問題的改革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