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要發(fā)的字帖,是清朝吳大澂(cheng)的 《白鶴泉銘》。 當然是小編的私家字帖體系中的一帖,是小編花時間親自處理過的,跟其他的版本不同。 吳大澂的書法,那絕對堪稱一代大師。 造型簡單,卻在簡單之中,透露著博大精深的底蘊。 他的金石氣息,跟吳昌碩是能相提并論的。 不過,吳昌碩的石鼓文,對初學者來說,比較困難,你不一定能掌握。所以說,最好的字帖,不一定是你的首選。你要從簡單到復雜,一步步的慢慢提升自己,而不是一口氣想吃一個大胖子! 但吳大澂就不同,簡單又博大精深,值得好好的學習,尤其是初學者,想要學篆書,我覺得從吳大澂著手,是個很好的途徑。 簡單又博大精深,這讓我想起了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 麻姑仙壇記,就是用極其簡單的點畫結(jié)構(gòu),寫出了最博大精深的底蘊,被歷代書家稱為楷書第一帖! 麻姑,尤其是那個拙味,讓小編都完全沒法學到精華。至于顏真卿的厚重、篆籀筆法,小編早就學得精熟,是不會再從麻姑仙壇記中找的。 麻姑仙壇記,那是顏真卿晚年的作品,已經(jīng)到了返老還童的時期,而小編還是血氣方剛的小伙子,當然有點繼承不住麻姑仙壇記那最精華的古拙意味。 不是有人老說楷書不是藝術(shù)嗎?其實是你不會寫! 麻姑仙壇記,那就是頂級的藝術(shù),最為簡單的造型和筆畫,卻給你博大精深的底蘊,篆書意味、碑意味、楷意味、行書意味……小編自認為功底強大,卻還接不住麻姑仙壇記的底蘊,自覺渺小,如滄海一粟! 魯公,不愧是高山仰止! 而吳大澂的書法,跟魯公八竿子打不著,卻跟魯公麻姑仙壇記的精神是相通的。 他的造型和姿態(tài),沒法跟吳昌碩相比,卻在最簡單的點畫里,給你篆書最醇厚的意蘊,令人敬仰,值得學習。 從吳大澂的筆路來看,他應(yīng)該主要學習的是散氏盤。當然,小編只是看筆路判斷的,如果你是行家,歡迎指正。 釋文: 光緒十有八年,歲在壬辰九月九日,撫湘使者吳縣吳大澂率同寮友來登岳麓訪白鶴泉,飲之而甘,乃為銘曰:在山飲山泉,出山飲湘水。水自山中來,雲(yún)自山中起。挾飛泉化作漫江雨,雨天下從此始。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臨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