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生,每個人似乎都經(jīng)歷過或者正在經(jīng)歷著一種困惑,那就是我也學得很努力,但是成績依然不見提高。如果這個問題反復出現(xiàn),必然對學生造成重大打擊,會不由自主的產(chǎn)生自我懷疑,心生迷茫,進而嚴重影響到學習狀態(tài)。 自認為學得好卻就是考不好,這個問題由很多個因素構(gòu)成,今天我要關(guān)注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即學生與老師配合配合的問題。 每次考完試講評試卷的時候,面對學生卷面上的一個個扣分點,老師都是恨鐵不成鋼的神情,然后免不了要抱怨幾句:這些題目都是我在黑板上講過的類型,為什么你們還是做不對? 而作為學生,更是心緒難平,有些甚至氣氛得砸起了桌子:這些題目明明老師都講過的,我竟然還是做錯了,簡直不能容忍! 這種老師不解、學生不滿的情況在很多學科上都會出現(xiàn),尤其是數(shù)理化。我們知道, 在高一高二,學生所考的試題難度都是小于高考模擬題的,那么降低難度的一個做法就是,讓與老師講過的一些類似的題目出現(xiàn)在試卷上。當然這些題目一般都具有典型性,肩負著培養(yǎng)學科能力的重要作用,是屬于必做題。 老師會對這樣的題目進行詳細地分析講解,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自覺收獲頗多。這時下課鈴聲響起,一節(jié)課也結(jié)束了,老師最后會要求一句:同類型的題目,大家要多做幾道。 但問題就出在這里。 老師精彩的講解結(jié)束了,老師的職責也就完成了,但是學生的學習并沒有就此完成,也不應(yīng)該完成。作為班主任,我曾就此問題和班上很多學生了解過:老師講過的題目,自己再做一遍,一定能完美的做出來嗎?有一少部分學生自認為做不出來。那么,如果過了三天,再去做這道老師講過的題目,問及的學生中有一半的自認為做不出來。 另外,老師要求的課外完成幾道同類型題目的練習,能真正做到的學生并不多。大多數(shù)學生總是帶著課堂聽懂了老師講解,就以為自己徹底掌握的心態(tài),將這道題納入已經(jīng)學到手的內(nèi)容當中。實際上并非如此,他可能完全沒有掌握,考試便是最好的證明。 練不透,練不熟,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只能導致看似會的題目最終做錯。 老師以為同學們課后是鞏固了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也可能是沒時間去做相應(yīng)的練習,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雙方都感到意外。當然,這其中需要反思的應(yīng)該是學生,所謂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 一道題、一個類型的題目是不是真正掌握,實踐是最好的檢驗——獨立自主地做一遍。但這還不夠,還需要通過同類型題目的練習來強化知識和解題技能的遷移能力。如果同類型的題目也能順利做出來,這時才能自信的說:我掌握了。 有一種學習節(jié)奏是很忙卻沒有多少收獲,有一種低效率是抓不住學習的側(cè)重點,無視老師指明的努力方向。找重點找難點,不如找得分點,把原本可以在平時牢牢抓住的得分點輕易放過確實可惜。體現(xiàn)執(zhí)行力,把老師的要求變?yōu)樾袆?,讓課堂成為學習的起點而非終點,學習就一定是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在前進。 |
|
來自: creazybo > 《高考逆襲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