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兩坡陡峭,橫剖面呈“V”字形,多發(fā)育在新構(gòu)造運動強烈的山區(qū),當?shù)孛嫣俣扰c河流下切作用協(xié)調(diào)時,最易形成峽谷。 河流“V”型谷多出現(xiàn)在河流中上游地區(qū),一般來說越是地形崎嶇,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的河流,會產(chǎn)生較強的下蝕作用,從而會使得河流的下蝕加深作用快于側(cè)蝕拓寬作用,從而形成河道橫斷面呈“V”字型形態(tài)。 在我國“V”型河谷多分布在河流流經(jīng)一二級階梯和二三級階梯的交界處,比如長江三峽、雅魯藏布江谷地、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河流谷地都是典型的“V”型谷。目前我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峽谷,其長度為504.9千米,平均深度達5000多米。谷:等高線凸向高處山谷連線;山脊之間低洼部分;山谷線也叫集水線。 河谷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與發(fā)展的,河流流經(jīng)的介于山丘間的長條狀傾斜凹地。 水流攜帶泥沙侵蝕使河谷下切; 水流的側(cè)蝕使谷坡剝蝕后退,包括谷坡上的片蝕、溝蝕、塊體崩落; 溯源侵蝕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長河谷。 提醒:
在山區(qū),河流一定流經(jīng)山谷,但是有山谷不一定有河流,即河谷一定在山谷中,但有山谷不一定有河谷。 “U”型谷又稱槽谷、冰蝕谷,是經(jīng)山谷冰川刨蝕、改造而形成的谷地。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會向下滑動,形成呈一定寬度的“條狀”冰川,就像一條巨大的“冰舌”從高山上鋪下來。冰川在向下滑動的過程中對地面不斷的進行侵蝕作用,大量地表物質(zhì)被刨蝕裹挾到冰川里面,并被冰川向下推動到海拔較低地區(qū)。這一過程不斷持續(xù),最終在冰川消退融化后,在地表留下一個底面非常寬闊的“U”型谷。 因此,冰蝕谷常較平直而寬闊,形成兩壁陡立的槽形谷。在U型谷底或兩壁常能發(fā)育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U”型谷多分布在高海拔或高緯度(歷史上)冰川活動頻繁的地區(qū)。山岳冰川通常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地地區(qū),比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科迪勒拉山系等地區(qū)。冰川作用形成的U型谷搬運能力比較強,但距離相對比較短。通過拔蝕作用、磨蝕作用、冰楔作用,碎石巖屑磨圓度差,棱角狀-次棱角狀;分選差0.5-1000m甚至更大。當冰川搬運物是砂和粉砂時,在較致密的巖石上磨光面更為發(fā)達;若冰川搬運物為礫石,則在谷壁上刻蝕成條痕或刻槽,稱之為冰川擦痕。 在第四紀冰川運動過程中,對地面產(chǎn)生的刨蝕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時在U形谷的前緣產(chǎn)生冰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