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游玩鄂州后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大家都知道,“蘇軾”的知名度可能還不如”“蘇東坡”大。有古人曾鬧出笑話,說“蘇軾寫的詞,不如蘇東坡寫的好。”蘇軾特別喜歡東坡這個地方,就給自己起了個號——東坡。沒想到,“蘇東坡”知名度遠遠蓋過了“蘇軾”。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史料記載,先生號稱東坡他在黃州城東耕種的那片山坡就是荒廢的軍用田產(chǎn)。 東坡在哪呢?在北宋淮南西路的黃州。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朝中爆發(fā)了著名的烏臺詩案,主角就是蘇軾。御史何正臣攻擊剛從徐州知州任上調(diào)任湖州(浙江省湖州市)知州的蘇軾,說其對朝廷不滿,上表暗諷朝廷。有些對蘇軾不滿的也趁機落井下石,要置蘇軾于死地。 蘇軾仕途上的朋友很多,他雖然不完全認同王安石變法,卻與王安石、章惇等人私交甚篤。蘇軾出了事,王安石和章惇不做落井下石的市井之行,極力營救。在各方的努力下,蘇軾免于一死,發(fā)往黃州安置。蘇軾的身份是黃州團練副使,條件是蘇軾在黃州不能到處亂跑。 除了行動遭到了限制,蘇軾一家在黃州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沒錢。為了節(jié)省開支,蘇軾把工資分成30份,一份150錢,都掛在房梁上。家里再苦,一天也只能用一份。 由于蘇軾的形象非常正面,他的不幸遭遇在黃州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其中包括黃州知州。知州決定幫助蘇軾,就選定黃州東門外的一處坡地,讓蘇軾在此耕種,多少解決了經(jīng)濟困難。蘇軾便以“東坡”自號,從此,蘇東坡的大名響徹古今。 雖然,蘇軾自稱東坡居士的地點在黃州,然后成蘇軾東坡先生這一名號的地點卻是在黃州對岸的鄂州。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蘇軾貶謫黃州之后在鄂州留下的詩句高達數(shù)百首之多,遠遠超過的貶謫之地的詩句。有人曾統(tǒng)計過,蘇軾每到鄂州一處都會留詩一首,每遇見鄂州一事都會賦詞一句。 比如,有初到鄂州時的《樊山記》、《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與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等,這些詩詞里不僅洋溢著贊美鄂州的美好心情,還充滿了對鄂州祝福和憧憬。 還有,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反對宋代鄂州殺嬰惡俗的《上鄂州太守朱康叔書》;以及王齊萬,與哥哥王齊愈隨蘇軾一塊移居到了鄂州的劉郎洑時心潮澎湃寫下一首題為《王齊萬秀才寓居武昌縣劉郎洑正與伍洲相對伍》的詩;還有留下描寫鄂州老百姓常常把布谷鳥的叫聲聽成了“脫卻破褲”的《脫卻破褲》詩。 最后,蘇東坡在接到遷職汝州的圣旨即將離開黃州時,還特地坐船過江,到鄂州西山作長夜之游,并留下一首《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的詩詞。 以至于15年后,蘇東坡是為護送其父親蘇洵靈柩溯江回蜀路過鄂州,并在鄂州樊口夜宿過時,遙想當年的蘇東坡有感而發(fā),接連寫了兩首詩作,名之曰《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首》和《次韻前篇》,里面有“憶昔扁舟溯巴峽,落帆樊口高桅亞”這樣感懷的詩句記述“舊事”。 再后來,一次朋友聚會中欣賞名畫《煙江疊嶂圖》時,蘇東坡再次觸景生情,馬上想到鄂州西山風(fēng)光,頓時情不自禁發(fā)出“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的感嘆,還想象出“山中故老應(yīng)有召我歸來篇”。 除了這些直接寫鄂州的詩詞外,還有間接寫西山的詩詞,如《南堂 · 望西山》《定惠院夜月出望樊口》等等。 如今,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
|
來自: 取經(jīng)的兵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