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偏方錦集 為使古今先賢的經典醫(yī)案、效驗單方、驗方及民間偏方在防治疾病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特將近幾年來發(fā)表在國內醫(yī)學期刊和內部資料中的經典醫(yī)案、單方、驗方及民間偏方加以篩選,把其中經過臨床驗證、療效顯著的整理匯集成文,供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中醫(yī)愛好者參考學習 97篇原創(chuàng)內容 公眾號 痛經,亦稱“經行腹痛”,是指女性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發(fā)生以小腹疼痛為主,或痛引腰骶,甚至昏厥,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有原發(fā)性、繼發(fā)性之分,本文僅指原發(fā)性痛經。其臨床表現(xiàn)為經期或行經前后小腹疼痛,甚至劇烈難忍,常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惡心嘔吐、厥冷等癥,且經期有情感不舒、冒雨涉水、感寒飲冷或久坐、臥濕地病史。另外,有關婦科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炎癥、子宮腫瘤及生殖器異常等器質性病變。 【主治】:適用于瘀血型痛經,癥見經前或行經時小腹疼痛,拒按,經量少或行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血塊排出后則痛減,舌質黯或有瘀點,脈沉澀。 【方藥】:益母草、丹參、桃仁、紅花、牡丹皮、木通各40g,當歸、川芎、木香、香附、小茴香、蒲公英各60g。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末,分為3份。使用時用1份加入米醋拌勻,以潤而不滲為宜,裝入事先做成的布袋內。布袋大小以患者合體為好,上至臍,下至恥骨,左右達附件。然后放鍋內蒸至透熱,熨敷在肚臍、少腹。藥袋上加用熱水袋,以助熱保溫,溫度以熱而不燙為佳。每袋藥用2天,每天早、晚各1小時。3份共用6天,為1個療程。用藥從行經前1天開始,經期不停藥。 【主治】:適用于血瘀型痛經,并治瘀血型月經過少、月經后期等。 【方藥】:乳香、沒藥、白芍、川牛膝、丹參、山楂、木香、紅花各等量,冰片(另研)1g,姜汁或黃酒適量。 【用法】:除冰片另研外,其余藥物共碾為細末,貯瓶密封,備用。臨用時取藥末10~15g,加入冰片1.2g拌勻,以姜汁(或黃酒)適量調和成糊狀,以藥糊涂布于患者臍窩中,外用膠布固定之。每2天換藥1次,連續(xù)涂藥10次為1個療程。 【方藥】:全當歸、大川芎、制香附、赤芍、桃仁、生蒲黃各9g,延胡索、上等肉桂各12g,琥珀末1.5g 【用法】:上藥研末,在經前1~2天或行經時取3g,用30%乙醇調和,濕敷于臍部,外用創(chuàng)可貼或用紗布、橡皮膏固定。每天換1次(夏天可換2次)。連續(xù)敷療3~4天為1個療程。血虛型痛經者不宜使用。 【主治】:適用于氣滯血瘀型痛經,除血瘀證候外,伴有少腹脹痛,急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脹痛不舒或腰骶部疼痛等。 【方藥】:五靈脂、蒲黃、香附、丹參、臺烏藥各等量。 【用法】:將上藥加工碾碎為細末,貯瓶封好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調熱酒適量成厚膏狀,把藥膏攤于紗布貼敷患者臍孔上,外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病愈停藥。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經,本方具有溫經散寒之效,除一般血瘀癥狀外,伴有手足不溫、少腹怕冷等癥。 【用法】:將以上諸藥混合共研為細末,用篩子篩過,貯入瓶內,封存?zhèn)溆谩C看卧陆泚沓敝百N藥,取藥末15~25g,以米酒適量調拌和勻,制成小圓形藥餅1個,把藥餅貼在患者臍孔(神闕)穴上,外用膠布固定。每次貼3~5天換藥1次。貼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之食物。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經,本方具有溫腎通陽、活血止痛之效,用于腎陽不足,癥見經前或行經期中,小腹冷痛,痛連腰骶,腰膝酸軟,手足不溫等,舌質淡暗,脈沉緊或澀。 【方藥】:附子3g,全當歸9g,肉桂、白芍、紅花、川芎、干姜各6g 【用法】:諸藥共研為細末,貯瓶密封備用,于月經前取藥末15~20g填入患者臍孔穴中央,外用橡皮膏或暖臍膏貼緊固定。每天換藥1次,通常貼藥2~3次即可奏效。如仍未能止痛,再續(xù)貼敷,直至病愈。 【主治】:虛寒性痛經,癥見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得熱痛減,遇寒加劇,喜按喜暖,經期愆后,量少色淡,帶下清稀,腰脊酸痛,背寒肢冷,小便清長,舌質淡嫩,舌苔薄白,脈沉弱。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以白酒適量炒熱敷臍部。每次30~60分鐘,每天1次。 【方藥】:石菖蒲、白芷各30g,公丁香10g,食鹽500g。 【用法】:先將前3味藥碾成細末,次將食鹽炒至熱極,再將藥末倒入拌炒片刻,旋即取起,裝入白色袋中,扎緊袋口備用。囑患者仰臥床上,取藥袋熱熨臍部及痛處,待藥袋不燙時,將藥袋敷臍上,覆被靜臥片刻即愈。倘若1次未愈,可再炒熱,繼續(xù)熨敷1次。 驗方偏方錦集 為使古今先賢的經典醫(yī)案、效驗單方、驗方及民間偏方在防治疾病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特將近幾年來發(fā)表在國內醫(yī)學期刊和內部資料中的經典醫(yī)案、單方、驗方及民間偏方加以篩選,把其中經過臨床驗證、療效顯著的整理匯集成文,供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中醫(yī)愛好者參考學習 97篇原創(chuàng)內容 公眾號 【主治】:適用于氣血虛弱型痛經,癥見經來量少色淡,質稀薄,經后小腹隱隱作痛,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質淡,脈虛細等。 【方藥】:黨參、白術各12g,炙甘草10g,干姜、當歸各6g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敷臍中,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3天換藥1 次,輕者3次可愈。 【主治】:適用于氣血不足,寒凝血瘀胞宮所致的痛經、閉經、產后腹痛、人工流產后腹痛。 【方藥】:白芷、小茴香、紅花、延胡索各4g,細辛、肉桂各3g,當歸5g,益母草6g,乳香、沒藥、樟腦末各10g 【用法】:先將白芷、小茴香、當歸、細辛、肉桂、紅花、延胡索、益母草等藥水煎2次,取湯液濃縮成稠糊狀;再將乳香、沒藥溶于95%乙醇溶液中。然后取藥糊混合于適量95%乙醇的乳香、沒藥液,焙干后研為細末,加入樟腦末調勻即成。每次取藥末9g,用黃酒數(shù)滴拌成糊狀,將藥糊敷于臍中穴(神闕)上,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干后再換1次。一般連續(xù)用3~6次即可病愈。 【主治】:瘀血阻滯型痛經,治以益氣養(yǎng)血。 【組成】:羊肉500克,當歸60克,生姜5片,黃芪30克。 【用法】:羊肉切塊,與當歸,黃芪,生姜共燉湯,加鹽及調味品,吃肉飲湯。 【主治】:血虛腎虧型痛經,治以通經止痛,美膚養(yǎng)顏 【組成】:益母草、香附各100克,雞肉250克,蔥白5根。 【用法】:蔥白拍爛,與雞肉、益母草、香附加水同煎,飲湯食雞肉。 【主治】:血虛腎虧型痛經,治以溫經通脈、化瘀止痛。 【組成】:山楂15克,桂枝5克,紅糖30~50克。 【用法】:將山楂、桂枝裝入瓦煲內,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1碗時,加入紅糖,調勻,煮沸即可。痛時飲用。忌煙酒、生冷之品。 【主治】:血虛腎虧型痛經,治以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潤膚。 【用法】:前兩味水煎取汁,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藥汁同煮至熟。 【主治】:血虛腎虧型痛經,治以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潤膚。 【組成】:生姜30克,大棗10個,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用法】:先將生姜、高良姜煎煮2次,每次沸后20分鐘,合并藥汁;與粳米、大棗共同煮粥食服,連服5~7天。經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可照常工作與勞動,但要禁止劇烈運動,如打球、游泳賽跑等,以免發(fā)生經血過多或閉止不潮,致氣血損耗或氣血運行不暢,使痛經反復發(fā)作。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偏方等僅供專業(yè)中醫(y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