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位來訪者,看起來文文靜靜、彬彬有禮的一個女孩,而實際上,脾氣很差。
她的情況其實很典型,她是那種典型的“窩里橫”的性格。對外人都很好,越是對自己熟悉的人,尤其是家人,脾氣就越差。
怎么說呢?
我們來看看她的例子。
來訪者Andy,她的經(jīng)歷,是這樣的。她的媽媽,因為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積累了很多匱乏的感受和淤堵的情緒。等她有了孩子之后,她不自覺就把自己心里從小以來積累而又無法排解的弱小、可憐、無助和恐懼,一并給了孩子。于是,孩子沒有一點點防備,就接收到了母親的這一切。
很多家庭,都不自覺地會帶入這樣的一種情況:父母把所有自己無法承擔、也無力承擔的東西,扔給孩子,然后,孩子就變成了一個討厭的孩子,父母反過頭來,又嫌棄孩子。
現(xiàn)在,當來訪者長大,她非常討厭自己的壞脾氣。她在和父母溝通時,常常把對父母的很多憤怒都一再克制,一旦克制不住,發(fā)了脾氣,也會非常自責。同時,她也自責自己的壞脾氣傷害到了她的老公。討厭自己的壞脾氣,又似乎沒有辦法“改正”,苦惱不已,來到我的咨詢室。
我沒有教她如何克制自己的“壞脾氣”。我告訴她:看看你的“壞脾氣”,你討厭它,可是,它是多么地“無辜”?你可知道,你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什么,才“造就”了你的壞脾氣?看看你的壞脾氣,它到底在說什么?
一般來說,越是對親近的人,脾氣越差,那么,她對誰脾氣最差?應(yīng)該是自己。所以,脾氣差的人,是對自己的不滿。而對自己的不滿的起因,是父母的內(nèi)攝。所以,我的這位來訪者的壞脾氣,顯然是在替母親表達。然而,又被媽媽貼上了“壞脾氣”的標簽,甚至因此,被媽媽疏離。媽媽覺得,小時候,我傾盡所有都為了你,長大后,你怎么總是沖我發(fā)脾氣?
其實,來訪者媽媽嫌棄的,是自己;來訪者的壞脾氣,是在替媽媽表達。
這里有一個隱秘的行為:
媽媽把自己討厭自己的那部分東西扔給孩子,又嫌棄孩子,這無異于一種拋棄。
而當來訪者的媽媽做出“拋棄”這個行為后,就無異于完成了一次切割:切割掉所有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當來訪者感受到這一切的時候,她忽然放聲大哭。誰的壞脾氣是天生的?她對自己的壞脾氣也多了一分包容。從此,她的脾氣變得柔軟了,和父母也變得更加容易溝通了。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起到了這樣“神奇”的作用?來訪者的“放聲大哭”。這就是哀悼。
哀悼是一種什么樣的過程呢?哀悼是讓自己的情緒,從頭腦、身體和感情,三個層面都得到充分的流動。
對于我的這位來訪者而言,這是一個哀悼的過程。放開對自己的鞭笞和譴責,用抱持的心,看到自己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一切,在這個過程中,讓情緒充分的流動起來。似乎,當來訪者對“壞脾氣”多一分理解,“壞脾氣”也就不再執(zhí)著地纏著她了。
再比如,每到清明節(jié),我們會緬懷先人,還會舉行一些“掃墓祭祀”的儀式。其實,我們做這些,包括各種儀式感,都是在幫助我們進行宣泄和表達,讓情感流動起來。
我的一位來訪者找到我,因為她的孩子“非常愛哭”。這是一個男孩子,從小就愛哭,現(xiàn)在都上小學(xué)三年級了,還是動不動就哭。經(jīng)過和母子二人分別多次的訪談后,我發(fā)現(xiàn),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媽媽身上(很多兒童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在父母身上)。
原來,這位媽媽有著非常不幸的童年。在她出生不到一個月,她自己的媽媽就去世了。因為家里在農(nóng)村,條件也不好,家里重男輕女傾向明顯,加之自己的親媽不在,好像家里沒有人真正地疼她,可以為她做主,所以,她從小一直很受委屈,家里不讓上學(xué)讀書,只讓在家里幫忙干活。于是,從有記憶以來,她就一直在干活,干各種活。在我們的咨詢中,當我們談到她這一切經(jīng)歷的時候,她顯得非常理性和冷靜。當我問到她,關(guān)于母親的部分的時候,她說時過境遷,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已經(jīng)沒有什么感覺了。
這是很明顯的情感隔離,是防御的一種。
有的感情,因為太過于強烈,為了避免這種強烈的感覺將自己撕裂,會防御這種感覺。
然而,雖然她用盡了力氣,成功防御了自己對這種感覺的感知,但是,并不代表這種感覺不存在。相反,被她防御了、不愿意去看到的情緒,仍然停留在她身上,以她不曾察覺的方式。比如,這位母親也非?!皭劭蕖?,心思敏感、細膩,容不得別人的指責。當別人一旦指責她,哪怕只是一些非常無足輕重的內(nèi)容,她也會委屈的不行。這是因為,即便是別人輕輕的斥責,觸發(fā)她的,是被努力一直壓抑的、無法言說的深層次的委屈,這個委屈來自童年的悲慘經(jīng)歷和從小沒有媽媽帶來的巨大的心理缺失。
而孩子的愛哭,只不過是在替她表達從內(nèi)到外籠罩在她身上深深的“委屈感”。
后來,我給她的建議,是讓她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去母親的墓前好好哭一哭。其實,我的目的,就是讓她去做一個從來沒有完成的“哀悼”。因為,母親的死,對于家里而言,一直是一個“禁忌”一樣的存在,家里人不讓談。而她除了對母親的缺失感到遺憾和委屈外,似乎對母親的死,還感到自己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她覺得,是因為生下她,母親才去世的。但是,所有這一切,只能被深深壓抑,所有的情緒,都從來沒有被好好地看到,更沒有被好好的表達。她欠自己一個哀悼。


不能哀悼會導(dǎo)致什么問題呢?
不能哀悼,就會讓情感固著在一個地方,固著的情感,沒有被看到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并由此產(chǎn)生種種問題。
比如,我的一位因為情緒問題走入咨詢室的來訪者。她在大學(xué)畢業(yè)后,工作的第五年抑郁了。起因是她剛剛完成了跳槽,升職加薪本是好事,可是,剛加入新的團隊的她,因為是一位“空降”的部門領(lǐng)導(dǎo),被很多人排擠:部門員工不服氣,平行的其他部門經(jīng)理欺負她以及競爭這個職位沒有競爭成功的老員工刁難她……在這樣被人排擠中,她抑郁了。但是,溝通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不是她郁悶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她曾經(jīng)在小學(xué)的時候,多次被同學(xué)霸凌。是現(xiàn)在被排擠的經(jīng)歷,讓她全面回想并淪陷在了當初被霸凌的感受中。而當年被霸凌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距離現(xiàn)在過去將近20年了。雖然過去了20年,但是,這種經(jīng)歷帶給人的感受是如此之深,如果沒有被好好地處理:好好的看到并哀悼自己的過去,那種霸凌帶給我們的種種感受,都會深刻而鮮活地活在我們身上。
再比如,我的另外一位男性來訪者,在和女朋友分手之后的三個月后,忽然有一天,做了一個噩夢,然后陷入了很深的抑郁之中。
原來,他對女朋友很好,但是,倆人逐漸關(guān)系有了裂痕,并且在交往了三年后,女朋友劈腿,最后導(dǎo)致了分手。而他在跟我描述這個情況的時候,用的詞是“和平分手”。因為,事實上,他們也并沒有因此而發(fā)生過激勵的爭吵,確實是“和平”分手。但是,在分手后的三個月,他做了一個噩夢:夢中,他殺害了女朋友,并且將其分尸。醒來后,他惶恐不已,不能接受自己怎么能做這樣的噩夢,于是,陷入抑郁。
很顯然,夢中,他表現(xiàn)出了跟他現(xiàn)實情況完全不同的攻擊性,現(xiàn)實情況確實很“和平”,自始至終,沒有爭執(zhí),但是,夢中,他對他的前女友有著強烈的攻擊性。前女友劈腿,這對于他,是強烈的打擊,但是,他卻完全忽略了事實對他的傷害,他既沒有正視這種傷害,也沒有讓受傷后的自己的情緒,有一個完整、順暢、健康的表達,硬是表現(xiàn)為“沒事”。終于,還是壓抑不住,而他又不能接受攻擊性這么強大的自己,于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譴責中。攻擊性指向自己,導(dǎo)致抑郁。
不曾被哀悼的情緒,甚至變?yōu)橐环N執(zhí)念,我們也叫情結(jié)。
這一點,在德國心理學(xué)家海靈格的家族系統(tǒng)排列中,經(jīng)常能看到。比如,我曾經(jīng)參加的一次團體中,有這樣一個案例。父親是個老好人,但是,有酗酒的問題,酗酒后回家就會打媽媽。雖然從來不打孩子,但是,孩子目睹了這一切,并且,在媽媽的不斷哭訴中,孩子無意識逐漸形成了一個執(zhí)念:我要替媽媽改造父親。小時候的她,可能使不上勁,但是,等她長大后,她莫名其妙找的男朋友都是有酗酒和暴力問題的男人。這其實就是潛意識中的強迫性重復(fù)。而之所以會導(dǎo)致這樣的重復(fù),就是因為,曾經(jīng)這一切太強烈了,并且被她壓抑到了潛意識深處,沒有被充分的看到,更沒有充分地流動。固著在那里的情緒,就成為了一個執(zhí)念:改造父親。

是什么,讓我們不能好好的進行哀悼呢?是什么影響情緒順暢的表達呢?
實際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這些原因肯定都指向一個方向:我們沒有被鼓勵去看到自己的情緒,沒有被允許讓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
比如,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痛哭,都會說:不許哭。這其實就是在打斷孩子情緒表達的過程。孩子也許可以強忍著不哭,但是,一來二去,他就學(xué)會了壓抑。如果每一次,我們都能痛快地哭,也許,這個世界就不存在問題了。
那么,如何破局呢?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告訴自己,當發(fā)生了一件事情,或者,我們被一件事情所觸動,給自己一個覺察自己情緒,并且哀悼的機會。
一段關(guān)系的結(jié)束,我們可以哀悼;小時候的自己,我們可以哀悼,親人的離去,我們可以哀悼;無法彌補的遺憾,我們也可以哀悼。
用哀悼和告別,讓情緒被看到,讓情緒充分流動起來;讓哀悼和告別,給過去不能改變和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種種,畫上一個句號;通過哀悼和告別,給自己一個輕裝上陣,轉(zhuǎn)身走向明天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