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寺廟”,咱中國人通常會連著一起說,但其實“寺”和“廟”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場合,最近有部叫《慶余年》的劇挺火,主角范閑被安排去了“鴻臚寺”,里面全是古代的“外交官”,那么問題來了,“寺”里不該住著和尚嗎? 別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到底啥叫“寺”,啥叫“廟”,千萬不要再弄混了。 “寺”,形聲字,上“土”下“寸”,表示寸土之地,精準且不容猜疑變化,故《說文解字》中將寺解釋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鼻爻院螅賳T任職之所,通稱為“寺”,簡單點解釋,古代公務員辦公的場所都叫“寺”,比如大理寺、鴻臚寺。 由此可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我國就已經有“寺”了,此時它與佛教一點關系都沒有。 公元64年的某天,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高6丈,頭頂放光、來自西方的金人,在殿庭飛繞,劉莊遂驚醒。第二天他就召來大臣們解夢,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 劉莊甚是開心,覺得自己跟這位西方的神很有緣分,于是派了10幾個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和佛法,史稱“漢明感夢,初傳其道”,此時被認為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時間。 后來西域僧人們也來到我國,當初接待他們的部門就是“鴻臚寺”(當年的外交部),因為僧人們帶了很多佛經,都由健碩的白馬馱來,所以劉莊命人在鴻臚寺旁邊修了一座新的官邸,取名為“白馬寺”,和尚們就住在白馬寺里。 “白馬寺”的出現(xiàn)標志著“寺”在中國有了“佛教的廟宇”的意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寺”也成了佛教建筑的統(tǒng)一稱呼。 接下來我們看“廟”。 “廟”,形聲字,古文寫作“庿”,“廣”與建筑物有關,所以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建筑物,漢代以前,統(tǒng)治者對廟相當看重,對廟的規(guī)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禮記》中寫道:“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奔醋罡呓y(tǒng)治者天子能立7廟,分別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廟;諸侯能立5廟,分別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廟;大夫立3廟,分別是:父、祖、曾祖之廟…… 以此類推,平民老百姓根本沒有資格建廟,只能在正寢祭念祖宗,由此可見周代封建禮制苛刻程度。 時間來到漢代,沒錯,又是漢代,“廟”的含義才開始發(fā)生了改變,廟與原始神社(如土地廟)混合在一起,變成了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所以廟里可供奉鬼神,而且古人迷信,認為人死后會進入陰曹地府再輪回轉世。 所以為了紀念那些有杰出貢獻并去世的人,就為他們建廟,比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世世代代接受人們的香火敬拜,活在人們的心中,所以此時“廟”和佛教一點關系都沒有。 總結來說,“寺”是官署、佛和僧侶居住的地方;“廟”是奉祀祖先、供奉鬼神、供奉偉大人物的地方?!八聫R”不過是大家的口誤。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各位讀者朋友們已經弄懂二者的區(qū)別了。 參考資料:《寺廟的由來》《禮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