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323至卷323 嗜臥門)

 nqj0108 2021-09-16
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三

嗜臥門

    黃帝素問

     刺熱篇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

  【注 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黃。肝脈環(huán)陰器,抵小腹而上,故腹痛。肝藏魂,魂傷故多臥。木火主氣,故身熱。此言內(nèi)因之病。熱爭者,寒與熱爭也。此言外淫之邪?;陚麆t狂言。肝病發(fā)驚駭,肝脈布脅肋,故脅滿痛。人臥則血歸于肝,肝氣傷,故不得臥。氣逆者,熱淫而反內(nèi)逆也。熱甚而上逆于頭,故頭痛而員轉(zhuǎn)?!?/p>

     厥論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nèi)熱。

   【注 足厥陰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jīng)脈厥逆,不能濡養(yǎng)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nèi)腫熱也?!?/p>

     診要經(jīng)終論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

  【注 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luò)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嗜臥?!?/p>

     六元正紀(jì)大論

  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善眠。

   【注 濕土為病也。】

    靈樞經(jīng)

     海論

  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注 姚氏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余則足勁輕健而多力。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腦,故有余則自過其度也。髓海不足則精液竭,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酸而懈怠安臥?!?/p>

     大惑論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wèi)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wèi)氣者,晝?nèi)粘P杏陉枺剐杏陉?,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wèi)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wèi)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注 衛(wèi)氣日行于陽,夜行于陰,陽氣盡而入于陰則臥,陰氣盡而出于陽則寤。如留于陰久則多臥,留于陽久則少瞑焉?!?/p>

  黃帝曰:其非常經(jīng)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wèi)氣久留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注 非常經(jīng)者,非日行于陽夜行于陰之經(jīng)常出入。此因邪氣留于上焦則上焦閉而不通,飲食于胃則中焦?jié)M實,以致衛(wèi)氣久留于下之陰,而不能上行于陽,故卒然多臥也。】

    扁鵲難經(jīng)

     脾病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nèi)證當(dāng)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金匱要略 【漢 張機(jī)】

     但欲臥

  狐惑篇曰: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

  五臟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yuǎn)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活人書 【宋 朱肱】

     多眠有四證

  病人尺寸脈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風(fēng)溫證也。風(fēng)溫不可發(fā)汗,宜萎蕤湯。

  病人脈浮頭眩,強(qiáng)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已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

  病人尺寸脈俱沉細(xì),但欲寐者,少陰證也,急作四逆湯復(fù)其陽,不可緩也。

  若狀如傷寒,四肢沉重,忽忽喜眠,須看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五臟,下唇有瘡,蟲蝕下部,當(dāng)作狐惑治。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熱傷氣證

  內(nèi)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于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經(jīng)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脾胃虛證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jié)痛,口干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dāng)升陽益氣,宜升陽益胃湯。

    醫(yī)學(xué)入門 【明 李梴】

     總論證治

  傷寒邪傳陰則多眠。昏昏閉目者,陰主闔也。默默不欲言者,陰主靜也。有太陽證外已解神將復(fù)者,設(shè)若胸滿脅痛,鼻干得汗者,小柴胡湯。脈浮,羌活沖和湯,冬月麻黃湯。有陽明熱伏于里而嗜臥者,小柴胡湯。少陰脈沉細(xì),自利欲吐而渴多眠者,四逆湯加人參、茯苓以益陰回陽?;驘岵〉煤购螅}沉細(xì)身冷,初覺安靜,漸次昏沉,喜臥不省,宜急與四逆湯,令四肢溫。不爾,有睡熟而死者。百合病目合則汗出,風(fēng)溫常不了了,狐惑精神恍惚,治見各條。惟汗下復(fù)酣睡者,為正氣已復(fù),不必藥也。

    傷寒六書 【明 陶華】

     辨證

  夫衛(wèi)氣者,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行陽于寤,行陰于寐。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氣傳于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目,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經(jīng)曰: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xì)嗜臥者,外已解也。鼻干不得汗,嗜臥者,氣熱內(nèi)攻,不干乎表,故熱氣伏于里則喜睡也。三陽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譫語,為有熱也。見盜汗,其胃熱,亦嗜臥也。風(fēng)溫、狐惑亦有是證,又當(dāng)辨之。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論治法

  傷寒少陰病,脈微沉細(xì),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嘔吐,至五六日,自利復(fù)煩躁不能臥寐者,死證也。傷寒而脈微沉細(xì),明是陰證,況欲臥而不欲動乎?汗已出矣,內(nèi)無陽證可知。心中不煩,時欲嘔吐,此陽邪已散而陰邪作祟,急宜祛寒為是。乃失此不溫,至五六日而下利,是上下俱亂也。此時倘不煩躁,則腎中之真陽未散。今又加煩躁不得臥寐,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兆矣,非死證而何?然而其先原因失治,以至于不可救,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擾亂之證也。我有奇方,名轉(zhuǎn)陽援絕湯,用人參、白朮、炒棗仁各一兩,茯神五錢,肉桂二錢,水煎服,一劑即可安臥而回春矣。此方用人參以救絕,用白朮、茯神以分消水濕而上下利,又用肉桂以溫中而去寒,加棗仁以安心而解躁,用之得宜,自然奏功如向也。

    方

  大建中湯 【東垣,下同】  治諸虛不足,多臥少起。

  黃芪 附子炮去皮臍 鹿茸酒蒸 地骨皮 續(xù)斷 川芎藭 石斛 人參 當(dāng)歸身酒浸 白芍藥 小甘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朮飲 治脾勞虛寒,嘔吐不食,腹痛泄瀉,胸滿喜噫,多臥少起,情思不樂,腸鳴體倦。

  白朮 人參 草果仁 干姜炮 厚樸姜汁炒 肉豆蔻面裹煨 橘皮 木香 麥糵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

  平胃丸 【《千金方》】  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服建中湯及服此方。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丹參三兩 苦參 葶藶 元參各二兩 芎藭 桂心各一兩

  右,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為度。

  四逆湯 【仲景,下同】  治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個,生用 干姜一兩半,炮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強(qiáng)人加附子半個,干姜加一兩半。

  萎蕤湯 治風(fēng)溫病,嘿嘿但欲眠。

  萎蕤三分 石膏一兩,碎 白薇 麻黃 川芎 羌活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 葛根各半兩,生者可用二兩,尤佳 青木香一分,冬一兩始,春半兩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四服。

  黃芪人參湯 【東垣,下同】  治脾胃虛弱,暑傷元氣,怠惰嗜臥。

  黃芪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 陳皮 麥冬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蘗酒洗 神曲炒,各三分 當(dāng)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分 五味子九個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yuǎn),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冷物。

  交泰丸 升陽氣,瀉陰火,調(diào)榮氣,進(jìn)飲食,助精神,寬腹中,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干姜炮三分 巴豆霜五分 人參 桂各一錢 知母四錢,一半炒,一半酒洗。春夏所用,秋冬去之 柴胡川椒炒去汗,并閉目去子 白朮各一錢五分 厚樸去皮銼炒,各七錢。春夏酌減 苦楝酒煮曬 白茯苓 砂仁各三錢 吳茱萸湯洗七次,五錢 川烏頭炮去皮臍,四錢五分 皂角水洗去皮弦 黃連秋冬減,一錢半 紫菀各六錢

  右除巴豆霜另入外,同為極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

  升陽補氣湯 治飯后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

  厚樸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fēng) 甘草炙 澤瀉各一錢 生地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右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食前。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怠懶嗜臥。

  黃芪二兩 半夏脈濇者用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獨活 防風(fēng) 白芍 羌活各五錢 橘皮四錢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澤瀉 白朮各三錢 黃連一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三盞,生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后?;蚣又廖邋X。不淋,減澤瀉。

    單方

  人心昏塞,多忘喜臥;商陸花陰干百日,搗末,日暮水服方寸匕,乃臥,思念所欲事,即于眠中醒悟也。【蘇頌】

  飽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輒甚:用大麥糵一升、椒一兩并炒,干姜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日三?!尽吨夂蟆贰?/p>

  人耽睡臥:花谷葉曬研末,湯服一二錢,取瘥止。 【楊堯輔方】

  馬頭骨主治喜眠,令人不睡,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作枕亦良。 【《別錄》】

  膽熱多眠:馬頭骨灰、鐵粉各一兩,朱砂半兩,龍腦半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竹葉湯下?!尽妒セ莘健贰?/p>

  膽風(fēng)毒氣,虛實不調(diào),昏沉欲睡:用酸棗仁一兩生用,全挺蠟茶二兩,以生姜汁涂炙微焦為散,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溫服。【《濟(jì)眾方》】

    針灸

  《千金方》曰: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

  《醫(yī)學(xué)綱目》曰:困睡,無名指第二節(jié)尖,灸一壯。屈手指取之。

    醫(yī)案

  《儒門事親》曰:陳州長吏一小兒,病寐而不寤三日,諸醫(yī)作睡驚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以大驚丸及水銀餅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無疾,何驟有驚乎?問于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平和,曰:驚風(fēng)之脈,當(dāng)洪大而強(qiáng),今則平和,非驚風(fēng)也。竊問其乳母,爾三日前,曾飲酒醉否?蘧然笑曰:夫人以煮酒見餉,酒味甚美,飲一罌而睡。夫陳酒味甘而戀膈,酒氣滿乳,兒亦醉也。乃銼甘草、干葛、葛花、縮砂仁、貫眾煎汁啜之,立醒。

  《衛(wèi)生寶鑒》曰: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間,感傷寒求治。予診得兩手六脈沉數(shù),外證卻身涼,四肢厥逆,發(fā)斑微紫,見于皮膚,唇及齒齦,破裂無色,咽干聲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郁冒,反側(cè)不安。此證乃熱深厥亦深,變成狐惑,其證甚急。詢之從者,乃曰:自感冒頭痛,身體拘急,發(fā)熱惡寒,醫(yī)以百解散發(fā)之,汗出挾背,殊不解。延他醫(yī)皆發(fā)汗,遂至如此。予詳其平昔膏粱積熱于內(nèi),已燥津液,又發(fā)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zhuǎn)屬陽明,故大便難。急以大承氣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復(fù)與黃連犀角湯,數(shù)日而安。

  省椽曹德裕男婦,三月初病傷寒八九日,請予治之。脈得沉細(xì)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開,兩手常抱腋下,昏昏嗜臥,口舌干燥。乃曰:前醫(yī)留白虎加人參湯一服,可服否?予曰:白虎雖云治口燥舌干,若執(zhí)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證不可用白虎者有三:《傷寒論》云:立夏已前,處暑已后,不可妄用,一也;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況病人陰證悉具,其時春氣尚寒不可用,三也。仲景云:下利清谷,急當(dāng)救里,宜四逆湯。遂以四逆湯三兩,加人參一兩,生姜十余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五大盞,同煎至三盞,去滓,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溫;翌日大汗而解。繼以理中湯數(shù)服而愈。

   不得臥門

    黃帝素問

     病能論

  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精有所之寄則安:《太素》卷三十作「精有所乏,倚則不安」。《甲乙》卷十二三作「情有所倚則臥不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注 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臟則安,逆留于胃即為臥不安,有所留阻則為癰逆,故人不能少空懸其病也?!?/p>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恒陰陽之中。

   【注 肺朝百脈而輸精于臟腑,肺氣逆則氣盛而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矣。】

     逆調(diào)論

  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注 陽明胃脈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所出血氣,從大絡(luò)而上注于肺,從胃脈而下注足少陰,如陽明逆則不得從其道,是以不得臥而息有音也。陽明之津液,隨氣而下注于腎,如陽明逆不得從其道,而腎之水氣,反上客于陽明,是以胃不和而臥不安也?!?/p>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注 陽明逆不得從其道而下入于腎,則腎之水氣,反循津液之道路而上乘于胃,是以胃不和而臥不安也。故曰:腎者水臟,主藏津液,又主臥與喘也?!?/p>

     厥論

  太陰之厥,則腹?jié)M(月真)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注 足太陰厥則腹?jié)M(月真)脹,后便不利,脾不轉(zhuǎn)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也?!?/p>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證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jīng)氣厥逆,故腹?jié)M。胃不和,故不得臥也。】

     診要經(jīng)終論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注 春令所以泄冬藏之氣也,人臥則氣歸于陰而反泄之,故令人欲臥不得眠。氣行于陽則目張,行于陰則目瞑。眠有所見者,目不瞑也?!?/p>

     熱論

  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luò)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

   【注 身熱者,病陽明之氣也。病雖在氣,而陽明之脈,俠鼻絡(luò)目而屬胃,故有目痛鼻干之形證。胃不和,故不得臥也?!?/p>

     評熱病論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注 水邪乘胃,故不得臥。陽氣入陰,陰陽相薄,故驚恐也。金畏火熱,故咳甚也?!?/p>

     水熱穴論

  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biāo)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注 五行乃水陰之所注,故皆為腎俞。是以病水則下為胕腫大腹,上則為喘呼不得臥者,此標(biāo)本俱病。蓋腎為本,肺為標(biāo),在肺則為喘呼,在腎則為水腫。肺為氣逆,故不得臥也?!?/p>

    靈樞經(jīng)

     脹論

  脾脹者,善噦,四支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注 吳氏曰:此衛(wèi)氣逆于城郭之中而為腑脹也。】

     邪客篇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明,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肢,內(nèi)注五臟六腑,以應(yīng)刻數(shù)焉。衛(wèi)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nèi)招杏陉?,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注 衛(wèi)氣者,栗悍滑疾,獨行于脈外,晝行于陽,夜行于陰,以司晝夜之開闔。行于陽則目張而起,行于陰則目暝而臥。如厥逆之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于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diào)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jīng)絡(luò)大通,陰陽和得者也。愿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也。

  【注 衛(wèi)氣之行于陰,從手足陽明下行至足,而交于足少陰,從足少陰而注于五臟六腑,故當(dāng)調(diào)此二經(jīng)之氣焉。補不足者補衛(wèi)氣之不足,瀉有余者瀉厥氣之有余,調(diào)虛實者調(diào)外內(nèi)之虛實,以通其道路而去厥逆之邪。覆杯則臥,汗出而巳者,正氣和而厥氣散,衛(wèi)氣得從其道而出入矣?!?/p>

     大惑論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注 衛(wèi)氣出于陽則目張而寤,入于陰則目瞑而臥,故衛(wèi)氣留于陽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p>

    金匱要略 【漢 張機(jī)】

     雜病脈證治

  虛勞篇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胷痹篇曰: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艸舌)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水氣篇曰:太陽病脈浮而緊,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shù)者,不可發(fā)汗。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黃疸篇曰:腹?jié)M,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舌痿疑作身痿?!?/p>

  驚悸篇曰: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shù)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論脈證

  右手關(guān)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jīng)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fēng)寒灑灑,目急,腹痛虛鳴 【《外臺》作耳虛鳴,】  時寒時熱,唇口干,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右手關(guān)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jīng)也。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右手關(guān)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jīng)也。病苦泄注,腹?jié)M氣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之曰脾虛冷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經(jīng)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悶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zhuǎn),水谷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也。

  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氣短,其脈平也。

  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zhuǎn)甚,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

    活人書 【宋 朱肱】

     總論證治

  問:傷寒二三日,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尺寸脈俱長。曰:此足陽明胃經(jīng)受病也。傷寒二日,陽明經(jīng)受病,可發(fā)其汗,非正陽明也。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jīng),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其脈俱長者,是太陽陽明,可表已。

  問:不欲眠。曰:太陽證發(fā)汗,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當(dāng)少少與之,胃中和即愈。若脈浮小便不利發(fā)渴者,五苓散主之。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孟蓿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若發(fā)汗若吐若下后,虛煩不得眠,劇則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憹者,宜梔子豉湯主之。傷寒大熱干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主之。傷寒吐下后,心煩乏氣,晝夜不得眠,酸棗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之。若少陰病下利而渴,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又問:傷寒差后不得眠,何也?蓋熱氣與諸陽相并,陰氣未復(fù),所以病后仍不得睡也,梔子烏梅湯主之。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總論證治

  懊憹煩心,反復(fù)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郁于內(nèi),而氣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jié)痛,或煩微汗出虛煩者,梔子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驀I者,及初誤以丸藥下者,加生姜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甚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jié)熱宣散而已。心煩腹?jié)M,坐臥不安,梔子厚樸湯主之?;蜿柮鞑∠轮?,燥熱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后煩躁不得眠,五苓散或涼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湯、黃連解毒湯。煩心者,涼膈散。少陽證胸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半夏、人參加(艸舌)蔞實主之。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治法

  羌活勝濕湯加柴胡,治臥而多驚,邪在少陽厥陰中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內(nèi)經(jīng)》半夏湯,治不得臥,乃去飲之劑也。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證辨虛實

  不寐有二種:有病后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有痰在膽經(jīng),神不歸舍,亦令不寐。虛者六君子湯加炒酸棗仁、炙黃芪各半錢。痰者,宜溫膽湯減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棗仁各半錢,下青靈丹。

  其驚悸怔忡癲狂諸證,亦可用溫膽湯,或同金銀煎加竹茹,則隨其寒熱虛實而去取之。導(dǎo)痰湯加石菖蒲半錢尤妙。

  大抵驚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風(fēng),皆是膽涎沃心,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心之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減,惟當(dāng)以理痰氣為第一義。

    醫(yī)學(xué)入門 【明 李梴】

     總論證治

  或終夜煩擾,或晝夜惺惺不眠,未經(jīng)汗下而不眠,屬陽明初證者,葛根解肌湯。在里屬心神不清者氣湯。已經(jīng)汗下不眠,津液干,熱盛陰虛,胃不和也。太陽發(fā)汗過多,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即愈。若脈浮而渴,小便難者,五苓散。汗吐下后,懊憹不眠者,梔豉湯。晝夜不眠者,酸棗仁湯。錯語干嘔不眠者,解毒湯。譫語,小便淋濇,煩躁少睡者,白虎加山梔;挾瘀血者,犀角地黃湯。

  少陰下利而渴,或因下后不得眠者,豬苓湯。少陰二三日心煩不眠者,黃連雞子湯。下后陽虛脈沉,無表證,夜靜晝煩,不得眠者,宜古姜附湯,或四逆湯加茯苓。汗多者,小建中湯。傷寒瘥后不眠者,陰氣未復(fù)也,梔子烏梅湯,或溫膽湯加竹茹。虛者,十味溫膽湯。精神恍惚者,朱雀丸。古法:不眠者,單熟酸棗散。多眠者,生酸棗散亦好。

    醫(yī)宗必讀 【明 李中梓】

     論治法

  按《內(nèi)經(jīng)》及前哲諸論詳考之,而知不寐之故有五:一曰氣虛,六君子湯加酸棗仁、黃芪;一曰陰虛,血少心煩,酸棗仁一兩,生地黃五錢,米二合,煮粥食;一曰痰滯,溫膽湯加南星、酸棗仁、雄黃末;一曰水停,輕者六君子湯加菖蒲、遠(yuǎn)志、蒼朮,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紅、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類。大端雖五,虛實寒熱,互有不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傷寒六書 【明 陶華】

     傷寒證治法

  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也。所謂陰虛則夜?fàn)幷呤且?。汗出鼻干,不得臥,則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與大熱讝語,反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臥,則為邪在里也。胃不和則臥不得安,故宜散熱和胃。若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又用梔子豉湯以涌之。至于少陰病熱煩于內(nèi)而不得眠,又宜扶陰散熱。若瘥后不得眠者,則熱氣與諸陽相并,陰氣未復(fù)也。有汗下太過,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若無熱證,又宜姜附湯以退陰復(fù)陽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醫(yī)門法律 【清 喻昌】

     傷寒證治法

  少陰病,脈微沉細(xì),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夫傷寒忌見陰脈,故仲景謂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今脈之微沉細(xì),俱見外證,嗜臥汗出不煩,陽不為用矣;自欲吐,陰邪上干矣;更加自利,則臟氣必至盡絕矣。況始先不煩,今更煩躁,始先欲寐,今更不得臥寐,所存一線之陽,擾亂若此,可復(fù)收乎?

  下之后,復(fù)發(fā)汗,脈沉微,身無大熱者,用干姜附子湯為救法。其證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此證前一條云,下之后復(fù)發(fā)汗,必振寒脈細(xì)微,所以然者,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誤汗亡陽,誤下亡陰,故云內(nèi)外俱虛。然不出方,以用附子回陽、人參益陰,已有成法,不必贅也。此復(fù)教人以精微之蘊,見亡陽一證,較亡陰倍多。然陽用事于晝者也,熱煩躁擾不得眠,見于晝者若此;陰用事于夜者也,安靜不嘔不渴,見于夜者若彼。豈附子、人參陰陽兩平之可施乎?必干姜、附子偏于辛熱,乃足回其陽以協(xié)于偏勝之陰也。

    景岳全書 【明 張介賓】

     論證

  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dāng)_,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凡如傷寒、傷風(fēng)、瘧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dāng)_也;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nèi)邪滯逆之?dāng)_也。舍此之外,則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則知所以治此矣。

  飲濃茶則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wèi)主氣,司陽氣之化也。凡衛(wèi)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而濃茶以陰寒之性,大制元陽,陽為陰抑,則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為事擾則神動,神動則不靜,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當(dāng)養(yǎng)陰中之陽,及去靜中之動,則得之矣。

  凡服藥即得寐者,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臥必不寧,若藥已對證,則一匕入咽,群邪頓退,盜賊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亂之機(jī),判于頃刻,藥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誤治妄投者,反以從亂,反以助虐,必致煩惱懊憹,更增不快。知者見幾,當(dāng)以此預(yù)知之矣。

     論治

  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若有所系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等證,皆宜以養(yǎng)營養(yǎng)氣為主治。若思慮勞倦傷心脾,以致氣虛精陷,而為怔忡驚悸不寐者,宜壽脾煎或歸脾湯。若七情內(nèi)傷,血氣耗損,或恐畏傷腎,或驚懼傷膽,神以精虧而無依不寐者,宜五福飲、七福飲或三陰煎、五君子煎,擇而用之。若營衛(wèi)俱傷,血氣大壞,神魂無主,而晝夜不寐者,必用大補元煎加減治之。若勞倦傷心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熱不寐者,補中益氣湯。若思慮過度,心虛不寐,而微兼煩熱者,養(yǎng)心湯,或酸棗仁湯。若焦思過度,耗心血,動心火,而煩熱干渴不寐者,天王補心湯。若心虛火盛,煩亂內(nèi)熱,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虛耗,兼痰氣內(nèi)畜,而怔忡夜臥不安者,秘傳酸棗仁湯。痰盛者,十味溫膽湯。

  凡人以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只宜培養(yǎng)氣血,血氣旺則諸證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則十暴一寒,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

  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風(fēng)寒之邪,必宜散,如諸柴胡飲及麻黃、桂枝、紫蘇、干葛之類是也?;馃嶂埃匾藳?,如竹茹石膏湯及芩、連、梔、蘗之屬是也。痰飲之邪宜化痰,如溫膽湯、六安煎、導(dǎo)痰湯、滾痰丸之屬是也。飲食之邪宜消滯,如大和中飲、平胃散之屬是也。水濕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散,或加金匱腎氣丸之屬是也。氣逆之邪,宜行氣,如排氣飲、四磨飲之屬是也。陰寒之邪,宜溫中,如理陰煎、理中湯之屬是也。諸如此類,亦略舉大概,未悉其詳,仍當(dāng)于各門求法治之。

  徐東皋曰:有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火獨亢,不得眠者;有脾倦火郁,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隨氣上升而發(fā)躁,便不成寐者。此宜用快脾解郁清痰降火之法也。

  有體氣素盛,偶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有體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后,此為不足,宜用養(yǎng)血安神之類。

  凡病后及婦人產(chǎn)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臟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于攻治,仍當(dāng)以補養(yǎng)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其不因病后而不寐者,雖以痰火處治,亦必佐以養(yǎng)血補虛之藥,方為當(dāng)也。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論治法

  人病心驚不安,或夜臥不睡者,人以為心之病也,誰知非心病也,腎病也。欲安心者,當(dāng)治腎。方用人參、熟地、山菜萸、當(dāng)歸、菖蒲、麥冬、茯苓、茯神各三兩,遠(yuǎn)志二兩,生棗仁、白芥子各一兩,黃連、肉桂、砂仁各五錢。右為末,蜜為丸,每日送下五錢,或酒或湯俱可。此方乃治不寐耳,宜用參、苓、當(dāng)歸、麥冬足矣;即或為火起不寐,加黃連亦足矣。何以反用熟地、山茱萸補腎之藥,又加肉桂以助火?不知不寐者,乃心氣不歸于腎也。今用熟地、山茱萸以補腎,則腎氣有根,自然上通于心矣;肉桂以補命門之火,則腎氣既溫,相火有權(quán),則心氣下行,君火相得,自然上下同心,君臣合德矣。

  凡人臥不得安枕,方用人參五兩,遠(yuǎn)志、棗仁炒各二兩,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柏子仁一兩,麥冬、茯神各三兩,陳皮五錢,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一兩。五日即安,一料全愈。名為寧神安臥丸。

    方

  酸棗湯 【仲景,下同】  治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一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渡顜煛酚猩湺?/p>

  (艸舌)蔞薤白半夏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艸舌)蔞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溫膽湯 【《千金方》,下同】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

  半夏 竹茹 枳實炒,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生姜四兩 甘草一兩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

  千里流水湯 治虛煩不得眠。

  麥冬 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酸棗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黃芩 遠(yuǎn)志 萆薢 人參 生姜各二兩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 治虛勞煩擾,奔?xì)庠谛刂?,不得眠?/p>

  酸棗仁五升 人參 桂心 生姜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治煩悶不得眠。

  枸杞白皮 生地黃五兩 麥門冬 甘草 前胡各三兩 茯苓 知母各四兩 人參二兩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茯神散 治心實熱,口干煩渴,眠臥不安。

  知母一兩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二十枚

  右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華水二升半,煮取七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梔豉湯 【仲景,下同】  治大下后,虛勞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憹欲死。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nèi)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姜二兩。

  五苓散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去黑皮 茯苓去皮 白朮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兩不見火

  右搗篩為散,拌和,每服抄三錢白湯調(diào)下。此藥須各自秤見分兩,然后合。

  豬苓湯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 茯苓 阿膠炙過 澤瀉 滑石各一錢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干姜附子湯 治太陽病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干姜一兩,炮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

  黃連解毒湯 治時疾三日已汗解,或因飲酒復(fù)劇,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

  黃連三分 黃蘗半兩 黃芩一兩 梔子四枚,劈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盞,去滓服,未知再服。進(jìn)粥,以此漸瘥。《外臺》云: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傳此方,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

  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 黃芩 甘草炙微赤,各半兩 柴胡一兩 烏梅肉十四枚,微炒用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竹葉十四片,豉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黃連阿膠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眠者。

  梔子仁半兩 黃蘗微炙 阿膠炒令黃,各一兩 黃連二兩,微炒

  右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涼膈散 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證未全,煩心懊憹,不得眠,讝語狂妄等熱證。

  連翹一兩 梔子 大黃 薄荷 黃芩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樸硝一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虛實加減。

  鱉甲丸 【《綱目》,下同】  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

  鱉甲 酸棗仁 羌活 牛膝 黃芪 人參 五味子各等分

  右為細(xì)末,煉蜜杵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送下。

  六君子湯 治氣虛脈弱不得臥。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紅 半夏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麥門冬茯苓飲子 治傷寒后,心神恍惚不得臥。

  麥門冬 赤茯苓 知母焙 芎藭 炙甘草 酸棗仁微炒 橘紅炒 檳榔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溫服,日三服。

  高枕無憂散 【《醫(yī)鑒》,下同】  治心膽虛怯,晝夜不睡,百方無效,服此劑如神。

  人參五錢 石膏三錢 陳皮 白茯苓 竹茹 半夏姜汁浸炒 枳實 麥門冬 龍眼肉 甘草各一錢半 酸棗仁炒,一錢

  右剉,水煎服。

  酸棗仁丸 治膽氣實熱,痰迷不睡。

  酸棗仁炒,二兩 青竹茹二錢半 柏子仁炒研 遠(yuǎn)志 防風(fēng)各三兩 生地黃酒洗 枳實各五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朱砂、乳香為衣,每服五十丸,棗湯送下。

  酸棗仁湯 【《圖經(jīng)》,下同】  治震悸不眠。

  酸棗仁二升 生姜六兩 茯苓 白朮 人參 甘草各二兩

  右用水八升,煮三升,分服。

  酸棗仁湯 治虛煩不眠。

  棗仁二升 蝭母 干姜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用水一斗,先煮棗仁,減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加味溫膽湯 治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半夏泡七次,三錢半 竹茹 枳實炒,各一錢半 陳皮二錢二分 茯苓 甘草各一錢一分 棗仁炒 遠(yuǎn)志 五味子 人參 熟地黃各一錢

  右銼一劑,姜棗煎服。

  七福飲 【《景岳全書》,下同】  治五臟氣血虧損,不得臥。

  人參 熟地各隨宜 棗仁二錢 當(dāng)歸二三錢 白朮炒,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yuǎn)志三五分,制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理陰煎 治脾腎中虛不寐。

  塾地三五七錢或一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當(dāng)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干姜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

  六安煎 治痰滯氣逆,不得臥。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 杏仁各一錢,去皮尖切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氣弱者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大和中飲 治飲食留滯積聚不寐。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 麥芽各二錢 厚樸 澤瀉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大補元煎 治氣血大壞,精神失守不寐。

  人參少則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當(dāng)歸 枸杞各二三錢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山茱萸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三陰煎 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怔忡不寐等證。

  當(dāng)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酒炒 杏仁各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yuǎn)服。

  五福飲 治五臟氣血虧損,怔忡不寐。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dāng)歸二三錢 炙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半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蚣由迤?/p>

  壽脾煎 一名攝營煎。治怔忡不寐,神魂不寧,大便脫血。

  白朮二三錢 當(dāng)歸 山藥各二錢 棗仁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yuǎn)志制,三五分 人參急者用一兩 干姜炮各一二三錢 蓮肉去心炒,二十粒

  水二鍾,煎服。

  排氣飲 治氣逆不寐。

  木香七分或一錢 厚樸一錢 藿香 陳皮 枳殼各一錢五分 澤瀉 香附 烏藥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熱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虛寒,吐瀉不寐。

  人參二三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干姜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單方

  虛勞煩悶不得眠:用大棗二七枚,蔥白七莖,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千金》,下同】

  虛勞不得眠:酸棗、榆皮各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為度。

  又方:干姜四兩為末,湯和頓服,覆取汗,病愈。

  骨蒸勞,煩心不得眠:用酸棗仁一兩,水一大盞半,研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更煮過,不計時服之?!尽妒セ荨贰?/p>

  晝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之,冷即易,終夜常枕之即愈。 【《肘后方》】

  膽虛不眠,心多驚悸:用酸棗一兩,炒香搗為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diào)下。《和劑局方》加人參一兩,辰砂半兩,乳香二錢半,煉蜜丸服。

  膽虛不眠:用馬頭骨灰、乳香各一兩,酸棗仁炒二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服。 【《圣惠》】

    針灸

  《甲乙經(jīng)》曰: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仆,面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fēng),鼻不利,善驚,厲兌主之。

  驚不得眠,善齘,水氣上下,五臟游氣,三陰交主之。

  不得臥,浮郄主之。

  《醫(yī)學(xué)綱目》曰:膽寒不得臥,竅陰一分補之,灸。

    醫(yī)案

  《儒門事親》曰:一婦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戴人曰:兩手脈緩,乃脾病,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議,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shù)日,不處一法而去。果大怒,汗出,是夜困眠,至八九日不寤,醒而食進(jìn)脈平。

  一婦久思不眠,余假醉而不問,婦果怒,是夜困睡。

  《醫(yī)學(xué)綱目》曰:紹興癸丑次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寧,每臥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更醫(yī)不效。予為診視,詢之曰:醫(yī)作何病治?董曰:眾皆以為心病。予曰:以脈言之,肝經(jīng)受邪,非心病也。肝氣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游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飛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疴去體矣。遂處方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方用真珠母為君,龍齒佐之。真珠母入肝經(jīng)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zhèn)心藥。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從其類也。蓋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予謂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萬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達(dá)之而已。

  《萬病回春》曰:一小兒十五歲因用心太過,少寐,驚悸怔忡,惡寒,先用補中益氣湯,茯苓、酸棗、遠(yuǎn)志,惡寒漸止。又用加味歸脾湯,驚悸少安。又用養(yǎng)心湯而痊。

  《薛己醫(yī)案》曰:一婦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食少痰涌,月經(jīng)頻來。余曰:脾統(tǒng)血而主涎,此郁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用補中益氣、濟(jì)生歸脾二湯而愈。

  《景岳全書》曰:省中周公者,年逾四旬,因案牘積勞,致成羸疾,神困食減,時多恐懼,通宵不寐者,凡半年余。而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有少飲,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從來,且半皆如膏濁液,  王羸至極,自分必死。診其脈,猶帶緩,肉亦未脫,知胃氣尚存,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及大補元煎,一以養(yǎng)陽,一以養(yǎng)陰,出入間用,至三百余劑,計人參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證也。

NQJ0108·歡迎您朋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