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民/文 2015年4月,清華大學發(fā)布“清華簡”第五輯整理報告。 其中的《封許之命》,對于許昌人來說,彌足珍貴。 這是周成王分封許國的文書,標志著許國的開端。可以說,是許昌第一歷史檔案。 《封許之命》是《尚書》軼篇 2008年,“清華簡”輾轉收入了一批戰(zhàn)國竹簡。 經(jīng)專家鑒定,一致認為這批竹簡“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世所罕見的重大發(fā)現(xiàn)。”
竹簡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 由于未經(jīng)“焚書坑儒”影響,“清華簡”展現(xiàn)了先秦古籍的原貌,對于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fā)展脈絡有著重大價值。 《封許之命》臨摹 張宏偉/書 《封許之命》是其中重要篇章之一,原由九支簡組成,第一、四兩支簡缺失。 作為《尚書》篇目之一,《封許之命》在戰(zhàn)國時期曾經(jīng)廣為流傳。 許文叔本名叫“呂丁” 我們常說,許國第一任國君是許文叔。 其實,這是他的謚號,并非他的本名。 他的真實姓名叫呂丁。 據(jù)《封許之命》記載,周成王(?―前1021年)命呂丁“侯于許”,以“永厚周邦”。 “呂丁”二字原圖 呂丁在周文王時“司明刑”,即主掌法律,隨后“捍輔武王”,參與了伐紂的戰(zhàn)事,立有大功。 也有人推斷,呂丁是姜太公呂尚之子。 魯國為什么有一塊兒飛地在許田? 根據(jù)《封許之命》等文獻,人們厘清了周初分封諸侯的脈絡——周武王克商后,曾經(jīng)封齊、魯、燕、康于嵩山以南的南國地區(qū)。 周公東征后,遷齊、魯、燕、康。 當這些重要的諸侯國遷出后,南國地區(qū)暴露在淮夷兵鋒之下。 于是,周王室在淮水流域西部建立一條諸侯藩籬,蔡、應、聃、唐、胡、許等諸侯國應運而生。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一些歷史疑問有了答案。比如,在鄭許之間,為什么有一塊魯國飛地,叫做許田。 原來,這里是魯國故地。魯國東遷后保留對許田的所有權,在此又建立周公的廟宇。 《魯頌·閟宮》云: 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 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 周王的賞賜與囑托 分封許國的典禮十分隆重。 《封許之命》記載,周王賞賜給呂丁的禮品有30多種。既有鼎、簋、盤、鑒、彝等青銅器,也有蒼珪、香酒、車輛和馬匹。 值得一提的是,禮單中沒有兵器。 按照禮儀制度,這意味著許國不承擔武裝征伐的任務。 作為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許國級別最低,轄域不過百里。 許男鼎 篇末,記錄了成王對呂丁的囑托: 王曰: 於呼,丁,戒哉! 余既監(jiān)于殷之不若,稚童茲憂,靡念非常。 汝亦惟就章爾慮,祗敬爾猷,以永厚周邦。 勿廢朕命,經(jīng)嗣世享。 ——殷鑒不遠,你要為我分憂,不忘輔佐國家,世世代代傳續(xù)基業(yè)! 700余年的許國史就此開啟。 一個“許”字,串起了三千多年的歷史 《封許之命》重現(xiàn)人間,將我們的目光拉回到許國初封的那一刻。 三千余年的時間仿佛被壓縮了,繁雜的往事被過濾、凈化。 許地、許國、許縣、許昌…… 一個“許”字,串起了久遠的時光。 ↑↑ 點擊可加關注,瀏覽更多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