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萆薢丸 【處方】萆薢1兩(銼),薏苡仁1兩,芎半兩,海桐皮3分,羌活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莽草半兩(微炒),天麻半兩,干蝎1分(微炒),蟬殼1分,天南星半兩(炮裂),白附子半兩(炮裂),躑躅花3分(醋拌,炒令干),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牛膝1兩(去苗),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濕痹,身體手足收攝不遂,肢節(jié)疼痛,言語謇澀。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溫豆淋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十九 37、萆薢丸 【處方】萆薢8兩(銼),牛膝3兩(去苗),丹參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2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堅骨益筋,養(yǎng)血固發(fā)。主風(fēng)濕痹,肢體疼痛,不能行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九 38、新方桂枝湯 【處方】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棗5-10枚,北黃芪15-30克,當(dāng)歸10-15克,川牛膝10-15克,獨(dú)活10-15克。 【功能主治】除濕散寒,溫通經(jīng)脈。主風(fēng)寒濕痹,阻滯經(jīng)絡(luò)。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劉志斌方 39、小活絡(luò)丸 【處方】膽南星180g 制川烏180g 制草烏180g 地龍180g 乳香(制)66g 沒藥(制)66g 【性狀】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氣腥,味苦。 【炮制】以上六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活絡(luò)通痹。用于風(fēng)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婦禁用。 【規(guī)格】每丸重3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40、舒筋丸 【處方】馬錢子(調(diào)制)80g 麻黃80g 獨(dú)活6g 羌活6g 桂枝6g 甘草6g 千年健6g 牛膝6g 乳香(醋制)6g 木瓜6g 沒藥(醋制)6g 防風(fēng)6g 杜仲(鹽制)3g 地楓皮6g 續(xù)斷3g 【性狀】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苦。 【炮制】上十五味,取馬錢子用砂燙法炮制,粉碎成細(xì)粉,照馬錢子含量測定方法測定士的寧含量后,以淀粉為稀釋劑,調(diào)整其含量為1.15%;其余麻黃等十四味粉碎成細(xì)粉,與馬錢子細(xì)粉80g配研,混勻,過篩。每100g粉末加煉蜜150~17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血。用于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筋骨疼痛,行步艱難。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 【注意】孕婦忌服。 【規(guī)格】每丸重3g 【貯藏】密閉。 【摘錄】《中國藥典》 41、十神湯 【處方】川芎 甘草(炙)麻黃(去根、節(jié))升麻各120克 干葛420克 赤芍藥 白芷 陳皮(去瓤)紫蘇(去粗梗)香附子(杵去毛)各12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時氣瘟疫,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咳嗽、鼻塞聲重及風(fēng)寒濕痹等。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如發(fā)熱頭痛,加連須蔥白三莖;中滿氣實(shí),加枳殼數(shù)片。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42、史國公藥酒 【處方】虎脛骨(酒浸1日,焙干酥炙)62.5g 炙鱉甲62.5g 川牛膝62.5g 枸杞子156g 干茄根(蒸熟)250g 當(dāng)歸62.5g 萆薢62.5g 防風(fēng)62.5g 秦艽62.5g 松節(jié)62.5g 蠶沙62.5g 羌活62.5g 無灰酒(優(yōu)質(zhì)黃酒)12000ml 【炮制】1. 將上述藥材裝入絹袋內(nèi),放入干凈的器皿中; 2. 倒入黃酒浸泡,密封; 3. 10日后開啟,去掉藥袋,過濾裝瓶密封,在干燥陰涼處存放。 【功能主治】壯筋骨,祛風(fēng)濕,舒筋活絡(luò)。主治半身癱瘓、四肢頑麻、骨節(jié)酸痛、風(fēng)寒濕痹等癥。 【用法用量】隨量服用,每日早晚2次,不可間斷。 【摘錄】《證治準(zhǔn)繩》 43、史國公藥酒 【處方】當(dāng)歸30克 虎脛并掌骨1具(酥炙)羌活 獨(dú)活 防風(fēng) 川萆薢各60克 秦艽120克 牛膝 晚蠶沙(炒)枸杞子 油松節(jié)各150克 白茄根240克(飯上蒸)鱉甲 蒼耳子 【制法】上用無灰酒一大壇,將絹囊盛藥,懸于酒內(nèi)封固,候十四日開壇取酒。 【功能主治】治風(fēng)濕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100~150毫升,勿令藥力斷絕,飲盡病愈。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44、祛風(fēng)止痛片 【處方】老鸛草334g 槲寄生167g 續(xù)斷167g 威靈仙83g 獨(dú)活83g 制草烏83g 紅花83g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黑色;味苦、澀。 【炮制】以上七味,威靈仙、獨(dú)活粉碎成細(xì)粉,過篩;其余槲寄生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3小時,分次濾過,合并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18~1.20(80℃)的清膏,與上述細(xì)粉混勻,干燥,粉碎,加適量單糖漿,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止痛,舒筋活血,強(qiáng)壯筋骨。用于四肢麻木,腰膝疼痛,風(fēng)寒濕痹等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注意】孕婦忌服。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45、祛風(fēng)舒筋丸 【處方】防風(fēng)50g 桂枝50g 麻黃50g 威靈仙50g 制川烏50g 制草烏50g 蒼術(shù)(炒)50g 茯苓50g 木瓜50g 秦艽50g 骨碎補(bǔ)(炒)50g 牛膝50g 甘草50g 海風(fēng)藤50g 青風(fēng)藤50g 穿山龍50g 老鸛草50g 茄根50g 【性狀】為黑褐色的大蜜丸;氣微,味甜、苦。 【炮制】上十八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6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舒筋活絡(luò)。用于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腰腿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婦慎用。 【規(guī)格】每丸重7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46、牛膝獨(dú)活酒 【處方】桑寄生30g 牛膝45g 獨(dú)活25g 秦艽25g 杜仲40g 人參10g 當(dāng)歸35g 白酒1000ml 【炮制】1.將所有藥材洗凈后切碎; 2.放入紗布袋中,縫口; 3.放入酒中,浸泡30天; 4.將藥渣取出,過濾備用。 【功能主治】補(bǔ)養(yǎng)氣血,益肝強(qiáng)腎,除祛風(fēng)濕,止腰腿痛。主治腰膝發(fā)涼、麻木、酸軟疼痛,腿足屈伸不利,痹著不仁,肝腎兩虧,風(fēng)寒濕痹。 【用法用量】每次10~30ml,每日1次(上午9~11點(diǎn)服用為佳)。 【備注】(1)杜仲、牛膝、桑寄生:補(bǔ)益肝腎,強(qiáng)筋壯骨。當(dāng)歸、人參:養(yǎng)血益氣。秦艽:法濕宣痹止痛。 【摘錄】《千金方》 47、木瓜丸 【處方】木瓜80g 當(dāng)歸80g 川芎80g 白芷80g 威靈仙80g 狗脊(制)40g 牛膝160g 雞血藤40g 海風(fēng)藤80g 人參40g 制川烏40g 制草烏40g 【性狀】為糖衣濃縮丸,除去糖衣后顯黃褐色至黑褐色;味酸、苦。 【炮制】以上十二味,木瓜、威靈仙、雞血藤、牛膝、制川烏、制草烏、人參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其余當(dāng)歸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包糖衣,打光,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活絡(luò)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周身疼痛,腰膝無力,步履艱難。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丸,一日2次。 【注意】孕婦禁用。 【規(guī)格】每10丸重1.8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48、麻黃續(xù)命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60克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桂枝 川芎 甘草各30克 防風(fēng)90克 附子15克 杏仁60克 【制法】上藥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后入二味調(diào)勻。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中腑,無汗惡寒;以及風(fēng)寒濕痹,痿證等。 【用法用量】每服15~20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摘錄】《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49、靈應(yīng)愈風(fēng)丹 【處方】當(dāng)歸30兩,天麻30兩,首烏(炙)30兩,荊芥穗30兩,防風(fēng)30兩,麻黃30兩,石斛30兩,甘草30兩,羌活30兩,獨(dú)活30兩,蒼術(shù)(炒)120兩,白芷120兩,川烏(炙)120兩,草烏(炙)120兩,川芎15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重3錢。 【功能主治】散風(fēng)祛濕,活血止痛。主風(fēng)寒濕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偏正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50、理本湯 【處方】人參3克 白術(shù)15克 麥冬9克 山藥15克 芡實(shí)15克 巴戟天9克 肉桂3克 桔梗1.5克 貝母1.5克 白芥子6克 防己1克 茯苓9克 豨薟草3克 【功能主治】理本祛邪。治風(fēng)寒濕痹,一身盡痛,時作時止,痰氣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氣悶,胸膈飽脹,二便艱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二 51、蠲痛無憂散 【處方】蒼術(shù)(米泔水浸,焙)2兩,半夏(姜汁浸,焙)2兩,川山甲(陳土炒)2兩,川烏(黑豆酒煮,去皮尖)2兩,草烏(生姜汁煮)2兩,苦實(shí)(麻油炸浮)2兩,當(dāng)歸(酒洗)2兩,甘草2兩,麻黃3兩,威靈仙1兩,鬧羊花(醋浸,炒黃色)4兩。 【制法】上藥各為末,和勻。 【功能主治】一切腫毒痛。筋骨痛,頭風(fēng)痛,風(fēng)寒濕痹,遍身疼痛,腳氣痛風(fēng),及大麻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5-7分至1錢,無灰酒調(diào)服,再飲以醉為度。蓋臥出汗,避風(fēng)。 【摘錄】《外科大成》卷四 52、蠲痛丸 【處方】草烏頭4兩(去皮尖,鹽炒煙出),天南星2兩(生),京墨半兩(燒),破故紙3兩(炒),沒藥1兩(研),地龍2兩(炒、去土),五靈脂2兩(炒),乳香半兩(研),白膠香2兩(熔開,潑凈,石上冷研)。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筋骨重疼,走注攻刺,腰腳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溫酒下,漸加丸數(shù)服。 【摘錄】《永樂大典》卷一三八八○引《衛(wèi)生家寶》 53、九汁膏 【處方】上好片松香3斤(用清水煮烊,拉拔過,傾去水,再換水煮,再拉拔換水,如此以10遍為度,將松香研末,用姜汁、蔥汁、白鳳仙汁、燒酒、鬧羊花汁、商陸根汁、韭菜汁、童便,挨次將松香拌浸透,曬干,作8次制過,其第9次,將好醋少許,不可多,再拌松香,曬干,研極細(xì)末),川烏4兩,草烏4兩,蒼術(shù)4兩,上肉桂4兩,白芥子4兩,干姜4兩,蓖麻子4兩,血余8兩。 【制法】另用桐油3斤浸藥,春5、夏3、秋7、冬10日、熬枯,濾過渣,再熬;先入廣膠4兩,俟溶化后,將制過松香末,篩入收之;離火,入樟冰1兩,待冷,入麝香2錢,攪勻收貯。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 【用法用量】攤貼患處。 【摘錄】《種福堂方》卷二 54、救苦膏 【處方】川牛膝5錢,白芷5錢,黃丹5錢,乳香5錢,當(dāng)歸1兩,沒藥1兩,白蘞2兩,貝母2兩,茯苓2兩,槐角2兩,川烏2兩,杏仁(去皮尖)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加瀝青80兩,松香3兩,同入木匣內(nèi),用香油4兩,隨模搏杵一氣千余下,方成膏。 【功能主治】一切風(fēng)濕疼痛,無名腫毒,死胎不下。 【用法用量】外貼。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一五 55、救苦膏 【處方】大黃2兩,花粉7錢,牙皂8錢,蓖麻子2兩,全蝎7錢,枳殼8錢,生地黃1兩,桃仁7錢,白芷8錢,草烏1兩,五倍子7錢,莪術(shù)1兩,羌活8錢,麻黃8錢,肉桂8錢,紅大戟8錢,香附7錢,厚樸7錢,穿山甲7錢,蛇蛻5錢,當(dāng)歸1兩5錢,甘遂2兩,木鱉子2兩,川烏1兩,三棱1兩,巴豆8錢,黃柏8錢,芫花7錢,杏仁7錢,防風(fēng)7錢,獨(dú)活7錢,檳榔7錢,細(xì)辛7錢,玄參7錢,黃連5錢,蜈蚣10條。 【制法】上用麻油50兩,入群藥浸數(shù)日,用慢火熬之,待滴水成珠后將藥除去,兌入黃丹24兩,密陀僧4兩,成膏待用。 【功能主治】解毒,散風(fēng),活血。主風(fēng)寒濕痹,腰腿作痛,筋骨麻木,四肢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斜,癥瘕積聚,肚腹疼痛;女子經(jīng)血不調(diào),赤白帶下;膨悶脹飽,水臌癰疽,對口,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56、救急膏 【處方】大黃2兩,花粉7錢,牙皂8錢,蓖麻子2兩,全蝎7錢,枳殼8錢,生地黃1兩,桃仁7錢,白芷8錢,草烏1兩,五倍子7錢,莪術(shù)1兩,羌活8錢,麻黃8錢,肉桂8錢,紅大戟8錢,香附7錢,厚樸7錢,穿山甲7錢,蛇蛻5錢,當(dāng)歸1兩5錢,甘遂2兩,木鱉子2兩,川烏1兩,三棱1兩,巴豆8錢,黃柏8錢,芫花7錢,杏仁7錢,防風(fēng)7錢,獨(dú)活7錢,檳榔7錢,細(xì)辛7錢,玄參7錢,黃連5錢,蜈蚣10條。 【制法】上用麻油50兩,入上藥浸數(shù)日,用慢火熬之,待滴水成珠后,將藥除去,兌入黃丹24兩,密陀僧4兩,成膏待用。 【功能主治】解毒,散風(fēng),活血。主風(fēng)寒濕痹,腰腿作痛,筋骨麻木,四肢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斜,癥瘕積聚,肚腹疼痛;女子經(jīng)血不調(diào),赤白帶下,膨悶脹悶;水臌,癰疽,發(fā)背,對口,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57、集寶療痹膏 【處方】川烏 草烏 南星 半夏 當(dāng)歸 紅花 羌活 獨(dú)活 大黃 桃仁各12克 山甲30克 白芷15克 肉桂30克 麻油500克 蔥汁150毫升 姜汁150毫升 松香500克 陀僧60克 硫黃250克 【制法】上藥十九味,共煎至藥枯,去滓取油,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冰、細(xì)辛、牙皂末各6克,若加商陸根、鳳仙、鬧羊花、鮮煙葉、鮮蒜、鮮稀薟等汁更妙。攪勻收膏。 【功能主治】逐寒祛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寒濕痹,骨節(jié)疼痛;歷節(jié)痛風(fēng),痿痹麻木;鶴膝風(fēng)、漏肩風(fēng)等。并治跌撲閃挫,陰證無名腫毒未破者。 【用法用量】烘熱外貼患處。 【摘錄】《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二 58、集寶療痹膏 【處方】川烏4錢,草烏4錢,南星4錢,半夏4錢,當(dāng)歸4錢,紅花4錢,獨(dú)活4錢,羌活4錢,大黃4錢,桃仁4錢,山甲1錢,肉桂1錢,白芷5錢,陀僧2兩,硫黃半斤,松香1斤,生姜汁1錢,麻油1斤,竹汁1碗。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 【用法用量】收煎好,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腦、細(xì)辛、牙皂末各2錢,若加商陸根、鳳仙、鬧羊花、鮮煙葉、鮮蒜、鮮豨薟等汁更妙。 【摘錄】《醫(yī)學(xué)從眾錄》卷七 59、加味太乙膏 【處方】黃柏5錢,防風(fēng)5錢,元參5錢,赤芍5錢,白芷5錢,生地5錢,大黃5錢,歸身5錢,肉桂5錢,海藻5錢,昆布5錢,蒼術(shù)5錢,金銀花1兩,皂角刺5錢,山慈姑5錢,桂枝5錢,土貝母1兩,何首烏1兩,苦參1兩,連翹花粉1兩。 【制法】上藥用麻油5斤浸,春5、夏3、秋7、冬10日,熬枯去渣,入飛過紅丹40兩收膏,離火入血竭末5錢。 【功能主治】拔毒收口。主跌打損傷,風(fēng)寒濕痹,腰腹心胃疼痛,并已潰瘡瘍。 【用法用量】攤貼。 【摘錄】《惠直堂方》卷四 60、加減三氣飲 【處方】當(dāng)歸身5錢(炒),枸杞2錢(炒),杜仲2錢(炒),熟地3錢,木瓜3錢,茯苓1錢,白芍1錢(酒炒),肉桂1錢,獨(dú)活1錢,白芷1錢,炙草1錢,附片1錢。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身痛,日久失治,氣血消耗,虛實(shí)相兼者。 【用法用量】生姜3片為引。 【摘錄】《醫(yī)門八法》卷三 61、活血風(fēng)寒膏 【處方】肉桂、血竭、乳香、沒藥、丁香、樟腦、兒茶、川烏、草烏、附子、當(dāng)歸、川芎、桃仁、赤芍、杜仲、補(bǔ)骨脂、續(xù)斷、菟絲子、威靈仙、白蘞、細(xì)辛、遠(yuǎn)志、陳皮、香附、白術(shù)、穿山甲、木香、枳殼、青皮、青風(fēng)藤、大風(fēng)子、僵蠶、天麻、蛇床子、小茴香、川楝子、烏藥、甘草、懷牛膝、羌活、黃柏、廣丹、麻油。 【制法】制成膏劑。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舒筋活血,止痛。主跌撲損傷,腫痛,以及風(fēng)寒濕痹,腰腿酸痛。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上海市藥品標(biāo)準(zhǔn)》 62、虎骨追風(fēng)酒 【處方】虎脛骨1兩,干石斛1兩,石楠藤1兩,防風(fēng)1兩,當(dāng)歸1兩,千年健1兩,杜仲(酒炒)1兩,川牛膝(酒炒)1兩,川芎1兩,金毛狗脊(去毛)1兩,續(xù)斷1兩,巴戟(去心)1兩,羌活6錢。 【制法】上藥以酒4斤浸泡10日。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不遂,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 【用法用量】每服5錢,微溫服。 【注意】熱證忌服;飲酒后忌受風(fēng)寒;忌食生冷油膩之品。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63、虎骨藥酒 【處方】虎骨(煎汁)8兩,薏苡仁8兩,當(dāng)歸5錢,五加皮5錢,青皮5錢,川芎5錢,白芍5錢,紅花5錢,草烏(炙)5錢,紅糖96兩,萆薢8兩,牛膝8兩,羌活5錢,蒼術(shù)5錢,獨(dú)活5錢,白芷5錢,紫草5錢,橘皮8兩,補(bǔ)骨脂(鹽水炒)5錢,紅曲20兩,淫羊蕾(炙)8兩,熟地8兩,烏藥5錢,防風(fēng)5錢,丹皮5錢,木瓜5錢,枸杞子5錢,川烏(炙)5錢,萎蕤8兩,蜂蜜160兩,乳香面2兩,官桂面5錢,檀香面5錢,砂仁面5錢,鹿茸面5錢,續(xù)斷5錢,沒藥面2兩,木香面5錢,紫豆蔻面5錢,蘄蛇5錢,麝香(研)2分,油松節(jié)4兩,公丁香面5錢,佛手面5錢,人參面5錢,生杜仲5錢。 【制法】上藥裝入罐內(nèi),加燒酒1760兩,煮兩沸,入缸封固,俟藥滓沉淀后裝瓶。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活血,壯筋骨,強(qiáng)膝力。主風(fēng)寒濕痹,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膝乏力。 【用法用量】有酒量者,每服5錢,每日2次,溫?zé)岷蠓粺o酒量者酌減。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64、虎骨丸 【處方】虎脛骨3兩(涂酥,炙黃色),川芎1兩半,熟干地黃(洗,焙)1兩半,防風(fēng)(去蘆頭)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當(dāng)歸(洗,焙)1兩半,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萆薢1兩半,金毛狗脊(去毛)1兩半,川烏頭(炮,去皮臍尖)1兩半,羚羊角屑1兩半,白蒺藜(炒,去刺)1兩半,天麻(去苗)1兩半,白術(shù)1兩半,杜仲(去粗皮,細(xì)銼,姜汁制,炒干)1兩半,黃耆(蜜炙)1兩半。 【制法】上細(xì)銼,如麻豆大,酒浸,春5、夏3、秋7、冬10日,取出焙干,為細(xì)末,以浸藥酒,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癱緩諸風(fēng),及風(fēng)寒濕痹,腳膝緩弱,骨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一 65、桂附散 【處方】川烏1錢5分,草烏1錢5分,丁香1錢,肉桂2錢,生南星1錢5分,干姜2錢,牙皂1錢5分,白芥子1錢5分,唐阿魏2錢,吳萸1錢,細(xì)辛1錢,火消1錢5分,附子2錢,銀朱1錢5分,毛菇1錢5分,原寸3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乳至無聲。 【功能主治】陰疽,流注痰塊,及一切風(fēng)寒濕痹,周身串痛。 【摘錄】《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66、狗皮膏 【處方】生川烏80g 生草烏40g 羌活20g 獨(dú)活20g 青風(fēng)藤30g 香加皮30g 防風(fēng)30g 鐵絲威靈仙30g 蒼術(shù)20g 蛇床子20g 麻黃30g 高良姜9g 小茴香20g 官桂10g 當(dāng)歸20g 赤芍30g 木瓜30g 蘇木30g 大黃30g 油松節(jié)30g 續(xù)斷40g 川芎30g 白芷30g 乳香34g 沒藥34g 冰片17g 樟腦34g 丁香17g 肉桂11g 【性狀】為攤于獸皮或布上的黑膏藥。 【炮制】上二十九味,乳香、沒藥、丁香、肉桂分別粉碎成粉末,與樟腦、冰片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生川烏等二十三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3495g同置鍋內(nèi)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1040~1140g,加入油內(nèi),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攪勻,分?jǐn)傆讷F皮或布上,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邪、氣滯血瘀引起的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閃腰貧氣,脘腹冷痛,行經(jīng)腹痛,濕寒帶下,積聚痞塊。 【用法用量】外用,用生姜擦凈患處皮膚,將膏藥加溫軟化,貼于患處或穴位。 【注意】孕婦忌貼腰部和腹部。 【規(guī)格】每張凈重(1)12g(2)15g(3)24g(4)30g 【貯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67、附子湯 【處方】附子(炮)1兩,獨(dú)活1兩,防風(fēng)(去苗)1兩,川芎1兩,丹參1兩,萆薢1兩,菖蒲1兩,天麻1兩,官桂1兩,當(dāng)歸1兩,黃耆半兩,細(xì)辛(去苗)半兩,山茱萸半兩,白術(shù)半兩,甘菊花半兩,牛膝(酒浸)半兩,甘草(炙)半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腎臟風(fēng)寒濕痹,腰脊疼痛,不得俯仰,兩腳冷,受熱不遂,頭昏,耳聾,音渾。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宣明論》卷一 68、附子八物湯 【別名】附子八味湯、人參附子湯、八物附子湯 【處方】附子3兩,干姜3兩,芍藥3兩,茯苓3兩,人參3兩,甘草3兩,桂心3兩,白術(shù)4兩(1方去桂,用干地黃2兩)。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關(guān)節(jié)痛不可忍;瘡瘍陽氣脫陷,畏寒吐瀉,四肢厥逆。 【用法用量】附子八味湯(《準(zhǔn)繩·類方》卷四引《活人書》)、人參附子湯(《御藥院方》卷一)、八物附子湯(《杏苑》卷七)。 【摘錄】方出《千金》卷八,名見《三因》卷三 69、風(fēng)濕湯 【處方】附子(炮,去皮)白術(shù) 甘草 當(dāng)歸(焙)防風(fēng) 桂枝 薏仁各30克 乳香 沒藥 茯苓各1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主治風(fēng)寒濕痹,腳氣筋攣,著床不能行步。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和滓溫服,日三夜一。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九十八引《施園端效方》 70、防己飲 【處方】防己3兩,桑根白皮(銼)3兩,桂(去粗皮)3兩,麻黃(去根節(jié))3兩,白茯苓(去黑皮)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攣急,或身體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