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其特征是在紅斑上反復出現(xiàn)多層銀白色干燥鱗屑。中醫(yī)古稱之為“白庀”,古醫(yī)籍亦有稱之為松皮癬,西醫(yī)稱為銀屑病.其特征是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表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好發(fā)于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牛皮癬發(fā)病期躲在天氣干燥的冬春季節(jié),尤其在開春溫度回升時期,人體汗毛毛孔逐漸擴張出汗,一切風、寒、濕、邪、毒(西醫(yī)稱菌)順著毛孔趁虛而入,毒素在毛根處找到溫床進行繁殖,從而產(chǎn)生病變,堵塞毛孔,汗腺遭到破壞,無法排汗、排毒,使毒素越積越多,病區(qū)不斷擴大,使患者倍感痛苦,而目前的內服藥,尤其是西藥大多為激素類藥物,不但根治不了,反而會給人體的肝、腎等器官增重負擔,產(chǎn)生一系列的并發(fā)癥。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采納中醫(yī)五行學說,對癥下藥的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 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由以下重量份計的原料制成的藥劑白鮮皮5-9、白蘞 5-9、苦參5-9、地膚子9-15、半夏5-9、黃柏2_5、蛇床子3_9、白礬1_5、僵蠶6_9、大風子2_4、 枯礬9-15、芒硝6-12、金蕎麥10-30、野艾1-4、槐花3-9、白狼毒2-6、硫黃9-15,山奈6-9、 石榴皮3-9、白芨6-15、鬼白3-9、蒼耳子3-9、烏梅6-12、花椒9-15、補骨脂6-9、喜樹果3-9、 無患子9-15、鬧羊花1-30。 一種治療牛皮癬的外用中藥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的藥劑,白鮮皮6克、白蘞6 克、苦參7克、地膚子10克、半夏6克、黃柏3克、蛇床子6克、白礬5克、僵蠶9克、大風子 3克、枯礬12克、芒硝6克、金蕎麥15克、野艾3克、槐花6克、白狼毒3克、硫黃12克、山奈6克、石榴皮6克、白發(fā)9克、鬼臼6克、蒼耳子6克、烏梅6克、花椒12克、補骨脂6克、 喜樹果6克、無患9克、鬧羊花12克。 在進行治療時,將以上原料混合研碎,通過香油或醋浸泡充分攪拌成糊狀,外敷患處,每天三次即可。 白鮮皮 性味苦;咸;寒。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 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白蘞性味苦甘辛,涼。 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 主治瘡瘍腫毒,瘰疬,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 外傷出血。 苦參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濕熱瀉??;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 帶下;陰癢;疥癬;麻風;皮膚瘙癢;濕毒瘡瘍。 地膚子性味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半夏辛,溫,有毒。 燥濕降逆止嘔,性溫兼散寒。 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蛇床子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有小毒。歸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用于陽痿,宮冷,寒濕帶下,濕痹腰痛;外治外陰濕疹,婦人陰癢;滴蟲性陰道炎。 白礬味酸氣寒而無毒。 功能主治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 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僵蠶味辛、咸,性平,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清熱解毒燥濕的功效。 大風子性味歸經(jīng)辛,熱。 功能主治祛風,功毒,殺蟲。用于麻風;外用治疥、癬。 枯礬酸澀,寒,有小毒。 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 芒硝性味與歸經(jīng)咸、苦,寒。歸胃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小腸經(jīng);三焦經(jīng);大腸經(jī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