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藥]蘆茅根各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打)18克 魚腥草60克 廣郁金9克 老藕節(jié)30克 炒桃仁9克 按:本方系《千金方》葦莖湯加味。方中以蘆根清氣分之熱,茅根清血分之熱;生薏米甘微寒,有健脾補(bǔ)肺,清熱滲濕之功;炒桃仁活血行瘀;魚腥草清熱解毒而消癰腫,郁金行氣解郁破瘀止痛;藕節(jié)涼血清熱。并輔以西黃丸清熱解毒,散癰止痛,每配湯劑3克沖服。 服藥3劑,咳嗽較劇,不能平臥,于原方去郁金,加川貝母12克肅降肺氣、止咳化痰,繼續(xù)服藥半月,發(fā)熱減退,咳嗽緩和,痰仍白黃而粘,咯血已少。于原方加生杷葉18克,又連服20天,諸證已減,胸痛發(fā)熱亦不明顯,唯體虛汗出,按上方加生黃芪30克,補(bǔ)氣固表,同服西黃丸,咯血時(shí)配服荷葉丸以清熱止血,連續(xù)用藥80日,諸證顯瘥,胸痛已無,痰白量少,腥臭之味盡消,咳嗽亦輕,咯血停止,納食增加,面肌顯豐,尚有口干,于前方去藕節(jié)、杷葉加大麥冬15克以養(yǎng)肺陰,后擬一方以鞏固療效。 方藥:蘆茅根各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15克 魚腥草30克 川貝母9克 炒桃仁9克 生黃芪30克 大麥冬24克 按方服藥又有月余,其家屬告之諸證均無,囑以生黃芪30克令患者煎水代茶,以杜后患。 此例較前一病例為重,病程亦長,為正虛邪實(shí)之證,以清中有補(bǔ)、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選方用藥,逐步獲得效果。兩例肺癰均用生黃芪一味最后收功。黃芪為豆科草本,根供藥用,入肺脾二經(jīng)?!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記載,張?jiān)匾嘤小芭拍撝雇?,活血生血,?nèi)托陰疽,為瘡家圣藥”的說法,可見黃芪有內(nèi)托瘡癰的功效。但黃芪治癰疽,應(yīng)分清虛實(shí),如紅腫熱痛的陽證實(shí)證,萬不可濫用,以免“誤補(bǔ)益劇”之弊。所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提“癰疽久敗瘡”的“久敗”二字,張?jiān)匾嘤小芭拍撝雇?,活血生血,?nèi)托陰疽,為瘡家圣藥”的說法。《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提“癰疽久敗瘡”的“久敗”二字,張?jiān)氐摹瓣幘摇倍?,都是關(guān)鍵所在。因此,用生黃芪,一定在體弱正衰的情況下,予以扶正內(nèi)托瘡癰盡管放膽大劑使用。陰虛、血熱、陽盛之證用之當(dāng)慎。 又本例咳痰膿血較為突出,故選用川貝母,魚腥草二味。川貝母苦甘微寒,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久病咳痰屬熱者宜之,尤對肺癰吐膿血適合,與浙貝母不同。浙貝母苦寒,產(chǎn)于浙江象山,又名象貝母,善治外感風(fēng)熱引起肺失肅降,致而咳嗽粘痰,是新感為患,有瀉肺降氣作用,故二者用法不同。魚腥草,為三白草科,蕺菜屬,多年生草本,葉供藥用,因微有魚腥臭氣故名。性味辛微寒,有小毒,入肺經(jīng),有散熱消癰之功能,對肺癰重證有效。 肺癰的主要成因,為外感風(fēng)熱病毒,蓄熱熏蒸于肺,致使肺失肅降,熱壅血瘀,郁結(jié)成癰,血敗肉腐化膿?!督饏T要略》:“風(fēng)傷皮毛,熱傷血脈,風(fēng)舍于肺……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壅膿,吐如米粥”所述甚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