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意義就是思考、價值觀和方法論 在我們的一般認知觀念中,哲學是一門高深奧義的大學問、大學科,這是因為,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哲學已經(jīng)從當初的大眾學問的社會屬性,漸漸成為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異化為小眾的“象牙之塔”的“窮經(jīng)皓首”的學問,成為少數(shù)有志于哲學研究的莘莘學子的功課……我想,真正的思考人生終極意義的哲學家、思想家愈來愈少,寥若晨星,究因于此。更多的是汲汲于為前輩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做注解的、做釋義的、做闡述的研究者如過江之鯽,以之為業(yè)。 哲學早已經(jīng)不再與世俗生活的思想土壤相關聯(lián),哲學便走入了與老百姓生活脫節(jié)的誤區(qū),這個時代也早已經(jīng)沒有哲學家,只有愈來愈多的注釋家,亦可說是哲學從業(yè)研究人員。這正是哲學的貧困和悲哀的根源。 從遠古以降到近代,哲學家們著書立說,其實是為普通老百姓所寫的,不僅是寫給同行的人看的,更是寫給哲學大門外的老百姓看的。 這是為什么呢?緣由在于,哲學家認為自己提出的問題和自己對問題的答復和解釋,是與普通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所以,哲學家認為普通大眾一定要理解、也一定會理解自己的思想認知和世象解釋。 歸納:哲學的本義是思考才能產(chǎn)生的意義存在??梢哉f是,無思考,不哲學。 我認為,哲學的意義適用于所有人類的個體存在,哲學方才有意義;哲學如果只屬于一部分人,只適用一部分人,則這些人思考的問題就不是哲學的問題,而是哲學之外的問題。這個定義決定了哲學存在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并且,我還認為,只有這個定義,才能產(chǎn)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世俗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聽到小孩子會問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那樣的問題往往都是偉大的問題,例如: “人類從哪里來的”? “狗為什么辣么忠義可愛”? “這世界最初的名字叫什么”? “盤古開天辟地的力量是什么”…… 這些問題從孩子的口中問出來,我想: 首先,這是一種天賦的智慧; 其次,這是在修行新的的智慧。 第三,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無上智慧。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來自懷疑。那么,哲學本身就必然是從孩提時代開始的疑問;然而,大多數(shù)人的疑惑也就止于孩提時代。 有觀點認為:孩子是天生的發(fā)問者,能不能發(fā)展出追根究底的學習態(tài)度,提出真正有深度的問題,則依賴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而成人的復雜生活阻礙了尋找真理的途徑。 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總能厘清生活中的復雜,看出簡單的差別,只要經(jīng)由他們說明過,原先困難無比的事就變得很簡單了。如果我們要學習他們,提問題的時候就一定也要有孩子氣的單純而回答時卻需要成熟和睿智。 哲學家思想的表現(xiàn)方式:對話,論文,隨筆和散文,語錄和格言,架構一套理論體系。 例如:<<論語>>,<<莊子>>,<<道德經(jīng)>>,<<柏拉圖對話錄>>,<<生命是什么>>,康德的思想體系,黑格爾的思想體系,等等。 記住這段話,方便建立我們的認知模型。 一位哲學家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能比其他的作者解說得更淋漓盡致。此外,偉大的哲學家在他的作品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中心思想與原則。 同理,我們在閱讀哲學書時要用的方法,就跟作者在寫作時用的方法是一樣的。 哲學家在面對問題時,除了思考以外,就是記錄思考的內(nèi)容,別無他物。 我們在面對一本哲學書時,除了閱讀以外,就是思考作者的思想,除了記錄思考的內(nèi)容,也別無他物。 |
|
來自: 昵稱65829145 > 《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