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這里,就根據(jù)明人焦竑[hóng]《國朝獻征錄》卷之二《漢庶人傳》的記述,來說一說明成祖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既然要說朱高煦,那就先簡單說一下他的身世。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其父朱棣,就不贅述了。 朱高煦的母親,是明成祖的徐皇后。 徐皇后是大明開國功臣徐達的嫡長女,其謚號為: 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 徐氏天資聰穎,幼時貞潔嫻靜,喜歡讀書,有“女諸生”之稱。她比朱棣小兩歲,十二歲入宮,侍于燕王朱棣之側。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她被冊封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馬氏(朱元璋皇后)喜愛;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她隨丈夫朱棣就藩北平,夫妻情深,王府內部秩序井然。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所謂的“靖難之役”爆發(fā),她留守北平,參與軍務,使朱棣無后顧之憂;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成功奪取皇權,她被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農歷七月,她因病崩逝于南京,時年四十六歲。 朱棣的九名子女之中,除了庶子朱高爔(早夭)與庶女常寧公主之外,其余七人,皆為仁孝文皇后徐氏所出。 朱高煦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這一年,是農歷庚申年、生肖猴年、公元1380年。 話說,朱元璋在世之時,曾召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藩地西安)、晉王(朱棡,朱元璋第三子,藩地太原)、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藩地北平)、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先封吳王,后改封周王,藩地開封)的世子在京師(南京)學習,以接受專人的專門教育。 何謂“世子”? 所謂世子,原指天子、諸侯的嫡子。 漢·鄭玄《儀禮注疏》卷二十九·喪服第十一: “父為長子,不言適(通“嫡”)子,通上下也。亦言立適以長。[疏]…若言世子,亦不通上下,唯據(jù)天子、諸侯之子?!?/p> 《欽定儀禮義疏》: “父為長子…[賈疏,言適(通嫡)子,唯據(jù)大夫、士;言世子,唯據(jù)天子、諸侯…]”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卷一《爵》: “父在稱世子何?…《韓詩內傳》曰:'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于天子?!悦疄槭雷雍??言欲其世世不絕也。何以知天子子亦稱世子也?《春秋傳》曰:'公會世子于首止?!雷尤陠十叄厣鲜芫裘谔熳雍??明爵土者天子之有也,臣無自爵之義?!雷由鲜芫裘?,衣士服何?謙不敢自專也。故《詩》曰:'韎韐有赩?!雷邮夹幸?。” 后世則稱繼承王位、爵位者為世子,多由長子充任。 當日,諸王世子在京學習之時,諸王他子也得以參與,朱高煦即在其中。 據(jù)說,那個時候,朱高煦就不肯學習。他每日都是游玩嬉戲,且輕狂浮躁,品行不端。 載記中對朱高煦的這種描述,需要解釋一下: 須知,記述者是在朱高煦被貼上“反叛”的標簽之后,才形成相關文字的;如此,便已有成見在胸;因為存在成見,于是,便一定會按照“反叛”的標簽去組織材料;結果,年少輕狂時有意無意、有心無心的狀況,都會被拿來說事;而且,一般而言,通行模式都是“好人只說其好”,“壞人盡講其壞”; 須知,中國社會,自古及今,都把讀書作為評判個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準; 須知,學習的確很重要;但是,不喜歡學習、不肯學習、學習不好,并不代表這個人的品質就是壞的; 須知,年少時節(jié),很多人都會有輕佻的舉動、狂躁的行為、無知的事跡、失智的記錄; 須知,作為皇孫的朱高煦,因為身份的關系,人們對他的評論和檢視,都會是運用放大鏡觀察的結果;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時候、大多數(shù)人對他人的評論和檢視,都是預先考慮了其身份地位等先天條件的。 之所以要做以上解釋,并不是要替朱高煦翻案,而是話說到此處,正好借此來表明一個態(tài)度、表達一種想法: 看人待事,必須全面;愛而曉其惡,憎而知其善; 讀書學習,必須思索;放大膽子懷疑假設,放細心思考索推證。 據(jù)說,就是因為朱高煦有種種的不端,故而,朱元璋不喜歡他的這個孫子。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初期,也就是朱元璋崩逝不久,朱高煦跟隨父親朱棣,前往京師奔喪。 在京師期間,朱高煦的舅舅魏國公徐輝祖曾經(jīng)偷偷告誡朱高煦,要求他遵守規(guī)制。 既然提到徐輝祖,因為他在這一段歷史之中也是一位不可輕忽的人物,因為他的為人行事也可作為歷史的一面鏡子,所以,這里就簡單介紹一下其人。 徐輝祖,原名允恭,因避皇太孫朱允炆之諱,而被朱元璋賜名為輝祖;鳳陽(今屬安徽)人;大明開國元勛、魏國公、追封中山王徐達長子,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徐氏之弟。年幼之時,他隨侍懿文太子(朱標)左右,一起讀書學習,能夠通曉經(jīng)文大義。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他襲封其父徐達的魏國公爵位。建文帝時期,他特為朱允炆所信任。朱棣起兵對抗朝廷,他帥師支援山東,屢次擊敗燕兵。即便是燕兵渡江之后,他依然率領兵士、奮力戰(zhàn)斗。朱棣攻入南京,他留守父親徐達廟祠,堅不出迎,遂被削籍,幽禁于私第之中。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他去世,一說被勒令自裁,時年四十余歲。他去世一個多月之后,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后”為由,命徐輝祖的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爵位。明神宗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朱翊鈞下詔,收錄建文忠臣,在南京建表忠祠,以徐輝祖居首。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九月(一作十二月),南明朝廷追贈徐輝祖為太師,謚曰忠貞。 介紹完徐輝祖,繼續(xù)說朱高煦的事情。 當日,對于舅父大人的告誡,朱高煦根本就聽不進去。 猜想,徐輝祖之所以會偷偷告誡朱高煦,大約出于以下考慮: 一方面是作為舅舅,他大概是希望自己的外甥能夠有模有樣; 更深層次的原因,大約徐輝祖已經(jīng)嗅到了政治氛圍的變化; 徐輝祖心中大概也明白,新皇帝朱允炆肯定會對其叔叔燕王不放心。 總之,徐輝祖告誡朱高煦的目的,最主要的可能還是: 不希望外甥惹出事端,給新皇帝以處置其父子的理由和借口。 大概,朱高煦原本就不是那種會聽話、可以聽得進話的青年。 大概,朱高煦仗著自己的家世、父親的權勢,他從來就不把一切放在眼里。 總之,這件事結果是: 徐輝祖說歸說,朱高煦玩繼續(xù)玩。 朱高煦不但不把親娘舅的話放在心上,而且,更過分的是,他竟然偷了徐輝祖的馬,也不向新皇帝入朝叩辭,就從南京渡江回北平去了。 回去就回去吧。 這一路上,朱高煦也半點都沒有消停。 據(jù)載,歸途之中,朱高煦動輒就殺死民眾、官吏。 到涿州(明時屬北平府,今屬河北保定)之時,未知何故,朱高煦還殺了驛丞。 何謂“驛丞”? 按照明清之制,各州縣有驛站之地,均設驛丞;負責掌管驛站中儀仗、車馬、迎送之事,不入流品。 資料描述: 其時,朱高煦的兇暴橫肆、淫荒狡黠、險狼跋扈、無法管制,就是這樣;而且,他的種種劣行,不是只有此次才這樣;他的種種劣行,已經(jīng)持續(xù)很長時間了。 (本篇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