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黃庭堅在《過土山寨》中寫到:“南風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將我行。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shù)筯玉簪橫?!?/span> 面條像銀線一樣散亂分布在碗里,鮮嫩清脆的蔞蒿像玉簪橫放在面上。一碗普通的青菜面被黃庭堅寫得垂涎欲滴,讓人看了忍不住口齒生津,恨不得跟著來一碗一起大快朵頤。 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把自己的希望和祈盼,通過聰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在食物上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不起眼的一日三餐增添了許多快樂。 而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哲理,比如“想成功,得有人拉一把”的拉面; “臉皮不能太厚,否則沒人愛你”的餃子; “渺小的時候充實,偉大的時候空虛”的面包; “既能飽腹,又經(jīng)濟實惠”的饅頭; 還有“不受煎熬不會成熟,總受煎熬會成為老油條”的油條。 我們的人生哲學,也藏在一碗碗面里,一個個饅頭里。 人生就像一碗面 一碗面,遠不止飽腹那么簡單。準備、執(zhí)行、交付是搟面,夾起、咀嚼、咽下是吃面,每一個步驟和節(jié)點都不能著急。 面條是一種既可做主食又可做快餐的健康食品,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早已被世界各地人民所接受。 面條的形狀多種多樣,線狀是最普通也是最常見的。面條的烹飪方式除了煮,還可以蒸、炒、煎、燴、燜、炸等。不但可以熱吃,還可以涼拌。 最新鮮最家常的,莫過于自己動手搟出順滑勁道的手搟面了。 記得小時候,隔三差五就能吃到母親搟的面條,那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味蕾記憶。 她搟面條的方法和姿勢,我早就爛熟于心。 可看似簡單的步驟,待我親自上手實踐,才發(fā)現(xiàn)并沒那么容易。女兒也像我小時候一樣,跟在我身后見樣學樣,只是不知道,多年以后她是否也像我一樣,臨上“戰(zhàn)場”才發(fā)現(xiàn)眼會不等于手會,唯有不斷嘗試,不斷動手實踐,才能做起來得心應手。 一碗面,遠不止飽腹那么簡單。 面要揉好,要醒夠時間,煮熟后要耐住性子等待溫度合適方能入口,否則傷的是自己。 正如我們急著趕路,不能抬起腳盲目出發(fā),遇見紅綠燈再急也要等夠時間才能通過。該放慢的腳步,一點也急不得。 不蒸饅頭爭口氣 “賣了麥子買蒸籠,不蒸饅頭爭口氣。” 麥子加工成面粉,才可以做饅頭,把麥子賣了就沒了面粉,如何蒸饅頭?沒有饅頭可蒸,那那就是蒸空蒸籠,蒸汽(爭氣)唄。 他說想吃家鄉(xiāng)的面,包子、餃子、饅頭、面條統(tǒng)統(tǒng)都想。 她咀嚼著嘴里的米飯,若有所思:“大米飯配菜不好嗎?營養(yǎng)均衡?!?/span> 他不再說話,神色落寞。她不忍看他,也不忍每次吃飯都是他陪她吃米飯。 她悄悄在網(wǎng)上找方法,買食材,決定從最簡單的白饅頭做起,給他一個驚喜。 即便網(wǎng)上的步驟很詳盡,她依葫蘆畫瓢照著做就行,可還是漏洞百出。和的面不是軟就是硬,蒸出的饅頭不是硬邦邦就是虛大變形,味道發(fā)酸。 一袋面用完了,她還沒有摸出門道。她有些沮喪,不想再繼續(xù)折騰了。 可從小到大,她從沒被困難打倒過,蒸饅頭這件小事怎么能輕易放棄? 誰也不是一生下來什么都會啊。 就算不是為了他,也要學會! 她來了斗志,看視頻,研究菜譜,加美食群,不懂就問。三番五次下來,她已經(jīng)掌握了水、面、酵母的比例,發(fā)酵時間和溫度的關系,蒸出的白饅頭一次比一次好。 白饅頭做熟練了,變花樣便是小菜一碟。 七夕的時候,當他接過她親手蒸的玫瑰花饅頭,驚訝得好半天說不出話來:“這么漂亮精致,都不忍心下口了!怎么做的?你可是一點面食也不吃的??!” 她調皮地笑著:“不蒸饅頭爭口氣唄!” 做人就該如此,需要一種不折不撓的精氣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即便不爭個輸贏,也不輕易放棄。 正是因為用心、用情,普通的面粉才能在一雙巧手下變化出面條、饅頭、包子、餃子、菜條、餛飩、拉條、吐司、披薩等,豐富我們的生活,成為餐桌上“出鏡率”最高、變化最多樣的主食,也讓我們知道“面里乾坤大,碗中天地寬”。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男女湊在一起不代表是夫妻,夫妻也不等同于家人。家人是可以坐下來好好喝上一杯茶,吃上一頓飯的,只有為了喝上那杯茶,吃上那頓飯去共同努力,才能成為密不可分的家人?!?/strong> 愿你我的一年四季,能在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煙火奔波中,依然留存一點“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浪漫情懷,跟家人一起吃得愉悅,吃出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