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了也并不是件多露臉的事情 前陣子在微信朋友圈里頭多次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大概叫“你的問題是一拖二懶三不讀書”,是批評不讀書的,看看閱讀量還是蠻驚人的。這個好理解,心理學上有這類研究,說人想要做一件事(比如讀書),卻沒有做這件事(比如讀書)的時候,解決懊喪的辦法就是有個旁觀者的批評(語言或者文字均可)。 后來,或許是受點擊量的鼓舞,一下子出來一群寫這種文章的,什么“孩子,我為什么要你多讀書”,“讀書的意義”,“我讀書就是為了不遇到你”之類的(如果前述的心理學研究是對的,有這類需求的,想讀書卻并不讀書的人還真不少)。我不反對讀書,自己偶爾也讀一些。不過,這種打了雞血一樣的好像傳銷一樣教導眾人讀書的姿態(tài),確實不怎么樣。 如果一個觀點被聒噪的多了,吸引力自然下降,單調(diào)的重復一些沒有任何營養(yǎng)的粗糙觀點會引人反感,甚至生理上的不適。終于,出來了一群“聰明人”開始站到了“傳銷幫”的對立面上。 于是有了“人生不止是讀書”,“我就是這樣一個虛無主義者”,“我們不需要理想主義”之類,擺足一副“我不讀書我驕傲我也很快樂”的姿態(tài)。我不反對不讀書,人各有志的事情,讀不讀的都是自己的事兒,要不要理想也是自己的事兒。 不過拿出來擺,好像就不怎么露臉了。這不就是從“我是流氓我怕誰”發(fā)展到“我是流氓我驕傲”了嗎?想當年王朔走這個路子那陣,犬儒還是個只能私下想想的猥瑣精神狀態(tài),如今已經(jīng)登堂入室,跟理想主義打起擂臺來了,活久見! 夫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這是我第一次讀《論語》時就心心念念的教誨。所以,我從不人前標榜自己多么努力勤奮,也從不會在已然不努力勤奮的時候給自己搬出來一堆看似高大上“不努力和努力其實都一樣”的理論來。因為,當別人這么對我的時候我覺得不大好,“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長相和儀表上沒的改善,可切莫在行為上再惹人生了厭。 要是讀書了,還是夫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這事兒如果你不是當做職業(yè),做做學術。那它最要緊的價值或許就是對你的生活有直接的意義,于你的人生以切實的滋養(yǎng)。無論是促進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還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層次。如果讀書是個“為己”的過程,那拿出來站在那里炫耀,除了滿足某些莫名其妙的虛榮心,還真看不出有什么其他的意義。 要是不讀書,那就不讀嘛。還是《論語》里面的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幾千年前的人都知道,你讀不讀書的不要緊,你能把自己的生活搞搞清楚活活明白,那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嚷嚷著要你去讀書的,有事做忙得很,一走了之就好了。 怕的是以“聰明人”姿態(tài)站出來用犬儒姿態(tài)諷刺嚷嚷讀書那些人的,反而是又想要讀書,又吃不了辛苦,想要沉入生活之中,卻又整天拿著要讀書的幌子在荒廢時日的人。 讀書,也并不是件多露臉的事情,它也不是用來露臉的。 就好像不讀書,不讀就不讀嘛,人也不是非要這樣過才行。只是,為了不讀書,搞出一套理論來證明自己不讀書有多對,有對合理,那就沒必要了。 理想也是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