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安藤櫻,這么年輕就有了“國寶級”的演技,以前完全沒想過安藤櫻+是枝裕和是個什么效果,他倆看似兩個極端卻在電影里如魚得水,真的很難說是誰碾壓了誰。 已經記不得上次在電影里看到如此邊緣的人物塑造是在哪個片子里了,但導演這種把觀眾拒之千里之外的“反代入感”的卻讓觀影的體驗升級了不少,那些你經常聽說的事卻一件也沒發(fā)生在你身邊,你看著電影里的人演下去,卻猜不到劇情后面的發(fā)展,一個幾乎沒有反派的劇本,看到最后你可能會發(fā)現,其實最大的反派來自銀幕外的自己。 “難道不能生育,就沒有母親的權力嗎?”這個反問是全片中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臺詞,也算的上對全片中心思想的一次總結,一群被世俗拋棄的人們,他們每個人幾乎都是一無所有,但他們僅用一點自私到卑微的愛,就組成了最溫馨、最和睦、最融洽、最可愛的家庭,但這樣的結果,卻依舊是個悲劇,因為在我們所熟識的價值體系里,維系家庭和愛的,一定是物質,這里就有個很可笑的命題了,難道用愛就不能維系愛嗎? 當然不能,這個電影演的不就是這些嗎?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沒人相信?。∥覀兊膼鄢闪艘环N廉價的借口,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更像是一種謊言,電影完完整整的表達了這個意思,冷酷至極。 但導演仍然是個溫潤如玉的家伙,他用冰冷的理性來刺痛我們炙熱的感知,電影里每個角色都在拼命的活著,對比銀幕之外的我們,真是相形見絀,這再次證明了我上面的觀點:這個電影最大的反派來自銀幕外的觀眾。 電影謝幕,觀眾魚貫出場,我一個人坐在椅子上發(fā)呆,我想不通為什么我“努力”生活卻最終成了一個反派,這個電影幾乎偷掉了我的靈魂,而你,又被偷掉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