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 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12歲時,經(jīng)父親傳授筆法論,少時師從著名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 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善于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在書法史上,與鐘繇并稱"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 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和效果發(fā)揮極致,據(jù)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quán),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因而他享有“書圣”美譽。 “書圣”、“墨皇”雖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
|
來自: yangsuorong > 《書 史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