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禮崩樂壞的歐洲 典型的歐洲封建制度,起源于今天的法國。 8世紀初,為抵御咄咄逼人的阿拉伯帝國,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開始推行“采邑”制度,將土地連同依附的農(nóng)民,分封給軍事貴族,條件是自備馬匹和裝備給養(yǎng),戰(zhàn)時為國服兵役。 ![]() 法國凡爾賽宮內(nèi)的查理·馬特雕像 原則上來說,“采邑”僅限本人使用,犧牲或去世后應當交回,不過到嘴的肥肉,要吐出來也著實不容易,后來就慢慢成為可以世襲的“封地”。封臣在自己的領(lǐng)地上不但有行政權(quán),更有軍事防御權(quán)、司法權(quán)、征稅權(quán),基本就是獨立王國。 封臣還可以繼續(xù)向下分封,又形成一批更小的“獨立王國”。而典型的西歐封建制度,是“我的領(lǐng)主的領(lǐng)主不是我的領(lǐng)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層層轉(zhuǎn)包,各負其責。 短時期內(nèi),封建制確實能提振王權(quán),也增強了國家實力,法蘭克在732年的普瓦提埃戰(zhàn)役決勝阿拉伯,穩(wěn)住了西歐半壁江山。 ![]() 層層分封的西歐封建制度 如法國的下屬封國勃艮第公國,很早就顯露了獨立傾向,不但不服管,還總和國王干仗??梢粓筮€一報,到980年,勃艮第下屬的封國馬康內(nèi)伯爵領(lǐng)地,也爭取到了完全獨立,屢屢放領(lǐng)導的鴿子。 但到11世紀中葉,馬康內(nèi)伯爵領(lǐng)內(nèi),再分封出的一個個城堡主,也各自割據(jù)一方,也根本不把伯爵放在眼里……而11—12世紀,正是歷史學家口中“獨立堡主的時代”。所以后來,各位國王又都想辦法,要收權(quán)。 像11世紀的英國國王——“征服者”威廉,就以史為鑒,在征服英格蘭后,實施了改良版的分封制。
也就是說,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成了“我的附庸”。 而從根本上扭轉(zhuǎn)乾坤,改變國運者,當屬法國卡佩王朝的著名君主——腓力二世。 03 “小島主”的第一桶金 腓力二世是法國的一代名王。但他上臺時王室的處境,簡直就不像國王而更像是島主。 法王名義上是45萬平方公里的西法蘭克王國的“天下共主”,但王室實際直轄的領(lǐng)地,只有巴黎、奧爾良等幾個據(jù)點,連帶周邊地區(qū),總面積不足3萬平方公里,為諸侯領(lǐng)地所環(huán)繞,被戲稱為“法蘭西島”。 所以說要想活的有個“王”樣,必須增強實力、擴充地盤。 ![]() 法王腓力二世 1180年,腓力剛剛加冕幾個月,就娶了埃諾伯爵鮑德溫的女兒,丈母娘瑪格麗特本是阿爾薩斯大貴族,又是佛蘭德爾伯爵的妹妹。話說著繞口,但事兒很明白,作為嫁妝,新郎官從這些貴族領(lǐng)主手中得到了大片土地。這便是后來的阿圖瓦地區(qū)。連同法蘭西島,這就是腓力二世起家的“第一桶金”。 就在婚禮后兩個月,腓力二世便與國內(nèi)最大的領(lǐng)主:英王亨利二世簽署了協(xié)議。在隨后的5年時間內(nèi),借助英王的支持,腓力向他的幾位攝政王叔與大貴族組成的封建聯(lián)盟,展開了激烈斗爭,最終把幾大刺頭都打掉了,初步確立起在國內(nèi)的權(quán)威。 04 奧古斯都“周天子” 這里得解釋一下,英國國王怎么成了法王的封臣,還是法國最大的領(lǐng)主? 早在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就跨海征服了英格蘭,在海外自立為王,當然大陸上的封地也不能丟,因此回到法國,在法王面前,原則上還是臣下。 輾轉(zhuǎn)到1154年,英國王室的一位遠親,法國安茹公爵亨利,跨海過去繼承了王位,兩家地盤合并了。再加上亨利老婆又帶來了巨額嫁妝: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公國(又譯作阿奎丹)。等于三個公爵領(lǐng)加上一個英格蘭,地盤比“法蘭西島”要大十幾倍,成了中國人口中的“奴欺主”。 但微妙之處就在于,縱然實力漲上天去,你英王回到大陸,也還是我們法王的“奴”,也終究逃不脫法國人那一份酸溜溜的“優(yōu)越感”。英法兩國間的千年尷尬和互懟,就是從此起源的。 ![]() 腓力二世初期的英法形勢△ 也許英國人認為,我家大業(yè)大,小小的法蘭西“島主”撼動不得。但腓力二世掃平了內(nèi)部敵對勢力之后,就開始對這個惡奴兼外敵的“安茹帝國”動手了。他的做法是,挑動群眾斗群眾,讓“堡壘從內(nèi)部被攻破”: 先是支持亨利二世之子理查,起兵造老爸的反; 之后理查繼位,成了著名的“獅心王”,又慫恿他弟弟約翰,趁哥哥外出征戰(zhàn),興兵作亂,自立為王; 等獅心王去世,約翰上臺了,再收買他們的侄子亞瑟,去跟叔叔窩里斗。 就這樣幾番爭斗后,終于在1214年,腓力二世在著名的布汶戰(zhàn)役,大勝英格蘭與神圣羅馬帝國聯(lián)軍。從此英王在法國的領(lǐng)地幾乎喪失殆盡,約翰成了響當當?shù)摹笆У赝酢薄?/p> 另一邊腓力又聯(lián)合教皇,扶持親法的腓特烈二世,取代約翰的外甥奧托四世,奪取了神圣羅馬皇帝。據(jù)記載,腓力二世和少年腓特烈剛一見面,就大手一揮,捐助2萬銀馬克,助其招兵買馬打天下。 ![]() 布汶會戰(zhàn)前的歐洲形勢 腓力二世取得布汶大捷,內(nèi)外威脅一體消除,終結(jié)了橫跨英吉利海峽的安茹帝國,又助神圣羅馬帝國改朝換代,其聲望如日中天,從此被人尊為“奧古斯都”。這是古羅馬帝國皇帝專享的尊號,雖然在當時的歐洲已無實際意義,但對于法國和腓力本人來說,都是一種至高榮譽。要拿中國來類比的話,腓力二世,就算亂世歐洲的“周天子”了。 05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粗略統(tǒng)計,終腓力一生,將王室領(lǐng)地面積擴大了3倍以上。開疆拓土如此順利,有什么秘訣嗎? 簡單來說,“頭上有王冠,背后有市民”。 先說頭上有王冠
換句話說,諸侯可以“尊王攘夷”,也可以反叛國王,但就像中國春秋時期那樣,你絕無可能取而代之。因為國王的存在,才是諸侯以下各級封君存在的法理依據(jù)。在歐洲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不是因為革命或禪讓,就因為王室人都死絕了,只好請異姓上臺,就這樣改朝換了代。 但反過來說,經(jīng)主教行涂油禮加冕、由上帝祝福過的法國國王,本就是“天下宗主”,他要討伐或者吞并諸侯,卻是名正言順有理可依的。如果國王昏庸無能,還則罷了,但遇上腓力二世這樣的明君,想做大做強,比普通諸侯確實要容易一些。 另一個原因是,背后有市民。 但在歐洲,從中世紀一直到近代,王權(quán)的最大敵人,都是大貴族,王權(quán)要想做大,依靠市民打擊貴族,是一貫的套路。像法國一直到大革命初期,民眾還稱路易十六為“自由人民的國王”、“法國之父”;近代的沙皇俄國,平民都管沙皇叫“小父親”、“人民的父親”。 腓力二世趕上了好時候,隨著經(jīng)濟繁榮和城市的發(fā)展,市民階層開始崛起?;ㄥX贖買,以獲取城市自治權(quán),沖破封建人身束縛,擺脫各級領(lǐng)主的苛捐雜稅,成為一時的潮流。像法國南部城市馬賽,市民就通過贖買,不但掌握了城市和港口的所有權(quán),還獲得了司法權(quán),基本跳出了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和封建領(lǐng)主的管控。 用一句當時的流行語來說:“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strong>而這句話,恰恰要歸功于腓力二世的爺爺路易六世,正是老路易當年頒布規(guī)定:任何人,只要在城市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獲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對他提出任何權(quán)利主張。 到腓力二世的時代,只要因勢利導,順應時代發(fā)展,就不難獲取廣大市民的支持,把那些封建大貴族壓下去。 例如原本在英王控制下的諾曼底公國,是英王室重要的收入來源,當年獅心王理查被別國擒獲,湊贖金時,諾曼底人出的錢比整個英格蘭本土還要多。但是英王把諾曼底當“小肥羊”,腓力二世卻在收復諾曼底的過程中,授予了當?shù)厥忻翊罅拷?jīng)濟和政治特權(quán),還免除了原有的很多苛捐雜稅。要你說,你愿意跟誰? 06 地方行政:從國王的封臣到國王的代理人 地盤打下來了,如果再來一輪分封的話,那不出三代,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了從根本上穩(wěn)定和提振王權(quán),從1190年開始,腓力二世嘗試推行一種全新的體制改革:邑督制,由邑督而不是傳統(tǒng)的封臣,來實施地方行政。 這里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邑督?jīng)]有封地,也不能世襲,而是從國王那里領(lǐng)取俸祿,是作為國王的代理人,派出管理地方事務。 這不就是中國郡縣制里的郡守和縣令嗎?相似,不過也有很大差別,且聽慢慢道來。 中華帝國的郡縣制,地方首長有確定的治所和稱謂。但在法國,最初甚至連“邑督”這個職位都沒有,對他們的稱呼五花八門,諸如:稅額審查員、大法官、騎士與司法官等等,直到1200年之后,大部分人才開始自稱為“法蘭西國王腓力的邑督”,簡稱“邑督”。而作為國王隨機派出的代理人,最初也沒有固定治所。 邑督最早并不直接掌握地方行政權(quán),而更多是一種行政監(jiān)督,從這一點上看,他們倒更像漢武帝設(shè)置的十三州“刺史”。他們可以向國王直接匯報地方行政情況,甚至有權(quán)對地方大員就地免職。而從對邑督最初的稱謂可以看出,他們還肩負財政稅收權(quán)、司法審判權(quán)。 就像刺史在漢朝不斷擴權(quán),最終從監(jiān)察官變成了地方軍政首長一樣,邑督的職權(quán)也不斷擴大,像宗教事務、軍事防衛(wèi)權(quán),乃至修橋鋪路、社會救助等等,都一體承擔起來,到1220年,腓力二世合并王領(lǐng)為8個邑督區(qū),這項體制慢慢也就確定了下來。 相對中國的郡縣制,邑督制相對粗放,但對于歐洲封建制度的發(fā)源地法國來說,這是從分封到直轄,從分權(quán)到集權(quán),從0到1的巨大飛躍。 07 脫胎換骨的“法蘭西” 從腓力二世開始,法蘭西的君主制不斷發(fā)展,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態(tài),也逐漸萌芽。 1202年6月,腓力二世在公開場合,首次自稱“法蘭西王”。 1205年6月,腓力首次提出了“法蘭西王國”的稱謂,這個國號流傳至今。 腓力二世在位43年,擴建巴黎城、改建盧浮宮、興建巴黎圣母院、創(chuàng)建巴黎大學,這些都在日后成為法國的標志性符號。他建章立制,也開疆拓土,既“不輸文采”,也“不遜風騷”,是法國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名君。 幸運的是,腓力二世身后,繼承者很好的推進了他的事業(yè)。腓力二世之孫路易九世,號稱“圣路易”,收攏了司法權(quán),統(tǒng)一了鑄幣權(quán)。 “圣路易”之孫,號稱“美男子”的腓力四世,召集王家立法官,編寫了全國通行的成文法典。 到15世紀,號稱“國土聚合者”的路易十一,確立了常備軍制度,兼并貴族領(lǐng)地,基本勾勒出今日法國的版圖輪廓。 直到路易十三和一代權(quán)相:紅衣主教黎塞留的時代,法國終于確立起了王權(quán)至上的絕對君主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