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修醫(yī)書《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上有一味名藥,不僅能治療飛蚊癥,還能治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生翳內(nèi)障等。這味名藥就是駐景丸。 藥物組成:菟絲子5兩(酒浸3日,曬干,另外搗為末),車前子1兩,熟干地黃3兩。 主治:肝腎俱虛,眼?;璋?,多見黑花(飛蚊癥),或內(nèi)生障翳,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等。 功效:久服補肝腎,增目力。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每天兩次,早上空腹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一次。 方中楮實子、枸杞子、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等,多數(shù)均為滋補肝腎之品。目為肝之外候,目得肝血而能視,腎精上注則目明。服用本方可使肝腎得充,目翳消除,從而使得外界之美景能夠常駐于目,故名駐景丸。中醫(yī)認為:肝氣通于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目為肝之外顯,肝取木,腎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腎。故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朦眩暈。該方在理肝血補腎陽的同時還能健脾胃,而脾為后天之本,與腎互為根本。且脾好也可化生氣血為肝所用與藏,從而與共起益精明目作用。駐景二字,即有讓景色永駐的含義。 |
|
來自: 鯰魚上畫壁 > 《轉(zhuǎn)藏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