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給教師的建議》 第二封信 尊敬的老師們: 大家好!本周的共讀任務是第五條到第十條,不知道大家讀完這些建議,會有什么樣的感受?歡迎各位在公眾號上進行留言,與大家進行互動。 “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第一套,我們是很好的理解的,也正是我們的教學任務。而第二套大綱所指的課外閱讀資料,不是泛指平時的課外閱讀書目,而是與第一套大綱所要求熟記材料相匹配的課外閱讀資料。這一點,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已經(jīng)講清楚了。 在這里,如何去準備第二套大綱的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對老師們的要求就高了,自己沒有閱讀大量的課外資料,是無法完成這樣的材料提供的。所以,不管是哪一個學科的老師,我們都要熟悉自己本學科的課外閱讀書目??茖W學科的《神奇校車》《兒童百問百答》;數(shù)學學科的《不一樣的數(shù)學》《幻想數(shù)學大戰(zhàn)》;英語學科的《日有所誦》《牛津閱讀樹》;藝術(shù)學科有《少年音樂和美術(shù)故事》;體育學科的童書一定有,諸如體育健將的成長故事,只是我沒有去讀過而已;語文學科就更不要說了,我們有大量的兒童文學書,但是除了我們平時推薦的整本書之外,我還想告訴大家一些期刊和雜志,如《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小讀者》等。 我覺得老師們應該要有這樣的底氣,當學生或者家長問我們有哪些書可以推薦的。我們就毫不猶豫地推薦他們讀自己本學科的書,而且告訴他們書中的某個細節(jié)。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提起來了。他會覺得老師都覺得好看,我一定要好好看。 近幾年,“全科閱讀”被時常提起,這一定是未來的發(fā)展一個重要方向。閱讀,不應該只是語文老師的事情,而是要讓所有學科都參與進來;不應該是課外時間閱讀,而應該是提供足夠的課內(nèi)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不應該是“身外之物”,而應該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是一門課程。 在第六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對待“后進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擴大他的閱讀范圍。在上一講中,我們已經(jīng)提到如何達到“讀寫自動化”的幾個關(guān)鍵因素。本學期,我教的五年級語文,有好幾個學生都屬于這一類“后進生”。我想嘗試降低閱讀難度,為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訓練他們的閱讀能力,幫助他們養(yǎng)成閱讀習慣。我非常相信蘇霍姆斯基所指的這條道路,它一定能夠幫助到我們的學生。 關(guān)于第七條建議: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知識,就意味著能夠運用。我們的教育大多時候,就是把知識當成了目的,并沒有把它當成手段。所以,當高考結(jié)束時,目的已經(jīng)達到,不管考得怎么樣,反正書已經(jīng)讀完了。于是,學生們開始厭惡學習、厭惡知識。他們就是帶著這種心情,走進人生最關(guān)鍵的階段——大學。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園里,每天看見的是同學們手捧著筆記本電腦學習的場面,或許這是一個名牌大學的緣故。但是,我也去了他們的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手頭上,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玩游戲。 這真的是一個值得眾人思考的問題呀! 這次的開學課程演講會系列活動,更是讓我看到了知識在運用中的魅力。學生們的演講稿,完全區(qū)別于平時的國旗下講話,一篇篇都是來自于自己的手。邀請函、演講活動海報等圖文設計的東西,經(jīng)過美術(shù)老師的指點,然后運用到自己班級的活動中,尤其是班主任更會覺得學點美術(shù)才能,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學生也一定會覺得通過自己的學習,去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的有意思! 同樣是演講,國旗下的演講和這次演講會的演講,帶給學生的精神成長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知識不僅是是目的,更重要的還是是手段。通過自己的努力,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來完成一項任務,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那么,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呢?在蘇看來,學生把讀過的東西或者教師講述的東西背得爛熟,回答得很流暢,這是一種積極性,但是這種積極性未必能促進學生智力才能的發(fā)展。教師應當努力達到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知識在運用中得到發(fā)展。而教給學生能夠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的教學技巧之所在。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26頁第一段中,蘇還指出他需要的是所有的學生都進行思考,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而不是個別回答,有的旁聽的表面積極的樣子。他經(jīng)常采用的是,引起學生的疑問之后,自己來講解教材,而不是喊個別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我想,我們推行的共同體學習課堂模式,也就是這個道理。一定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來,而不是與個別學霸秀恩愛的課堂。我們的課堂,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充分自學,然后才是組內(nèi)交流,最后才是全班交流。老師的作用,就是在旁邊傾聽,在關(guān)鍵時刻給孩子們提供幫助。 在我接的這個五年級,不管是去年的數(shù)學還是今年的語文,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學能力都比較弱。他們有一個習慣,總想等待別人的答案,自己遲遲不敢在書本上寫下點什么。所以,我就得要讓他們養(yǎng)成下筆的習慣,不管對與錯。下筆,意味著他們需要動腦思考。我想,這就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樣子。 在第十條建議中,老蘇說有經(jīng)驗的老師們,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課上,總是力求看到學生是怎樣獨立的完成作業(yè)的。并且走到困難的學生當中,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我想共同體學習的模式也正是追求這樣一種學習過程,關(guān)注學生獨立完成,并通過同伴互助、教師協(xié)助等形式,讓學生學習教材。 而我們平時大多數(shù)課,教師只是關(guān)注自己的教學進度,很少關(guān)注學生是怎么樣獨立完成的,更少關(guān)注幫助困難的學生學習。其實,課堂可以沒有小手林立,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思考。大部分時候,學生都是可以根據(jù)學習任務,自己來完成學習的。而這種由自己主動完成學習的經(jīng)歷,對學生而言可能更為難忘,對他們的成長也必將更具有促進作用。 本次的共讀就先分享到這里,很高興看到陳璋怡和張麗娜兩位老師,也用這種讀后寫體會的形式,參與這次共讀。希望老師們自己讀過,然后聽過我的分享,再去看她們寫的讀后體會,最后也能有自己的一點小體會,來見證自己的閱讀歷程。 下一次共讀任務第十一條至第十五條。 祝大家一周愉快! 與大家同行 周國平 二〇一九年九月十六日 |
|
來自: 新用戶9913Bp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