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認為的武王姬發(fā),一定是對無道昏君深惡痛疾,恨不能手刃之,然后勵精圖治,運籌帷幄,最終大獲全勝的英武果敢形象。 但是,《封神演義》原著里面武王姬發(fā)的形象,與我們通常認為的有所不同。 不但武王形象不是我們想象的那個樣子,連西伯侯姬昌的形象也不是偽善的。 這或許會與歷史上真實的情況或者我們一般人認為的有所不同,但《封神演義》里面,他們不乏智慧,也確確實實是仁德君子。 比如,西伯侯姬昌,在前往朝歌之前就已經(jīng)知道自己此番前去兇多吉少,該有七年之難,但并不畏懼,亦拒絕了長子伯邑考的以身代父難的請求,是為大智大勇。臨行之前,他囑托國事,吩咐伯邑考守法安民,弟兄和睦,特地與母親太姜以及元妃等人作別,是為大仁大孝。 總體來說,姬昌的人品是沒有什么說道的,即使后來身居羑里,也是感化眾人,被赦歸的時候大家也是牽羊擔酒,十里相送。可見圣人在民眾心目中的位置。 姬昌 然而,圣人雖然品行完美,卻也難以避免人生之不幸。 對于姬昌來說,他智勇雙全,仁孝慈愛,遇到好人自然不需擔心。 但是遇到了小人,那就難免災禍了。 本來,姬昌在朝歌的口碑聲望都不錯,交際范圍也很廣,獲得比干、黃飛虎、微子等人力諫,因此很容易就從紂王和妲己一開始布下的天羅地網(wǎng)中逃脫。 可是費仲、尤渾等奸臣仍然不肯放過他,故意趁著百官給他踐行的機會設計讓他喝酒后來演算商朝國運如何,二人終身如何,明擺著給他挖坑。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姬昌,果然中計。 如果姬昌不曾喝酒,也許就不會“酒后吐真言”,但他雖是仁德君子,卻是少了防人之心,最終不得不屈居羑里七年,形同軟禁。 后來,雖然迫不得已食子之肉,但皆情非得已,豈不抑郁于心,慘痛于衷。 七年之災既滿,姬昌勵精圖治,越發(fā)禮賢下士,網(wǎng)羅了姜子牙等一批能人。 縱然受了姜尚慫恿前去討伐蠱惑圣聰?shù)某绾罨?,其本意也不過勸君王為堯舜而已。 出發(fā)點是非常好的。
沒想到的是,姜子牙擅自做主,和崇黑虎里應外合,將崇侯虎父子皆行斬殺。 文王在旁,本不忍加誅昔日同僚,卻一不小心見了崇侯虎首級,至此郁郁而病。 因為他知道自己此行有違本心:一不該擅自征伐,二不該自行擅立崇黑虎(其實西伯侯對崇黑虎陷害其弟的不義之行頗為不滿,只是騎虎難下)。 死前,他也知道有些事可能已經(jīng)偏離了自己最初的軌道,即他本對天子忠心耿耿,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做了對不起天子的事情,而且照此趨勢發(fā)展下去,西岐必然會在姜子牙的帶領下討伐殷商。 所以,他臨死前特地吩咐姜子牙:“縱君惡貫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違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見。” 姜子牙淚流滿面地答應了。 同樣,他也千叮嚀萬囑咐自己的兒子姬發(fā)不要以臣伐君,不要“遺譏后世”。 最后,文王死前還說了一句“孤蒙紂王不世之恩,臣再不能睹天顏直諫,再不能演八卦羑里化民也!” 死前最后一句話不提自己被害死的長子伯邑考,居然念念不忘紂王和羑里之民,是忠君愛民之士無疑也! 身為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fā)必然對父親死前的一幕歷歷在目,時時刻刻不敢忘其教誨。這就導致他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無法堅決。 但武王畢竟號為武王,不是文王。這就說明了父子的不同。 武王和殷商公然開始做對是從招納殷商叛臣黃飛虎開始的。 當然,或許也可以追溯到更早,那就是自立武王。本來,這等事情,無論如何也是需要稟報朝廷的??墒撬麄兙尤徊环A報,可見其妄自尊大的野心。 此外,一個被殷商四處追殺的“叛臣賊子”,居然在歷經(jīng)重重磨難之下投到了他武王名下。 一則說明西周此時到盛名,因為三分天下,周已有二。二則說明武王翦商的決心。 不然,西周何以寧愿冒著損兵折將的危險而去招納殷商的叛臣? 要知道,從此以后,西岐面臨了三十六路諸侯的征討,死傷無數(shù)??梢?,武王的野心已經(jīng)按捺不住了。 每次面對敵人,姜尚打出的旗號,也不過是鳳鳴岐山,周室當興而已。 可是天命這種東西最是玄乎,不到最后一刻,誰有權力說天命已定?更何況你姜子牙道行淺微,那些能人又焉能服你? 在姜子牙,這樣的理由是完全可以的,各為其主罷了。 但在武王,他卻用起這個理由來非常不順手。一方面,紂王還是他名義上的主子;另一方面,姬昌死前也千叮嚀萬祝囑咐不能伐商。 而和殷郊的交戰(zhàn),雖然不是直接面對紂王,卻是面對紂王之子——未來的儲君殷郊。 殷郊 因此,為了避免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武王必須演出這蕩氣回腸的一幕來。
看武王這番“表演”,他好像是迫于無奈被裹挾進入了這場“封神大戰(zhàn)”之中,很多身不由己。但也實在讓人感嘆他的演技拙劣。如果他真的忠于紂王,真心可憐殷郊,那何以殷洪絕命的時候,不見他有任何表示呢? 其實,只不過是因為殷郊是未來的儲君罷了。他不想背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這樣的話,燃燈和子牙又如何能聽呢? 他們本來就身負天命,必須讓武王繼承大統(tǒng),讓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各司其職,而殷郊恰是其中之一,他們又怎么能不下手呢? 這才是其中之一,莫慌,武王還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當姜子牙上表讓武王“吊民伐罪”之時,武王百般推辭,也拉出了不忠不孝這兩個理由(畢竟姬昌死前千叮嚀萬囑咐過他),直到散宜生提出了“觀政于商”這個理由,武王才算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個提議。 話說回來,“吊民伐罪”和“觀政于商”到底有何區(qū)別呢? 前者側重興師問罪,自矜天命,未免給人感覺太過驕傲自大,姜子牙等臣子驕傲一下可以,但以武王的身份,這樣狂妄就不合適了;后者側重矯正得失,態(tài)度一下子謙卑了很多,還有一種“清君側”的感覺。(歷來反叛之人,都深入地學會了這一點?!按蟪d,陳勝王”是前者的曲折表現(xiàn);吳王劉濞籌劃的“七國之亂”,則是對后者的扭曲。) 所謂“帝王心術”,無非如此。 故而,當武王和子牙即將與四百諸侯會合之時,子牙暗暗吩咐眾位諸侯以“觀政于商”為由去請武王,而武王也正好裝聾作啞,推為不知。 其實,所謂的“觀政于商”不過是借口罷了。武王只要是正常人的心智,又豈會不知? 于是,當個別不知好歹的諸侯如彭祖壽等人不小心點明了武王的心事的時候,武王也只好假意謙讓。 再后來,作者為了體現(xiàn)武王的仁德,說他連“鼓進金止”的意思也不知道。于是乎整個大戰(zhàn),各諸侯都在爭相報仇,紂王英勇,諸侯死傷無數(shù),而只有武王按兵不動,坐收漁翁之利。 姜文煥等眾將紂王圍在核心,還一鞭打傷了紂王后背。過后,武王發(fā)話:“今日這場惡戰(zhàn),大失君臣名分,姜君侯又傷主上一鞭,使孤心下甚是不忍?!苯枇Υ蛄?,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到最后,紂王在鹿臺放了一把大火,宣告殷商徹底滅亡。 武王見狀,掩面不忍看視,兜馬回營。 更別說像《史記》中說的那樣“遂斬紂頭,縣(懸)之白旗”了。 沒了紂王,姜文煥再次建議武王承繼大統(tǒng),早登大位。 武王還是百般推辭,眾位諸侯一起請愿也不答應。 后來,還是姜子牙承接了這個“騙人”的活兒,說咱們別說了,先祭祀天地吧,后面如果有了大賢人,武王你再讓位不遲。 武王這才心安理得地答應了。 武王伐紂 從武王的種種行為來看,他的這些舉動,不乏偽善的成分。 整個伐紂過程,武王看似被姜子牙裹挾,被眾仙家裹挾,其實乃是君臣間唱的一出“雙簧”,一個人在臺前表演,一個人在幕后遙控。必要時,一起唱戲。 到底,武王還是與乃父文王不同:文王是真的忠心一片,不敢也不忍去伐紂的;而武王則是不僅敢做,而且做得很精心很用力,所謂“忠心”不過是在裝樣子。“武”字說明了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