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我們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唐僧是個有道高僧,因為他不但從小吃齋念佛,而且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性格溫和,總是對于任何人都有不忍,而孫悟空是個大魔頭,因為它不但出身本來就是妖怪,而且頑劣成性,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那么,唐三藏應(yīng)該比孫悟空悟性高很多了?其實,事實未必如我們所想。很多人之所以會這么認為,還是受86版《西游記》影響太深了。 87版《西游記》中的唐僧 一、唐僧容易受女色誘惑。要論取經(jīng)之心,唐僧也未比孫悟空堅定多少。美色當(dāng)前,他也未能全然不動。且看他和蝎子精在琵琶洞中干的好事:
要不是孫悟空及時阻止,恐怕唐三藏早已忍不住破了真陽。即便與妖怪周旋,也不應(yīng)當(dāng)散言碎語斗到半夜,與一個女妖怪,有必要聊那么久嗎?不怕聊著聊著上當(dāng)么?怪不得孫悟空都看不下去了。 唐三藏與蝎子精 如果說這些不算什么明證的話,那下面的例子一定可以證明。 二、唐僧取經(jīng)之心不堅定,遇事就畏葸不前。西游記里第八十一回,唐僧到了鎮(zhèn)海禪林寺之后病了,覺得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寫了一封信給唐王:
看見沒有,唐三藏一開始就是因為輕慢佛法被貶下界來的。而且雖然經(jīng)歷了十世修行,但是仍然取經(jīng)之心不堅定,略略有點兒小病,就想著撂挑子。而且因為取經(jīng)時間太久,他常常心念長安,動不動愁眉淚眼,哭哭啼啼,我想他若早知道取經(jīng)路上這么多艱險,取經(jīng)時間曠日持久,該是后悔當(dāng)初的一時沖動了吧? 唐三藏 三、在取經(jīng)途中,孫悟空經(jīng)常為唐僧說法。你以為師父是得道高僧,學(xué)識淵博,會在取經(jīng)途中為這些兇頑之徒講經(jīng)說法?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西游記》里第八十五回,當(dāng)唐僧師徒四人一行行經(jīng)一處高山時,唐僧看到“山峰挺立,暴云飛出”,疑心山上有些兇氣,便“漸覺驚惶,滿身麻木,深思不安”。這個時候,孫悟空提醒他:“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jīng)》早已忘了?”唐僧說沒忘,悟空就告誡他,還有四句頌語呢,叫做“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碧粕f:“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jīng)萬典,也只是修心?!蔽蚩盏溃骸安幌f了,心凈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那唐僧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 其實這段話也說出了修行的本質(zhì),那就是修心。儒道佛三家都強調(diào)“修心”,雖然最終指向不同——儒家強調(diào)成圣,道家想要成仙,佛家則欲成佛,但毋庸置疑,他們都認為“心”是一切的根本。 每個人的心頭都住著一個魔,如唐僧在看到山勢險峻時,便會不自覺地惶恐不安起來。說到底,魔在何處?為什么他在聽到悟空的勸誡之后,就能夠“心神頓爽,萬率皆休”? 這幾句話真的那么神奇嗎?其實不是。神奇的不是這幾句話,是悟了的人。 《西游記》里面,唐僧是有悟性的人,悟空也是有悟性的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在聽到這幾句話后,瞬間明白了其中的真義。 唐僧明白,那魔不是別的,是自己的心。 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四、孫悟空早已參透了佛祖的計劃,而唐僧從始至終不知。故而,當(dāng)師徒四人即將到達靈山的時候,寇員外因為贈送唐僧金銀等物而漏財被強盜打死,寇妻惱恨因送唐僧惹出這場災(zāi)禍,便陷害唐僧師徒,向銅臺府刺史誣告他們是強盜。師徒四人因此被下獄。孫悟空明知道唐僧會受苦,可是對他來說輕而易舉就能將師傅救出來的事情,他當(dāng)時卻不肯去做。因為他知道唐僧災(zāi)厄未滿。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施展法術(shù)讓寇員外還魂,同時也還了師徒四人一個公道。 寇員外 當(dāng)接引佛祖扮作船夫來接引他們渡過凌云仙渡的時候,唐僧還在怪怨孫悟空把他推到了水里。
真是愚癡到家了,可以說是徒弟幾個一路上推著師傅走到了靈山。 孫悟空為什么會有悟性,或者為什么悟性比唐僧高呢?其實,在菩提祖師那里學(xué)道的時候,孫悟空的悟性就有了苗頭。 孫悟空與菩提祖師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
這才引來菩提祖師對他的好奇,而他又順利參透了菩提盤中之謎,從而學(xué)得一身本事。 如此,相比一開始就身為佛祖弟子而因怠慢佛法被貶下界的唐三藏,孫悟空不是高了好幾個level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