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大家讀沒讀過金庸、古龍的武俠著作,也不管大家是否了解古代江湖的風云逸事,但只要一提起“功夫”,大家就總會想起“少林”。 功夫一詞在兩百年前就被法國到中國來的傳教士傳到歐洲,但是它未普及于歐美。直到20世紀六十年代,隨著李小龍的功夫片播放,及由香港著名詠春拳師梁挺將《梁挺詠春》發(fā)揚遍及至全球60多個國家,“功夫”一詞才逐漸被傳播開來。
而上世紀80年代初,電影《少林寺》的橫空出世,不但在大江南北掀起了武術熱,也使少林寺成為了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國內(nèi)外的一代年輕人,受電影影響去嵩山少林寺拜師學武的,更是絡繹不絕,使“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廣為流傳。 在少林功夫的代表中,“十八銅人”大概是人們所知的最有名的“少林武僧”。但其實,他們只存在于傳說之中,他們的原型,是佛教中有名的十八位尊者——十八羅漢。“十八銅人”所引以為傲的武功,則正是舉世聞名的少林功夫。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武功派系,少林有著中國傳統(tǒng)功夫共有的特征,比如歷史悠久、派系內(nèi)以師徒制為方式代代相傳……但少林功夫又有很多不同,這些不同是因為它出自少林。也正是它的這些特質(zhì),讓其在中國功夫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少林功夫”,重點不在“功夫”,而在“少林”。“少林”,專指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故而修建在此的寺廟被命名為“少林寺”。
而“少林功夫”,則是指“在嵩山少林寺這一特定佛教文化環(huán)境中歷史地形成,以佛教信仰為基礎,充分體現(xiàn)佛教禪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習的武術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 這一官方描述,其實就為我們很清晰地展現(xiàn)出了少林功夫的幾大特質(zhì)。由于出自佛門,少林功夫是“佛教化”的。它不同于江湖中的一般“門派”或“拳種”,是一種特殊的武術技藝。
少林功夫的傳習者,不是流竄于江湖的亡命之徒,也不是出生于武功世家的子弟,而是少林寺的僧人。 這些僧人是為了習禪而練習武術的。他們只有在得到師父的認可后,才能成為法脈的繼承人,并獲得“法卷“來證明他們通過這一途徑進行了有效的修行。因而少林寺的僧人,不同于“僧兵“。 一般僧兵是寺廟供養(yǎng)的武裝力量,僧兵的任務是保障寺廟安全。而對于少林寺的僧人們來說,武術是一種修行途徑,而非以暴制暴的手段。
在千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少林功夫也形成了完整的技術和理論體系。不過,這一體系,是以佛教信仰和禪宗智慧為內(nèi)涵的。換而言之,少林功夫體現(xiàn)的是佛教文化。 也許會有朋友覺得很詫異,一向以慈悲為懷,不熱衷于殺生的佛教文化,怎么會和打打殺殺的武功融為一體呢?事實上,少林還真的做到了。因為修行者首先是佛教文化的信仰者,所以修行者認為其功夫來源于心中信仰的主神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和力量信仰主神緊那羅王。
談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菩提達摩。菩提達摩通稱達摩,南天竺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于南北朝宋末至中國傳法,因與南朝梁武帝信念不合,便來到北方弘揚佛法。 達摩祖師一路北上傳道,于北魏孝昌三年到達少林寺。在五乳峰一石洞中面壁參禪,“入定坐禪,開定打拳”整整9年,開創(chuàng)“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中國禪宗,并留下“易筋”和“洗髓”兩部真經(jīng)及少林功夫雛形“五行拳”。
達摩創(chuàng)功后,便一直在寺內(nèi)傳承,極少外傳,并經(jīng)由歷代僧人的傳承和不斷的完善,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少林功夫體系。歷代僧人們也在一靜一動中探求“天人合一”,追求洞徹人生。 如今,談起少林功夫,大家第一反應想到的可能是一群持刀擎棒的僧人,是少林七十二絕技、少林拳術、少林棍術等等武術招式。但實際上,真正的少林功夫,并不僅僅是這些拳法、棍法、劍法等“外功”,還包含了難以接觸、更為奧妙的“內(nèi)功”。 俗話說“寧教十套拳,不教一套功。”這里的“功”,便是指性命雙修的“內(nèi)功”。少林功夫作為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自然也是擁有此類功法的,那就是:“少林易元洗髓經(jīng)”。 達摩易筋洗髓功是從1500年前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創(chuàng)編的《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兩大佛門寶典中演化出的一套養(yǎng)生強身絕學。該功法集禪武為一體,歷來僅供寺中高僧大德修持,密不外傳,被譽為少林鎮(zhèn)寺之寶。
該功法通過“秘法吐納、開筋點穴、根部垂吊、經(jīng)絡拍打、抻筋拔骨、打坐禪定”六步,打通任督二脈、洗滌骨髓、激活干細胞,激發(fā)強化人體本源力量。 核心之處在于從人體生理之根(男為睪丸,女為卵巢)入手,通過外腎運動激活人體能量,腎氣足,精血旺!達到強身壯體、祛病防病、修身延命目的!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遠去,少林功夫也逐漸退出武裝領域?,F(xiàn)在的少林功夫,除了文化傳承的作用,也承擔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在健體、修行、審美和增進民族認同感上,少林功夫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而自古以來密不外傳的“達摩易筋洗髓功”,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走出了故步自封的境地,以更為博大的胸懷去擁抱世界。 2015年,天梵古法健康養(yǎng)生平臺成立,天梵古法康養(yǎng)平臺由鄭州天梵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發(fā)起,隸屬于河南泓景堂健康服務有限公司,以濟世眾人、利益眾生為使命,在弘揚東方養(yǎng)生精粹,提升人類生命質(zhì)量的理念指引下,打造以實效養(yǎng)生著稱的中華古法康養(yǎng)平臺。天梵古法康養(yǎng)汲取中華傳統(tǒng)國粹,傳承傳統(tǒng)養(yǎng)生秘法,致力于傳播、發(fā)揚華夏優(yōu)秀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 中華傳統(tǒng)功法精粹功效恢弘,不但注重身體的修煉,更注重心靈的修行,達到身心健康合一的大境界,探究的是人生命意義的極高智慧。在強化肉體的同時維持心靈的寂靜,保持與靈魂的一致,是廣利終生的養(yǎng)生、滅苦方法,也是人們解脫病痛、提高生命質(zhì)量、延年益壽,離苦得樂的好途徑。身心同修是為了達到智慧的圓滿,斷除一切煩惱,這樣一來平衡了心態(tài),能樂觀的看待生老病死,就到了自由王國的境界。這樣一來,健康長壽、永葆青春不過是如取黃河一滴水那樣簡單。 天梵古法康養(yǎng)平臺汲取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氣功及中醫(yī)國粹精髓,運用自身優(yōu)勢,嫁接最先進的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模式,獨創(chuàng)“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模式,打造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絕技薈萃平臺,將更多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傳承并推廣。以“弘揚東方養(yǎng)生精粹,提高人類生命質(zhì)量”為己任,以“同修煉,共傳承”為宗旨,發(fā)下了“但求人間無疾苦,福滿人間太平世”的宏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