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紂滅商之后,實行封制,主要對功臣和王族分封。根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作為周王朝建立的重要功臣,姜尚(就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第一個被分封,封于營丘,名字叫齊。姜尚作為齊國開國之君,因地制宜,通工商、便魚鹽,使齊國成為大國,這個大國是與周王朝同時開始運作的,是周王朝時期資格最老的諸侯國之一。姜尚死后,這個老資格的齊國在歷代國君傳承過程中發(fā)生過八次內(nèi)亂,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介紹下前四次內(nèi)亂,之后的文章介紹下后四次內(nèi)亂。(本文是《齊太公世家》的第二篇文章。) 一、姜尚死后,姜氏齊國的國君傳承譜系根據(jù)《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尚非常長壽,他活了一百多歲才死,這不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很長壽了。姜尚死后,兒子丁公繼位,然后,齊國的國君就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了,姜氏齊國國君的傳承譜系見下圖。 從上面的譜系看,從姜尚開始算起,姜氏齊國的國君有謚號的,一共有28位,最后一位國君齊康公時,田氏的勢力已經(jīng)非常強大,甚至在齊康公還活著的時候,田氏的田和被周天子封為了諸侯,這時的齊國早已名存實亡,齊康公死后姜氏齊國的祭祀斷絕,姜氏齊國滅亡。 這28位國君絕大部分處于春秋時期,與春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相比,齊國的內(nèi)亂算是比較多的,統(tǒng)計之后發(fā)現(xiàn),齊國國君更替過程中發(fā)生的內(nèi)亂多達8次。下面分別介紹下前四次內(nèi)亂的前因后果。 二、姜氏齊國國君更替八次內(nèi)亂中的前四次內(nèi)亂第一次亂:周天子烹齊哀公引發(fā)的國君更替齊國第5位國君齊哀公在位時期,有個小諸侯國紀國,紀國的國君跑到周天子(當時在位的可能是周王朝第9位天子周夷王)那里詆毀齊哀公,結(jié)果,周天子就把齊哀公給煮了。 齊哀公死后,周天子冊封齊哀公的弟弟姜靜為齊國國君,也就是第6位國君齊胡公。齊胡公繼位后不久,就把都城由營丘遷到了薄姑。 齊哀公的同母弟弟公子山怨恨齊胡公,就聯(lián)合自己的部下率領(lǐng)老都城營丘的人襲擊并殺死了齊胡公,公子山自立為齊國國君,他就是第7位國君齊獻公。齊獻公剛繼位,就把齊胡公的兒子們?nèi)口s出了齊國。另外,還把都城由薄姑遷到了臨淄(有的《史記》版本寫為臨菑),關(guān)于臨淄和營丘的關(guān)系,很多人說營丘就是臨淄,只不過是齊獻公把營丘改名叫臨淄。后來,臨淄一直是齊國的都城,包括之后的田氏齊國。 第一次內(nèi)亂的結(jié)果是,齊國定都臨淄,暫時進入穩(wěn)定期。 第二次亂:齊厲公暴虐,齊胡公之子趁機想復(fù)位第一次亂和第二次亂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到了齊獻公的孫子齊厲公在位時,齊厲公暴虐,是個昏君。國人怨望,這個時候,第一次亂時被齊獻公趕出齊國的齊胡公之子趁機跑回齊國,齊國人因為齊厲公太混蛋,就想讓齊胡公之子當國君,于是,齊胡公之子和齊國人一起攻打齊厲公,并殺死了齊厲公。 結(jié)果有點意外,在殺死齊厲公的戰(zhàn)斗中,齊胡公的兒子也戰(zhàn)死了,這可好了,打了半天,就為了推翻齊厲公,立齊胡公之子,結(jié)果主角死了,這出戲白唱了。沒有辦法,之后把齊厲公的兒子公子赤立為國君,公子赤就是齊國的第10位國君齊文公。 第二次內(nèi)亂的結(jié)果是,第7位國君齊獻公的直系子孫坐穩(wěn)了齊國國君之位。 第三次亂:齊釐公寵愛侄子公孫無知,后公孫無知殺堂兄齊襄公自立,引發(fā)諸公子爭立第13位國君齊釐公在位時,齊釐公的同母弟弟公子夷仲年死的早,公子夷仲年有個兒子叫公孫無知。齊釐公就非常疼愛這個侄子公孫無知,甚至賜予公孫無知和太子同等俸祿和禮服。這里有必要說下,公孫無知不是姓公孫,而是叫姜無知,因為他的爺爺是國君,國君尊稱公,作為國家孫子的姜無知就被叫為公孫(也就是國君孫子的意思)。如果姜無知的爹是國君的話,那么就會被叫作公子無知。 1.齊襄公私通妹妹,殺死妹夫魯桓公 齊釐公死后,太子諸兒繼位,也就是齊襄公,這個齊襄公可不是什么好鳥。齊襄公這個人,荒淫無道,居然和自己的妹妹(有人說這個妹妹叫文姜)相愛了。當齊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妹妹經(jīng)常做羞羞之事。后來齊襄公的老爹齊釐公把妹妹聯(lián)姻給了魯桓公。 當齊襄公繼位第四年的時候,魯桓公帶著夫人(也就是齊襄公的妹妹)來齊國。結(jié)果,齊襄公和妹妹又找機會重敘舊情。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魯桓公知道自己被綠了,非常生氣,對夫人發(fā)了脾氣。魯夫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哥哥齊襄公,齊襄公這個人比較小心眼,可能還有點傻。他竟然找魯桓公喝酒,把魯桓公給灌醉了。 然后,齊襄公派了一個叫彭生的大力士,把喝醉了的魯桓公抱上車,彭生把爛醉如泥的魯桓公給拉殺了,這個拉殺是《史記》的原文記載,我猜可能是彭生力氣大,把魯桓公像拉繩子一樣給拉死了。當魯桓公下車時,被發(fā)現(xiàn)死了。 這下魯國不干了,好家伙,來你齊國出個差,探個親,把人綠了不說,還把人給殺了,這還了得。迫于外交壓力,齊襄公就只好殺死彭生,向魯國謝罪。估計著肯定說,是彭生殺死魯桓公的,跟我沒有關(guān)系。 2.公孫無知聯(lián)合怨恨齊襄公的大臣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國君 前面說了,第13位國君齊釐公寵愛侄子公孫無知。當齊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與堂弟公孫無知有過爭斗,等到齊襄公即位后,便降低了公孫無知的俸祿待遇,公孫無知十分怨恨堂兄齊襄公。 齊襄公曾經(jīng)派遣連稱和管至父這兩位大臣去防守葵丘這座城池,并且約定好了到了第二年就派別人去替換這兩位大臣,饑國,齊襄公沒有派人去替換他們。接著,有其他大臣向齊襄公自告奮勇的提出請求,想要去防守葵丘,接替連稱和管至父回都城,結(jié)果,齊襄公沒有答應(yīng)。就這樣,連稱和管至父非常憤怒,他們也怨恨齊襄公。 于是,公孫無知就聯(lián)合了連稱和管至父,一起密謀叛亂。機會總是有的,連稱有個堂妹是類似嬪妃之類的人物,她不受齊襄公的寵幸,所以,堂兄連稱就讓她監(jiān)視、打聽齊襄公的動向,并許諾她說,事成之后,封你為新國君公孫無知的夫人。 有一次,齊襄公出去打獵,看到一頭野豬,這個時候,手下有個隨從居然說,這頭豬是彭生,彭生就是前面提到的,被齊襄公派去殺死妹夫魯桓公,又被齊襄公殺死向魯國謝罪的人。 齊襄公聽了之后,非常憤怒,就用弓箭去射這頭野豬,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這頭野豬居然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并且開始嚎叫啼哭。齊襄公一看就害怕了,從馬車上掉下來摔傷了腿,還把鞋丟了?;氐綄m中之后,把名字叫茀的管鞋下人打了三百鞭子。 這個茀出宮之后,正好碰上了公孫無知、連稱和管至父率人來殺齊襄公,因為他們聽說齊襄公受傷后,就一起來了。這個管鞋的下人茀說,先不要進宮,不用驚動守衛(wèi)的部隊。公孫無知一開始不相信茀,茀給無知他們看了自己被打的傷口后才相信他。就這樣,茀先進入宮中,告知齊襄公有人要殺他,讓齊襄公藏在了門后面。這個茀真是個以德報怨的忠臣啊。 過了很長時間,無知、連稱和管至父等人沒有見到茀回信,就害怕了,馬上發(fā)動攻擊,沖擊宮中,這個時候,茀和宮中的衛(wèi)士一起抵抗公孫無知的隊伍,但可惜沒有抵擋住,全部被殺死。公孫無知闖入宮中,到處找不到齊襄公。正在他們著急的時候,有個人發(fā)現(xiàn)了大門下面的腳,找到齊襄公后就把他殺了。公孫無知自立為國君。 3.公孫無知被殺,諸公子回國爭立 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國國君后,有一次去雍林這個地方游玩,雍林這個地方有人怨恨公孫無知,就把公孫無知給殺死了。然后,對齊國的大臣們說,無知殺害齊襄公大逆不道,我們已經(jīng)把無知正法了,希望諸位大臣在眾多的公子中重新挑選繼承人立為國君,我們一定聽從新國君的命令。 在這之前,齊襄公殺死魯桓公的時候,齊襄公的弟弟們很多都逃離了齊國,躲避可能出現(xiàn)的災(zāi)禍。當公孫無知被殺后,身在齊國之外的公子們都想回國當國君。其中有兩位最具有競爭力的公子,一位是魯國宗室女所生的公子糾,另一位就是衛(wèi)國宗室女所生的公子小白,這兩人聽說消息后,都往齊國趕,公子糾因為有魯國軍隊的護送,所以半路派遣管仲帶魯軍攔截公子小白,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帶鉤時,小白假裝死了,公子糾這邊就開始慢慢地向齊國前進,公子小白騙過管仲的軍隊后,快馬加鞭的趕到齊國,借助與自己交好的齊國貴族高氏,順利繼位為國君,公子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第三次內(nèi)亂的最終結(jié)果就是,齊桓公繼位,姜氏齊國迎來空前強盛期。 第四次亂:一代雄主齊桓公死后,兒子們爭立,齊國陷入持續(xù)內(nèi)亂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也是挺可憐的,死后尸體都爛掉了,還沒有人埋葬,造成這種結(jié)局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我個人瞎總結(jié)的,歡迎指正。) 1.重用奸臣易牙、開方、豎刁 第15位國君齊桓公在位的第四十一年,名相管仲快死了,齊桓公焦急地去問管仲,你死之后,誰可以當丞相?管仲說,知臣莫如君。 齊桓公就說,易牙怎么樣?管仲說,易牙殺死自己的孩子來服侍君主,不符合人情,不能用。(傳說齊桓公吃膩了各種美食,易牙把自己的孩子殺死做成菜給齊桓公吃,受到賞識。) 齊桓公又說,開方怎么樣?管仲說,開方這個人,背棄親人,不符合人情,不能用。(傳說開方本來是衛(wèi)國的嫡長子,原本可以繼承國君的,但是開方卻跑到齊國服侍齊桓公,而且服侍了15年,老爹死時也不回去看一眼。) 齊桓公接著又說,豎刁怎么樣?管仲說,豎刁自宮服侍國君,不符合人情,不能用。(說到這里,想起了明朝時期的名人王振和魏忠賢都是自宮服侍皇室,果然是靠不住啊,管仲說的對。) 上面的對話之后,管仲死了,可惜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關(guān)于齊桓公重用三個奸臣的評述,北宋的蘇洵在他的《管仲論》中提到,認為管仲沒有向齊桓公推薦合適的丞相人選,而只是一味地否定上面這三個人不可用,也是造成齊桓公死后內(nèi)亂的直接原因。 齊桓公重用這三個奸臣后,這三人幾乎獨攬了齊國的大權(quán)。 2.齊桓公好內(nèi),多內(nèi)寵,亂承諾改立公子無詭 《史記》記載,齊桓公好內(nèi),可能是精力太旺盛需要經(jīng)常發(fā)泄,寵愛多個妃子,按照當時的禮節(jié)風俗,諸侯有個正妻類的配偶,叫夫人,但是,齊桓公寵愛的眾多妃子中,像夫人一樣對待的有六個,見下圖。 太子昭曾經(jīng)被齊桓公和管仲托付給宋襄公,齊桓公算是有了太子了。但是,后來,雍巫(有人認為雍巫就是易牙,雍巫字易牙)和長衛(wèi)姬關(guān)系很好,他就和豎刁一起,向齊桓公進獻貴重貢品,受到齊桓公的寵幸,因此,齊桓公答應(yīng)雍巫和豎刁,要立長衛(wèi)姬所生的公子無詭為繼承人。不久之后,管仲死了,五位公子都謀求成為太子,因此都拉幫結(jié)派各樹黨羽,齊桓公病危時,爭立更加激烈。齊桓公剛死,爭立的公子們互相攻擊,搞得宮中空空如也,沒有人敢去給齊桓公收尸,齊桓公的尸體就這么在床上放了67天,尸體上的蛆蟲都爬到了門外。 后來,易牙和豎刁的勢力殺死了一大批反對易牙他們的大臣,擁立公子無詭為新國君,才為齊桓公收尸并舉行入殮等喪禮,但并沒有下葬。同時,太子昭逃跑到了宋國。 3.連續(xù)內(nèi)亂,齊國更替四位國君 被齊桓公和管仲托付過的宋襄公聯(lián)合了幾個諸侯,一起護送太子昭回國繼位,就在宋襄公的護送隊伍浩浩蕩蕩前往齊國的途中,齊國人害怕了,他們殺死了在位僅三個月的國君無詭,想要迎接太子昭做國君,迎接太子昭進入都城。 就在這個時候,其他四位公子的勢力一起攻擊太子昭,太子昭又逃到了宋國。之后,宋國派出軍隊和齊國四公子的軍隊交戰(zhàn),結(jié)果,宋軍打敗了齊四公子軍,成功擁立太子昭為國君,太子昭就是齊國第16位國君齊孝公。因為齊桓公死后,政局一直動蕩,所以一直到齊孝公繼位后,才下葬了齊桓公,這時離齊桓公被裝入棺材已經(jīng)過去五個月了。齊孝公繼位后,政局暫時穩(wěn)定下來了。 齊孝公在位十年后去世,傳位兒子。但這個時候,齊孝公的弟弟公子潘通過開方的幫助,殺死了齊孝公的兒子自立為國君,公子潘就是第17位國君齊昭公。 齊昭公在位十九年后去世,兒子公子舍繼位,但是,齊國人因為公子舍的母親不受寵愛,不待見繼位的國君舍。當年齊桓公死時參與爭位的公子商人,在爭位失敗后,結(jié)交賢能之士,關(guān)愛百姓,受到百姓的擁戴。公子商人率領(lǐng)部下在國君舍去給齊昭公掃墓的時候,殺死了國君舍。公子商人自立為國君,他就是第18位國君齊懿公。 當初,齊懿公還是公子的時候,和一個叫丙戎的人的父親爭搶獵物沒有獲勝,記恨在心。等到齊懿公繼位后,就砍斷了丙戎父親的腳。還有一個叫庸職的人,庸職的妻子長得漂亮,被齊懿公收到后宮去了,但是齊懿公讓庸職來給他趕車。 有一次,丙戎和庸職一起洗澡互相開玩笑,庸職說丙戎是斷腳人之子,丙戎回擊庸職是被搶了老婆之人。這兩人都非常不愿意聽這樣的話,他們想到事情的源頭都是齊懿公,就怨恨齊懿公。他們倆商量了一個復(fù)仇計劃,把鼓搗齊懿公去竹林玩,到了竹林,他們一起在車上殺死了齊懿公,然后丟下尸體逃跑了。 別看齊懿公繼位前收買人心,受到百姓擁戴,但是,他繼位后卻十分驕橫,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因此,齊國百姓都不擁戴齊懿公,所以,齊國人廢掉齊懿公的兒子,去衛(wèi)國迎回了齊桓公之子公子元,公子元之前也參與爭立國君,失敗后逃到衛(wèi)國。公子元被迎接回齊國后,繼位為新一代國君,他就是第19位國君齊惠公。齊惠公繼位之后,齊國的政權(quán)算是穩(wěn)定下來了。 好了,齊國國君更替過程產(chǎn)生的八次內(nèi)亂中的前四次就介紹到這里了,下一篇文章繼續(xù)介紹下后四次的內(nèi)亂。我是午夜墨水,也叫灼熱雙刃,感謝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