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戴望舒的《雨巷》讓每個人都有一種要去江南小巷的欲望,尤其是那一個像丁香花一樣的姑娘,在細雨迷濛中,撐著油紙傘,婀娜多姿的身影定格成一副叫江南的畫,里面有黛瓦粉墻,有小巷人家,還有那一抹撓人的情愫,揮之不去,縈繞心頭。 煙雨江南的第三站請大家一起跟隨諾哥的腳步走進烏鎮(zhèn)東柵,走進那翠紅相間、軟語呢喃的江南。印象中很久以前,地域就被貼上了各色各樣的標簽,譬如塞北的鐵馬金戈,蒼勁悲涼,江南的煙雨迷蒙,小舟微蕩。就是這樣的字眼,讓江南像一副極美的畫卷,讀來有點軟、有點糯,有點微醺,有點迷人。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的一首《憶江南》,給多少人描繪了江南花紅柳綠,生機盎然的記憶。此次江南之行更像是一種虔誠的朝拜之旅。不同的是拜的不是漫天神佛,而是滿篇的錦繡文章。煙雨江南,江南煙雨,仿佛是一種纏綿,一種徘徊,一種從千年之前就已經約定的眷戀。尋找的是一種詩意的延伸,尋找的是一種精神的共鳴。 到達烏鎮(zhèn)東柵的時候,正是清晨,天空飄起來了絲絲的細雨,給這個清晨增添了一絲遠離塵世的縹緲。蔣勛老師曾說到江南的雨,“連綿,花慢慢在萌芽,人也感覺到自己生命內在的非常復雜的心情,好像是眷戀,又好像是頹廢?!?/strong>烏鎮(zhèn)的雨卻沒有這種煩擾,落在青石板鋪就的路上,搭配著悠忽而現(xiàn)的青苔,別有一番風味。 景區(qū)門口的花壇前已經有陸續(xù)到達的旅游團在合影留念,導游們一邊講著不是段子的段子,一邊招呼人們緊跟團別掉隊。天南海北的聲音在這個清晨的江南古鎮(zhèn)匯聚在一起,夾在微風細雨中仿佛也有了一絲江南的韻味。風到了江南就成了和風,雨到了江南就成為了煙雨。美麗的少男少女,撐起了油紙傘,就成了雨巷中的風景,醉眼迷人。 不可免俗的拍完集體合影后,就開始了此次水鄉(xiāng)古鎮(zhèn)之旅。進門后,是一片青翠的竹林,與留園的竹林略有不同,此處的竹林高大而茂密,中間的小徑抬頭望去,遮天蔽日。入口處有整個東柵的地圖指示,導游小謝給大家簡略的介紹了步行路線后,約定了時間在景區(qū)門口集合,接下來就到了短暫的自由活動時間,且待諾哥帶你一一領略烏鎮(zhèn)東柵風采。 正所謂一簾風絮,才晴又雨,梅子黃時。江南之行正趕上了梅雨季節(jié)。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長江中下游區(qū)域內出現(xiàn)的一段連陰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 此次烏鎮(zhèn)之行選的是東柵,在來的時候從攻略上了解到,東柵屬于原生居民的居住地,相對而言整體的布局和景色更接近于理想中的江南小鎮(zhèn)。記得黃磊有一次在采訪中說到“在北京,看完一出戲,走出去是長安街、東四十條,這個夢可能一下子就醒了。而在烏鎮(zhèn),走進鎮(zhèn)子迷失在劇場,是從一個夢走進另一個夢?!衼淼娜硕际菂⒓友莩龅??!?/span>黃磊的話,無疑成為烏鎮(zhèn)東柵最重要的賣點之一。所有人夢里的江南水鄉(xiāng),去了,就懂了。 從南門進入景區(qū),入目的蒼翠的竹林,沿著旁邊的小徑向前走,路旁的爬山虎在雨水的滋潤下愈發(fā)清翠。江南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大片的綠幾乎鋪滿了你所能見到的每一個地方,讓人覺得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繼續(xù)往前走有一一個小小的回廊,臨水而建。放眼望去,江南水鄉(xiāng)的氣息撲面而來。 繼續(xù)向前走就來到了傳說中的逢源雙橋,橋面被隔成左右兩半,從中間的縫隙中向下望去,可以看見大小不一的錦鯉在其中暢游,見人不驚。據說逢源橋有左右逢源之傳說,男左女右不可亂行。另外也有“走左升官,走右發(fā)財”一說。不管是不是真的,為了討個彩頭,也是豁出去了,走了個來回。站在逢源雙橋眺望財神灣視野極好,可以看見雨后的東柵,垂柳依依,水閣逶迤,令人心曠神怡。此外該橋也是《似水年華》中取景的主要場景之一,被譽為是男女主角的感情見證之地。 走過逢源橋,繼續(xù)向前就來到了烏鎮(zhèn)東柵的小巷。兩邊是隨機的民居和景點,剛下過小雨的石板路踩在上面略微的發(fā)出咯吱的聲音,格外的悅耳動聽。略顯斑駁的建筑讓人看來更有歷史的記憶在其中。往前走的話第一個景點應該是木心的故居紀念館,由于導游跟團隊腳步太快,未能進去領略一番。就讓我們從文字中向木心致敬吧~ 初次認識木心是來源于一首詩《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總覺的這首詩寫盡了人世間的情感。直到在偶然的機會中知道了陳丹青是他的學生,在他去世之后,陳丹青整理他的遺稿時解釋說,木心的名字起源于佛教“木鐸之心”,是佛語說法;從這里看得話,臺灣印刻雜志社對他的形容在某種是意義上說更值得我們去追思,“世界早已精致得只等毀滅”──他像一個孤證,像空谷跫音,像一個“原本該如是美麗的文明”之人質。有時悲哀沉思,有時誠懇發(fā)脾氣;有時嘿笑如惡童,有時演奏起那絕美故事,銷魂忘我;有時險峻刻誚,有時傷懷綿綿?!?/span> 小鎮(zhèn)相對而言,更適合慢慢的游覽,可能大多數人來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去抱著逛景點,拍照片,體驗風味小吃的心態(tài)去行走在期間的。這樣子的話,大抵你會有所失望,因為整個東柵的景點并不是太多,而且大多數與人文相關,單純的去追逐江南煙雨小鎮(zhèn)的唯美的話,估計會在出去后抱怨。還好諾哥在來之前,惡補了一番,結合自己心中所想一一去驗證這個美好,才是解讀小鎮(zhèn)最好的方式。 從逢源雙橋過來后,穿過青石小路一路向前,雨后的小巷唯美而又安靜,像極了丁香花中的雨巷,纏纏綿綿。順著小巷一邊前行一邊慢慢品讀,向前不遠處就來到了江南百床館,作為東柵第一個正式參觀的場館,場館內陳列了明清以來的許多古床及物件,因為對這方面研究比較少,就不給大家詳細的贅述了。大抵整個場館有幾十件展品,從富貴之家的閨閣雕花床到貧苦之家的簡易雕花床均有陳設,喜歡研究明清家具的老炮兒可以去慢慢品鑒。 諾哥更喜歡的是展館間連接的天井院落,當然其中的各處也是出照片的好地方。極細微之處,可以見到青苔附著在上面。中間與景區(qū)的工作阿姨嘮嗑了幾句,說道梅雨季節(jié)就是這樣,每日間潮霉之氣正是江南獨有的風味,一發(fā)入魂。 從百床館向外走的時候,突然間隔著窗棱發(fā)現(xiàn)了一個極美的姑娘,彌補上了小巷微雨中的場景,了卻執(zhí)念,丁香花至此無憾。江南賦予文字美好,將才子佳人的多情哀怨,溫柔委婉,在這個梅雨季節(jié)中,逐一展現(xiàn)。從小橋流水之間,從生活的幽微精致之處,從青石板間的斑駁光陰之間流淌出來,驚艷至極。 出了百床館繼續(xù)向前,漫步到宏源泰染坊的時候,終于看到了傳說中的藍花布。藍花布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史書記載始于漢晉,發(fā)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又稱拷藍花布。而烏鎮(zhèn)的藍印花布大約是宋元之間,就已經成型。今天來到的宏源泰染坊據說就是創(chuàng)始于宋元年間,原來在烏鎮(zhèn)的南柵,光緒年間搬來東柵。整個染坊建筑是圍繞著曬布場所的構建的,依然古韻從生,大院的墻上有著大片的藍草。微風中與晾曬的藍花布遙相輝映,美麗至極。綠色的山墻與藍色的花布在這里共生共存,一起點綴著歲月留下的墨痕。平平淡淡的詩意,平平常常的人生,這不正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天堂嗎? 古籍《二儀實錄》說:“纈,秦漢間始有。” 纈,即印有花紋的絲織品。藍花布就是這樣的一種奇特之物,它的上面由牡丹、杭白菊等圖案點綴而成,在陽光的照耀之下,一幅幅布匹從上而下,仿佛九天垂下的藍色瀑布,花兒圖案也成了瀑布中的小魚,靜極思動。微風吹拂之間,呼之欲出。據《古今圖書集成》卷記載:“以布抹灰藥染青,侯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藍花布用它獨有的色澤和底蘊,給小鎮(zhèn)賦予了一種親切、質樸的感覺。這里也是大家最喜歡的拍照的地方,隨手一拍就是一張唯美大片。 院中的后面還有藍花布制作的各種物件,有書包、旗袍、馬甲等。看起來渾然天成,好似藏在深閨的小家碧玉,在這里亭亭玉立。來自天涯海角的人們在品鑒賞析的同時,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種一面被驚艷,一面又被她的含羞待放擾亂心弦。 于閑聊中得知,藍花布的經營依舊歸景區(qū)管理,在里面呆了一會,沒有選到中意的藍花布包,實為人生一大憾事。同行的朋友給女兒買了一件藍花布小裙子,讓這個古老的染坊熠熠生輝。花兒飄在烏鎮(zhèn),笑聲在青石板上回蕩。遠處的人在看風景,小鎮(zhèn)就像一副淡墨暈染的國畫,悄然展開。細看時,白墻黑瓦,煙火氣息,試問人間還有什么不值得? 出了宏源泰染坊繼續(xù)沿著小巷向前行走,游人漸次增多。兩旁的民居中的原生住民也開始售賣小鎮(zhèn)特產及紀念品,一時間烏鎮(zhèn)仿佛從天上仙境落回到人間,喧鬧之聲不絕與耳,“江南江北霏霏雨,漁榜漁罾短短籬。” 巷陌交通,溪上人家,此時的烏鎮(zhèn)仿佛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xiāng),在閑適中夾雜著鄉(xiāng)愁,叫賣聲中充斥著人間冷暖。 再往前走,有似水年華拍攝場景之一的晴耕雨讀之處。“晴耕雨讀”取自南陽諸葛的“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在雨天里讀一本書,是多么幸福的事。窗外雨聲滴答,像落在字里行間的標點,為詩為文斷章斷句??諝馐浅睗竦?,到處氤氳著雨的氣息。這就是文字的魅力,當然也有諸葛蟄伏在此,等待良人之意。同時這里也是似水年華里面劉若英與黃磊的讀書之處,書屋里的低吟淺唱,從此成了青蔥歲月里的一段最美時光。 繼續(xù)向前走,有江南木雕陳列館。據說原為一徐姓人家的私產,里面陳設有許多雕刻精細的木雕擺件,進門為一對椴木龍鳳柱,上有攀龍飛鳳,姿態(tài)萬千。繼續(xù)往后走,就到了正廳,里面有一個“郭子儀拜壽”的樟木雕花大梁,人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此外木雕館還有許多木雕構件,琳瑯滿目。圖案有八仙過海、岳飛傳、梅蘭竹菊等典故。是一個微縮的木雕博物館。如果你喜歡研究這類的東西,大約可以體會到其中的煙火人間。和那些從時光長河中飛躍出的剪影。江南還是那個迷人的江南,未曾遠走。 出了木雕館就來到了東柵最重要的一處景點——矛盾故居,矛盾故居是作家沈雁冰生活了十三個春秋的地方,就像他的文字一樣,這座故居也見證了社會生活的大變動。小巷中的故居很容易被忽略掉,尤其是對外鄉(xiāng)人來說,不注重細節(jié)的營造,往往就會造成記憶的缺失。江南的溫婉就體現(xiàn)在這些朦朧與靈動中,在它們的暈染下,你才會明白什么是山水人間,什么是東方神韻。而梅雨季節(jié),更是給它帶來了文學上的纏綿,猶如曲水環(huán)繞,天上人間。多情的季節(jié),慵懶的閑適,堆疊出生活本來的樣子。不似人間,勝似仙境。 “朋友,我勸你千萬莫要死釘住在上海那樣的大都市,成天價只把幾條理論幾張統(tǒng)計表或是一套'政治江湖十八訣’在腦子里倒去顛來。到各處跑跑,看看經濟中心或政治中心的大都市以外的人生,也頗有益……所以此次雖然是一些不相干的事,我倒很愿意回故鄉(xiāng)走一遭?!?932年的時候,作家矛盾從上海返回烏鎮(zhèn),寫下了這篇《故鄉(xiāng)雜記》。在回鄉(xiāng)的時候,矛盾對那些整日間呆在格子間,為生活忙碌的人提出了一種建議,其中就有出去看看,尋訪尋訪人世間的別樣花紅,去獲得一些內心的寧靜。 此時的矛盾,大抵也是在為自己的奔波感懷,坊間流傳烏鎮(zhèn)的人在描述他時是這樣說的,“沈雁冰在對岸上看河水半天,一動勿動!”我常常覺得,這時候的作家,才是一種浸入文章追思中的狀態(tài),矛盾或許在河邊散步時,從橋下回旋的流水中找見了心中的繆斯,才寫出了后來的《林家鋪子》、《春蠶》等。故鄉(xiāng)作為一個人最大的心靈歸屬,烏鎮(zhèn)在這方面不僅滋養(yǎng)了他寫作的靈氣,更是賦予他對生活的款款深情,譬如石橋流水,成為他心靈的寄托。 一座城因為一個人物而有名,一個人物因為一座城而成長。故事之所以成為永恒,是人賦予了它生命,烏鎮(zhèn)同樣如此。就如鳳凰是因為沈從文的存在而被家喻戶曉,而烏鎮(zhèn)最大的成功就是它生育了矛盾。靜靜佇立于街角,從青石板上字里行間,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年少的矛盾目光暢想。矛盾故居現(xiàn)在成為了對外展示的場館,我們可以隨著講解的指引了解這個巨匠的生平。民國23年秋,茅盾在這里親手種植了一棵棕櫚和一叢天竹,如今棕櫚的枝干已超過七米多高的院墻,天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見證了老屋從風雨飄搖的歲月走到今天的一切過往。 因水成鎮(zhèn),枕水建屋,前河后街。烏鎮(zhèn)人 用水閣、水廊、水榭、水亭、水橋、水墻門……共同描繪出一幅中國江南水鄉(xiāng)的畫卷。及至梅雨季節(jié),煙云細雨,姿態(tài)萬千。林屋隱現(xiàn),村舍石橋,雞犬相聞。夢里水鄉(xiāng),欲說還休之語,突兀間涌上心頭。年少時讀詩詞,也曾有翩翩佳人入夢 ,從古鎮(zhèn)小巷中裊裊而來。油紙傘上的花兒嬌艷若滴,絕色的容顏如空谷幽蘭。從一闕新詞到一葉舟,從一枝蓮花到一壺酒。陌上少年,清茶一盞,知己數人。從石橋到蘭舟,從茶館到酒樓,任它明月勾勒下西樓,我自風流。 烏鎮(zhèn)的東柵,給了旅人一個水鄉(xiāng)的夢,也賦予了他更深層次的追尋。小巷、石橋、粉黛、山墻、烏篷船、洗衣人,點點滴滴,織造了江南的錦緞,勾勒出水鄉(xiāng)之盛景。這里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靈動,有“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神韻,也有“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的遺憾......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來烏鎮(zhèn)一起感受煙雨入江南,山河水墨染??茨切熈嫎颍蛄魉?。你會讀出許多人世間的美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多流連些日子,早晨起來欣賞去品味古鎮(zhèn)的清晨,任時光和美景從身邊劃過。塵世間的煩擾仿佛失去了支撐它們的源泉。氤氳水鎮(zhèn),似夢如畫。或許我們應該向矛盾老先生學習,選擇一處臨水之處,烹一壺明前龍井,幾碟精致的糕點隨意的擺放在桌上。憑窗遠眺,看湖光山色,茶煙幾縷,任由嗅覺里的茶香與思緒的小船一起飄蕩,明明在鬧市之中,卻仿佛回到了民國、宋朝、唐朝.....時光中的烏鎮(zhèn),由遠及近,與想象中的一樣....... 江南對于文人來說是一個不愿意醒來的夢。以文會友,以酒解愁,踏上青苔曼生的石板路,在細雨朦朧中尋找那熟悉又陌生的油紙傘,我不是浪人,卻愿意穿越時空,去那煙雨江南中尋找丁香花般的良人。江南之行,回歸之后將近月余,數度提筆想要記錄,卻總覺得缺少什么東西,想來江南的梅雨季節(jié)已經結束了,江南之行的文章還在繼續(xù)撰寫。昨日與友品酒時談及此文,才發(fā)現(xiàn)時光如水,悄然間將許多記憶打濕。半醉半醒之間,恍惚自己又回到了江南,聽著窗外的雨打芭蕉聲,伴著涼風入眠......浮生若夢,煙雨江南。 烏鎮(zhèn)之行在細雨中告一段落,江南之行,在梅雨季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會煙雨一會晴的多變天氣,也正是這樣的時光才能讀懂讀書人筆下的煙雨江南,如煙如霧,似水多情......俗話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己寫東西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真的是搜腸刮肚也找不出極好的詞句能夠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愫。或許是自己閱歷還是淺薄的緣故,希望在未來胸有成竹之時,再次拿起紙筆,重新描摹理想中的文人江南。今天與大家的分享就到此告一段落,下次再見,see you next... 版權說明: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chuàng)作!諾哥聊藝術文章中部分照片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標注有錯漏等問題,請發(fā)送消息至公眾號在線客服與我聯(lián)系,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非常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