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歷史喜歡文學,有夢想有故事的公眾號,歡迎點擊上方”長夜守燈人“關注 公元618年,唐國公李淵正式稱帝,定國號唐。唐軍迅速平定各方割據(jù)勢力,成為又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在很多人心里,唐朝就是古代中國的巔峰,“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就是治世和盛世的典型。然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讓唐朝從極盛轉(zhuǎn)向衰亡。又過一百多年,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李唐王朝已經(jīng)江河日下,一個新的時代被開啟。 今天開始,我們就來聊聊唐之后的五代,說說五代的君王。五代君王錄(一):喜歡菊花的私鹽販子,唐帝國的掘墓人,大齊皇帝黃巢嚴格來說,黃巢不屬于五代的君王,但是黃巢是大唐帝國真正意義上的掘墓人,如果不是黃巢,也許大唐還能繼續(xù)茍延殘喘,更不會出現(xiàn)后面走馬燈似的五代更替,因此我們把他作為本系列的第一個主角。黃巢,唐末曹州冤句縣(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人。根據(jù)中國人編寫歷史的傳統(tǒng),很多大人物都是從小就有異象異能,黃巢作為推翻整個古代中國最強大王朝(古代中國最強大王朝,一般有漢和唐兩種觀點)的“大反派”,自然也不能脫俗。根據(jù)宋人張端義的《貴耳集》記載,五歲的黃巢就能寫詩,并且寫得霸氣縱橫:堪于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這是以菊花為題材寫的兩句詩,要當百花之王也就算了,還身穿赫黃衣,赫黃衣就是赭黃衣,那是龍袍??!五歲黃口小兒如此口出狂言,讓黃巢父親當場就要打他,邊上爺爺勸阻,說這孩子能寫詩,就讓他再來一首,于是黃巢就寫下了著名的《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同樣是充滿了王霸之氣。 我相信這幾句詩都是黃巢寫的,但不相信這是黃巢五歲時候?qū)懙?,因為人寫的文章應該和他的人生?jīng)歷相對應,五歲的小孩就該去玩泥巴,怎么會寫詩想著稱王稱帝?這應該就是后人根據(jù)黃巢后來的經(jīng)歷,改編的劇本。不過黃巢還寫過一首跟菊花相關的詩,寫作年代大致是靠譜的,就是在他多次科舉不中之后,寫下了《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透著殺氣,我理解為對屢試不第的憤恨和對朝廷的不滿,黃巢后來稱“沖天大將軍”,也可能跟這首詩有關系。而從邏輯角度,前面兩首要稱王道霸的詩應該在這首之后。科舉當官的路走不通,黃巢就回了老家操起了黃家老本行,老本行就是販賣私鹽,老黃家家底不錯,黃巢也有點本事,很快成為鹽幫首領。在鹽鐵專營的古代,販賣私鹽可是重罪,因此私鹽販子多為亡命之徒。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大唐全國各地連年發(fā)生水旱災,而朝廷的救災又很不給力?!杜f唐書》說的是“仍歲兇荒,人饑為盜”,因為受災,有人因為饑餓而造反。帶頭造反的是私鹽販子,卻不是黃巢,而是濮陽的王仙芝。前面說私鹽販子多為亡命之徒,他們除了不怕死,還有幾個特點:有點錢,政治敏感,拉幫結派,這些都是造反的有利條件。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nèi)諸豪都統(tǒng)”,部隊號稱草軍。875年,冤句人黃巢亦聚眾數(shù)千人應仙芝,黃巢在山東聚眾幾千人,響應王仙芝,并成為王仙芝起義軍的重要首領。起義軍轉(zhuǎn)戰(zhàn)河南十五州,人數(shù)達到數(shù)萬?!缎绿茣氛f“而巢喜亂”,說黃巢天生喜歡動亂,我想這也是以結果去反推的,有誰會放著好日子不過,去刀口舔血呢? 在王仙芝起義之前的幾十年里,唐王朝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浙東裘甫起義、龐勛起義,昔日的龐大帝國如今已奄奄一息。這里多說一句,裘甫也是個私鹽販子,由此可見唐末的私鹽販子起義并不是偶然。王仙芝和黃巢合兵一處后,勢頭更猛,到875年十一月,“群盜侵淫,剽掠十馀州”,“十二月,王仙芝寇沂州”,這兩段話出自《資治通鑒》,當然《資治通鑒》對起義軍的定義是“盜”或者“寇”,這也是官方史書的慣有態(tài)度。朝廷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起義軍鬧事,軍事鎮(zhèn)壓只會遲到,不會缺席。大唐“詔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軍節(jié)度使”,“左金吾衛(wèi)上將軍齊克讓為兗州節(jié)度使,以本軍討仙芝”,王仙芝害怕了,率軍轉(zhuǎn)戰(zhàn)陳、許、襄、鄧等州,把百姓不分老幼,全部擄走,號稱有三十萬兵馬。朝廷又任命平盧節(jié)度使(《資治通鑒》說平盧節(jié)度使,《新唐書》說平廬節(jié)度使,《舊唐書》說神策統(tǒng)軍使)宋威為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特賜禁軍三千,甲騎五百,由宋威統(tǒng)一調(diào)度河南各地的討賊官軍。 官軍畢竟是正規(guī)軍,正規(guī)軍一認真,王仙芝的草軍就日子不好過了。876年七月,“宋威擊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仙芝亡去”,仙芝亡去的“亡”當然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逃亡,但是宋威不知道是真的搞錯了,還是急于請功,他上奏朝廷說王仙芝已經(jīng)死了。于是朝廷大肆封賞,百官道賀,討賊軍隊各回各家。朝廷和大將的糊涂給了王仙芝和黃巢喘息之機,再次糾集的唐軍明顯士氣不如之前,“士皆忿怨思亂”。“八月,仙芝陷陽翟、郟城”,“九月,王仙芝陷汝州”,“十月,仙芝南攻唐、鄧”,“十一月,王仙芝攻郢、復二州,陷之”,“十二月,王仙芝攻申、光、廬、壽、舒、通等州”……王仙芝和黃巢的起義軍開啟了勢如破竹模式。起義軍士氣正盛,唐朝廷內(nèi)部卻是一盤散沙。之前負責統(tǒng)籌征討的宋威曾和自己的副將曾元裕商量,說如果把反賊滅了,怕自己也沒有好下場,不如養(yǎng)寇自重,于是官軍就不打起義軍。居然連大唐皇帝都知道這件事,就安排忠武軍節(jié)度使崔安潛為行營都統(tǒng),以前任鴻臚卿李琢代替宋威,以右威衛(wèi)上將軍張自勉代替曾元裕。 照理說,這正是起義軍擴大地盤和實力的黃金機會,一場巨大的危機卻在此時降臨。起義軍攻打蘄州、黃州,蘄州刺史裴渥求和,并承諾為王仙芝求官,王仙芝、黃巢還和裴渥一起吃飯。不久,唐皇下詔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衙。王仙芝很高興,黃巢卻很憤怒,《新唐書》說因為“恨賞不及己”,封賞沒有自己的份。于是黃巢痛罵王仙芝:“你一個人投降當官,這五千多兄弟怎么辦?”黃巢在情急之下還打傷了王仙芝,王仙芝迫于眾怒,也暫時打消了投降的念頭,但王黃兩人矛盾已不可調(diào)和。用現(xiàn)代教科書的說法,王仙芝這個屬于農(nóng)民階級的局限性。王仙芝不但格局小,還傻,朝廷讓他當官,難道看中的是他賣私鹽的才華嗎?沒有手底下的兄弟,他根本什么都不是,這個道理他居然不懂。至于黃巢是因為自己得不到封賞而不滿,還是為五千兄弟鳴不平,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此處我們可以推測一個信息,起義軍的實際戰(zhàn)斗人數(shù),可能只有五千人。一場“人民內(nèi)部矛盾”之后,黃巢和王仙芝分道揚鑣,起義軍被嚴重削弱,而對于黃巢來說卻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一個屬于黃巢的時代。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殺死天平軍節(jié)度使薛崇,三月,又攻陷沂州,人數(shù)達到數(shù)萬人,逐漸成為實力最強的起義軍。在這個過程中,黃巢和王仙芝還打過配合,甚至合兵一處,但此時的黃巢已經(jīng)不再是王仙芝的手下,而是獨立的義軍首領。 朝廷這邊又重新啟用了宋威和曾元裕,再次對王仙芝展開攻勢。王仙芝還在做著當唐朝大官的美夢,和唐軍邊打邊談,最終被徹底擊敗,草軍被斬首五萬余人,首領王仙芝和大將尚君長都戰(zhàn)死。王仙芝死后,其部眾被打散,一部分軍隊轉(zhuǎn)戰(zhàn)江浙,一部分軍隊由尚君長弟弟尚讓率領,在亳州和黃巢會師,成為黃巢的部隊。878年二月,眾人推舉黃巢為王,號“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設置官署。“驅(qū)河南、山南之民十馀萬掠淮南”,《新唐書》說黃巢驅(qū)使河南、山南百姓十余萬劫掠淮南,官方史書一般會把農(nóng)民起義寫成反面,《新唐書》也不例外,這十萬老百姓是自愿跟著黃巢走的,還是被黃巢強迫的,我們也無從考證,而可以確認的是,此時的黃巢已經(jīng)成為義軍第一無二的領袖。還是878年二月,軍事上屢屢失利的黃巢居然也向朝廷請降。唐王朝看來是糊涂到家了,一個剛剛稱王稱大將軍的梟雄,怎么可能就這樣投降,再說黃巢也不是王仙芝,撇開軍隊去投降的事,他更加干不出來,但是朝廷偏偏信了黃巢,封他為右衛(wèi)將軍,讓他到鄆州接受改編。黃巢當然不去,他要的只是一個喘息之機,緩過氣來的黃巢在三月就開始攻打宋州和汴州,遇到官軍抵抗后,又轉(zhuǎn)攻衛(wèi)南、葉、陽翟等地。王仙芝余部王重隱軍攻破洪州,唐江西觀察使趕緊去救援,起義軍就轉(zhuǎn)戰(zhàn)湖南,攻打宣州、潤州。朝廷趕緊讓曾元裕、楊復光領兵支援宣州、潤州,湖南一亂,黃巢就引兵過江,攻陷虔、吉、饒、信等州。七月,黃巢攻宣州,又經(jīng)過浙東,轉(zhuǎn)戰(zhàn)福建,并于十二月攻陷福州。戰(zhàn)爭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起義軍避實就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官軍處處被動防守,被牽著鼻子走。 879年春天,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高駢派部將張璘、梁纘分道攻擊黃巢,多次擊敗起義軍,黃巢被迫往更南的嶺南地區(qū)轉(zhuǎn)移。九月,黃巢兵圍嶺南重鎮(zhèn)廣州。在進攻廣州之前,黃巢兩次請困守在廣州城內(nèi)的嶺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迢向朝廷上書,先求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后求任安南都護、廣州節(jié)度使,均遭到拒絕。朝廷只同意讓黃巢出任率府率,這讓黃巢很不滿意,于是率軍攻打廣州城,一天就破了城。天平軍節(jié)度使是三州節(jié)度,安南都護、廣州節(jié)度使也是一方諸侯,想來是朝廷絕不會輕易給出的籌碼,所以這兩次上表,依然可能是黃巢的拖延時間,為他進攻廣州做好準備。宋人王欽若的《冊府元龜》說黃巢“欲據(jù)南海之地,永為巢穴”,意思是黃巢想以嶺南作為永久根據(jù)地。而事實上,黃巢在廣州停留的時間并不長,九月拿下廣州城,十月便離開了廣州,前往廣西拿下柳州,完全控制了嶺南地區(qū)。這一方面是因為黃巢的士兵受不了廣東地區(qū)的天氣,另一方面是正好有疫情爆發(fā)。朝廷方面,任命王鐸為荊南節(jié)度使、南面行營招討都統(tǒng),率諸道兵進討黃巢。王鐸屯兵在江陵,請求任命泰寧軍節(jié)度使李系為招討副使、湖南觀察使。黃巢重新率軍北上,在朗州大敗唐將李系,十萬唐軍被殺,隨后起義軍號稱五十萬,進逼江陵。荊南節(jié)度使王鐸不敢駐守江陵,退至襄陽。黃巢軍活捉了前嶺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迢,并讓李迢給朝廷上書。已經(jīng)給黃巢兩次上表的李迢這次選擇的拒絕,于是李迢被殺。關于李迢被殺的時間,《新唐書》說是880年,黃巢占領荊南之后,而《資治通鑒》的說法是879年9月,也就是廣州城破之后。個人認為《資治通鑒》的說法更靠譜,因為想不出什么理由,廣州城破而主帥可以從今天的廣東逃回湖北,唐朝廷也沒有追責。 880年三月,一年前就多次擊敗黃巢軍的高駢部將張璘渡江南下,再次屢破起義軍。黃巢連戰(zhàn)失利,退守饒州,張璘又殺過來,攻破饒州,黃巢退到信州,但張璘這個“瘟神”一直死咬不放,一路追擊,大有一舉消滅黃巢的意思。而更糟糕的是,大唐別的各路軍隊正在趕來圍剿黃巢的路上。此時的黃巢可謂是命懸一線,于是他又一次使出了那屢試不爽的大招:詐降!他一面重金賄賂張璘,讓他慢點進軍,一面向張璘的頂頭上司高駢請降。高駢相信了黃巢的鬼話,唐朝廷居然也相信了?!顿Y治通鑒》說:“駢恐分其功,乃奏賊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备唏壟聞e人搶了他的功勞,就上奏朝廷說叛亂很快搞定,讓別的軍隊都回去吧,朝廷同意了高駢的奏請。看到各路軍隊都回家了,緩過勁來的黃巢瞅準時機,對高駢開戰(zhàn),高駢惱羞成怒,讓自己的王牌張璘出戰(zhàn),不料這次黃巢準備充分,不但大獲全勝,還殺死了張璘,高駢軍頓時丟了方寸,黃巢恢復元氣。連大將高駢都被黃巢打敗了,這可真是嚇壞了唐朝的多路地方軍。起義軍一路所向披靡,黃巢的膽子也大了起來,他選擇了對東都洛陽動手。十一月,黃巢軍到達洛陽附近的汝州,十一月丁卯日,東都留守劉允章則率分司官出城迎接黃巢入城,黃巢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大唐的兩個心臟之一,東都洛陽。黃巢軍進東都后,軍紀嚴明,沒有搞破壞,沒有搶劫,連一向把黃巢視為賊的《資治通鑒》都忍不住寫“勞問而已,閭里晏然”。 占領洛陽后幾天,黃巢又向關中地區(qū)進軍,這可是要李唐王朝的命?。√瀑易谧尨筇O(jiān)田令孜為汝、洛、晉、絳、同、華六州都統(tǒng),率左右軍東出進攻黃巢。田公公本就不是打仗的料,而這次田公公帶來的可是大唐北衙禁軍的主力,號稱大唐最強戰(zhàn)力的神策軍,卻殊不知這支軍隊早就成為官宦富商子弟鍍金的流水線,其實際戰(zhàn)斗力其實不堪一擊。十二月一日,黃巢攻潼關,這可是長安最重要的門戶。準備倉促,且臨陣迷糊的唐軍自亂陣腳,潼關陷落,黃巢親率大軍進逼長安。而比黃巢軍隊先進入長安的,是被打散的唐軍亂兵,結果這群亂兵一入城,就把唐朝中央那群糊涂蛋們嚇得半死,唐僖宗在田令孜和神策軍的保護下,連夜出逃。十二月五日,黃巢軍未受任何抵抗,進入長安。這個時候那些擁兵自重的大唐節(jié)度使在哪里呢?在觀望。人人都有小算盤,只要賊軍不到我家門,我管黃巢去哪里? 880年十二月十三日,私鹽販子黃巢在長安城含元殿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tǒng),,封百官,大赦天下。大齊皇帝黃巢封的百官中,有幾個名字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前文提過的尚讓出任太尉兼中書令,是大齊政權的二把手;大詩人皮日休出任翰林學士,但有說法是被迫的;當然最重要的名字,是一個衛(wèi)將軍,名叫朱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