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證分析 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它有一定的腎陽虛,下焦虛寒。腎及膀胱)陽氣不足,水液得不到溫化,水液得不到溫化就會造成清濁不分。所以萆薢分清飲主要用于腎及膀胱的陽氣不足。水液得不到正常氣化。清濁不分,清濁雜合而下,導致膏淋、白濁。 主要主治虛寒型的膏淋、白濁。
下焦虛寒,濕濁不化,這個時候作為膀胱氣化也會不利,開而不合,腎失封藏,可以伴隨有小便頻數(shù)。陽虛不化,清濁不分,小便混濁,可以白如米泔,凝如膏糊。比較黏稠,則可凝如膏糊。舌脈像主要反應初下焦虛寒,陽虛特點。舌淡苔白,脈沉。所以萆薢分清飲是治療膏淋、白濁的。但一定要注意,這個膏淋、白濁是陽虛型的,膏淋、白濁可以有陽虛型的,有氣虛型的。實證可以有濕熱型的,這是指的下焦陽氣不足,清濁不分,氣化不利所造成的膏淋、白濁。這是一個常用方。 功用 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這治法體現(xiàn)兩個方面,(1)濕濁型,寒濕,由于陽氣不足以后,氣化不利,水濕停滯。(2)人體的正常津液成為異常病理產(chǎn)物,又會影響到氣化,影響到分清化濁功能。所以清陽利濕和分清化濁相結合。是這個方治法上的特點。 方解
所以萆薢分清飲的作用以泌別清濁為主。同時結合溫腎利濕。是治療虛寒型的膏淋、白濁的一個基礎方。 運用 辨證要點 小便混濁頻數(shù)(膀胱氣化失常),舌淡苔白,脈沉。 隨證加減 兼虛寒腹痛(虛寒型,下元陽氣不足,產(chǎn)生內(nèi)寒),加肉桂、茴香(溫陽祛寒而止痛); 久病氣虛(短氣、乏力),加黃耆(升提固攝),白朮(燥濕)。 白朮的燥濕和黃耆本身有利水作用,在補氣基礎上有助于祛除濕邪。治療小便混濁,頻數(shù)。 使用注意 濕熱白濁(往往和濕熱下注有關),非本方所宜。
萆薢分清飲還有一張方,是《醫(yī)學心悟》程鍾齡的方。我們教材的附方。這方是在《楊氏家藏方》治療虛寒白濁的萆薢分清飲的基礎上,改變而來。在這個方里,萆薢、菖蒲,原方的君、臣藥還在,同時它用了黃柏、車前子這些清熱利濕的藥。清熱利濕力量增強了。又結合像蓮心這些可以有一定的清心作用。茯苓、白朮健脾滲濕燥濕。所以整個方改造以后,偏于涼性。長于清熱利濕。同時萆薢、菖蒲還是能泌別清濁,這樣的方,它長于清熱利濕,結合分清化濁,用于濕熱白濁。就是濕熱引起下元泌別清濁功能障礙,小便混濁,尿有余瀝。也就是濕熱下注以后影響膀胱氣化,舌苔黃膩是反應出性質屬于濕熱的一個佐證。通過這個方的結構,和前面《楊氏家藏方》的萆薢分清飲相比較,可以領會治療膏淋、白濁的,屬于虛寒型和濕熱型的兩種治法差別。以便臨床選用。 祛濕劑前面我們講了,第四節(jié)討論完了。溫化寒濕討論完了。 |
|
來自: 哈瓦那1 > 《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