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的光輝時刻是一位女人成就的,這位野心勃勃的女人就是遼國蕭太后。 這位遼國的蕭太后可不是弱女子,稱她為虎狼之人一點不為過,眼睛總是盯著中原的宋朝,想要一口吞下。 公元1004年,蕭太后感覺機會來臨,這年冬天,蕭太后和遼圣宗親自帶領(lǐng)大軍深入到宋朝腹地劫掠,這次蕭太后不僅僅是搶奪人口和物資,大有一舉滅亡宋朝的意思。 蕭太后為什么有這樣大的膽量?這是宋朝給予的。 宋朝在建國之初就面臨著一個問題,北方邊境因為沒有燕云十六州缺少地形屏障,極其容易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為此,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位都曾經(jīng)試圖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這個戰(zhàn)略要地,可惜都沒有成功。 而宋太宗趙光義在做皇帝期間,更是發(fā)生急轉(zhuǎn)直下的變化,在位前期,宋太宗希望完成大哥遺愿,在攻取北漢之后,急切的心情來不及讓軍隊修整,兵鋒直指燕云。 宋軍出其不意順利拿下幽州,幽州是遼國的南京,后來遼國行動起來,宋軍面對強敵遭遇慘敗,就連御駕親征的宋太宗都是乘坐驢車逃跑的。 后來,遼國皇帝去世,宋太宗認為這是出兵的好機會,于是再次集結(jié)宋軍準備收復(fù)燕云十六州。沒想到遼國雖然處于國政不穩(wěn)時期,但是有位女強人蕭太后站出來穩(wěn)住局面,并且與年幼的遼圣宗一起親臨前線督戰(zhàn)。 在蕭太后的指揮以及鼓舞下,遼軍將宋軍擊敗,并且反守為攻,對宋軍開始碾壓式追擊。在這次戰(zhàn)敗中,宋朝大將潘美和楊繼業(yè)都被打敗,丟失大片土地。 此戰(zhàn)是北宋歷史上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北宋人的血性就是從這里開始“爛泥糊不上墻”的。從戰(zhàn)爭的主動權(quán)上來看,宋朝已經(jīng)完全失去主動權(quán),全部被掌握在遼國手中,想什么時候侵略就什么時候來。 又在公元986年,遼國的猛將耶律休哥開始對北宋軍隊進行瘋狂打擊,并且在未來三年時間里,持續(xù)利用邊關(guān)的戰(zhàn)報將朝野的反抗精神徹底熄滅,此時的北宋朝野都對遼國軍隊充滿恐懼,根本不敢直面反抗,因此投降派實力強大。 公元1004年,蕭太后率二十萬大軍前來攻宋,朝中的投降派紛紛站出來,建議宋真宗遷都,至于向哪里遷還爭執(zhí)不下。 有人建議向西遷往巴蜀之地,那里有地形的天然屏障保護,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后就是走的這條路。有人建議向南遷都至金陵,遷都南京可以將遼國軍隊的戰(zhàn)線拉長,能夠很好地躲避敵人,也有司馬氏南遷的先例。 當時宋真宗也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詢問寇準的意見,寇準的建議是迎頭痛擊遼軍,皇帝應(yīng)該到前線督戰(zhàn)鼓舞士氣,這句話差點沒把宋真宗嚇死,連連擺手推脫。 寇準并非口出狂言,而是經(jīng)過探查敵情做出的判斷,寇準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并且擁有過人的膽識和眼光,對戰(zhàn)場形勢的把握也很敏銳。 寇準向宋真宗詳細分析了遼軍的優(yōu)勢與弊病,認為敵人遠道而來已經(jīng)兵疲馬乏,雖然現(xiàn)在宋軍處于不利地位,但是遼軍的氣焰也不會長久,如果能夠在此時增強宋軍戰(zhàn)斗力,那就可以打破遼軍計劃。 在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宋真宗展現(xiàn)出趙家男兒應(yīng)有的勇氣,決定御駕親征。就在宋真宗帶著文武大臣以及宋軍將士到達黃河南岸時,毫無血性的宋臣勸說真宗留在南岸給宋軍鼓勁。 宋真宗看到戰(zhàn)場上殘酷與廝殺后也萌生退意,正好借大臣的口說出隔岸助威的想法,寇準堅持勸說,最終宋真宗總算是過了黃河,并且站在澶州的城樓上鼓舞宋軍。 有皇帝站在身后加持的宋軍將士果然不一樣,士氣高漲,勝利逐漸向宋軍傾斜。寇準接手了宋軍的前線指揮權(quán),宋軍將士越戰(zhàn)越勇,野心勃勃的蕭太后在痛失親人后選擇求和。 本來寇準想要借此機會逼迫遼國歸還幽州,但是宋真宗渴望求和的心理非常急切,導致寇準的計劃泡湯,最后是宋朝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 從蕭太后率軍攻宋這件事的經(jīng)過可以看出,寇準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說是若沒有寇準,北宋很可能提前結(jié)束。但寇準并沒有得到英雄的待遇,而是成為犧牲品。 朝臣看到寇準指揮宋軍在戰(zhàn)場上殺敵,開始眼紅,于是朝堂之上開始有關(guān)于寇準擁兵自重的流言,這在宋朝尤其遭皇帝忌憚,于是暗中限制寇準。 寇準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他是寧折不彎的正直,嫉惡如仇的心態(tài),這讓他在官場上難以生存,相比較而言,這些都是寇準令人贊賞的正面“缺點”。 寇準是天才少年,在20歲的年紀就考上進士,并且當年的進士榜單厲害人物非常多,比如李沆、向敏中、王旦等,那年的進士榜被稱為“龍虎榜”。 聰明的大腦卻少了世俗的圓滑,更為致命的是寇準有宰相的才華,卻沒有宰相的度量,宰相肚里能撐船這句話對寇準一點也不適用。除此之外,寇準此人專權(quán)思想較重,并且愛出風頭,這讓他逐漸成為眾人的攻擊對象,就連宋真宗都對寇準有意見,最后的貶謫也是必然有的一天。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寇準看人識人的眼光真的太差了,比如說寇準極力推薦的丁謂,被稱為“圣相”的李沆勸告寇準,寇準不聽,李沆當時就說將來你后悔的時候會想起我今天說的話。 事實證明李沆是對的,丁謂與寇準真的分道揚鑣,甚至針鋒相對,寇準取笑丁謂,稱他為“鶴相”。后來在丁謂的操縱下,寇準被接連貶謫,晚年生活尤為凄慘。 當年的寇準強拉宋真宗前線御敵有多風光,今日被貶謫后的生活就有多凄慘。 自從澶淵之盟后,寇準多次被貶,而最后一次就是拜丁謂所賜。在公元1022年,寇準被貶謫到海濱城市雷州,說是海濱城市,實則是荒山野嶺。 已經(jīng)六十一歲高齡的寇準歷經(jīng)險阻終于到達任所,但是連住的房子都沒有,幸好當?shù)匕傩蘸凸賳T幫忙,這才勉強有了安身之所。在這里生活的寇準已經(jīng)無力折騰政事,只是讀書寫字,與村民鄰居說說笑笑。 次年(1023年),寇準就在雷州病重在床,此時寇準已經(jīng)感覺到生命將盡,他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是“壯志銷如雪,幽懷冷似冰”。 同年九月,北宋名相寇準在雷州住所的竹床上去世。寇準的妻子宋氏上書宋仁宗,言辭懇切地請求將寇準遺體葬在家鄉(xiāng),宋仁宗準許。 由于官方劃撥的銀錢有限,導致寇準的靈柩運送到河南境內(nèi)時已經(jīng)沒有錢了,只能就地埋葬在洛陽的鞏縣。 直到十年后,寇準終于被平冤昭雪,恢復(fù)了生前的職務(wù)以及稱號,寇準的遺體這才能夠回到下邽。這份遲來的昭雪終于來了,但仍然不能抹去名相寇準晚年受到的凄慘悲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