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鑒(338)司馬家烏煙瘴氣1、司馬元顯駕空司馬道子 丙子,魏主拓跋珪遣建義將軍庾真、越騎校尉奚斤擊庫狄、宥連、侯莫陳三部,皆擊破了這些部落,追奔至大峨谷,置戍而還。 己卯,晉皇帝追尊帝所生母陳夫人為德皇太后。 夏,四月,鮮卑疊掘河內(nèi)率戶五千降于西秦。西秦王乞伏乾歸任命疊掘河內(nèi)為疊掘都統(tǒng),以宗女嫁他為妻。 甲午,燕大赦。 會稽王司馬道子有疾病,且無日不醉。世子司馬元顯知朝望離司馬道子而去,于是放風(fēng)朝廷解司馬道子司徒、揚州刺史。乙未,任命司馬元顯為揚州刺史。司馬道子酒醒而后知道了,大怒,也不能把他怎么辦。司馬元顯任命廬江太守會稽人張法順為謀主,多引樹親黨,朝貴皆畏懼事奉他。 燕散騎常侍余超、左將軍高和等人坐謀反被誅殺。 涼太子呂紹、太原公呂纂將兵伐北涼,北涼王段業(yè)求救于武威王禿發(fā)烏孤,禿發(fā)烏孤遣驃騎大將軍禿發(fā)利鹿孤及楊軌救段業(yè)。段業(yè)將戰(zhàn),沮渠蒙遜勸諫說:"楊軌恃鮮卑之強(qiáng),有窺窬之志,呂紹、呂纂深入,置兵死地,不可力敵。如今不戰(zhàn)則有泰山之安,戰(zhàn)則有累卵之危。"段業(yè)聽從,案兵不戰(zhàn)。呂紹、呂纂引兵歸。 六月,禿發(fā)烏孤任命禿發(fā)利鹿孤為涼州牧,鎮(zhèn)西平,召車騎大將軍禿發(fā)傉檀入錄府國事。 會稽世子司馬元顯自認(rèn)為少年,不想要頓居重任;戊子,任命瑯邪王司馬德文為司徒。 2、晉以洛陽誘魏 魏前河間太守范陽盧溥率其部曲數(shù)千家,就食漁陽,遂據(jù)有數(shù)郡。秋,七月,己未,燕主慕容盛遣使拜盧溥幽州刺史。 辛酉,燕主慕容盛下詔說:"法例律,公侯有罪,得以金帛贖,此不足以懲惡而利于王府,特別沒有意義。自今皆令立功以自贖。不再輸金帛。 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連乞都卒。 秦齊公姚崇、鎮(zhèn)東將軍楊佛嵩入寇洛陽,河南太守隴西辛恭靖嬰城固守。雍州刺史楊佺期遣使求救于魏常山王拓跋遵,魏主拓跋珪任命騎侍郎西河人張濟(jì)為拓跋遵從事中郎以回報。楊佺期問于張濟(jì)說:"魏之伐中山,戎士幾何?" 張濟(jì)說:"四十余萬"。 楊佺期說:"以魏之強(qiáng),小羌不足滅。且晉之與魏,本為一家,如今既結(jié)好,義無所隱。此間兵弱糧寡,洛陽之救,恃魏而已。若其保全,必有厚報;若其不守,與其使羌得,不若使魏得洛陽。"張濟(jì)還報。八月,拓跋珪遣太尉穆崇將六萬騎兵前往相救。 燕遼西太守李朗在郡十年,威行境內(nèi),恐燕主慕容盛開始疑他,累征不赴。以其家在龍城,未敢顯叛,背地里召魏兵,許諾以郡降魏;遣使馳到龍城,廣張寇勢。慕容盛說:"此中必有詐。" 召使者詰問,果無事實。慕容盛盡滅李朗族人,丁酉,遣輔國將軍李旱討伐他。 當(dāng)初,魏奮武將軍張袞以才謀為魏主拓跋珪所信重,委以腹心。拓跋珪問中州士人于袞,于袞推薦盧溥及崔逞,拓跋珪皆任用。 3、拓跋珪以桑椹為糧 拓跋珪圍中山,久未下,軍食乏,問計于群臣。崔逞為御史中丞,對答說:"桑椹可以佐糧。飛鸮食椹而改音,詩人所稱。"拓跋珪雖用其言,聽任民以椹當(dāng)租,然認(rèn)為崔逞行為侮慢,心里記恨他。 秦人寇襄陽,雍州刺史郗恢以書信求救于魏常山王拓跋遵說:"覽兄虎步中原。" 拓跋珪以郗恢無君臣之禮,命張袞及崔逞寫回信,必貶其主。張兗、崔逞謂皇帝為貴主,拓跋珪大怒說:"命汝貶之,而謂之'貴主',何如'賢兄'!"崔逞投降魏國,是因為天下方亂,恐我復(fù)遺種,使其妻張氏與四子留冀州,崔逞獨自與幼子崔賾到平城,所留妻子于是奔南燕。 拓跋珪并以這件事責(zé)備崔逞,賜崔逞死。盧溥受燕爵命,侵掠魏郡縣,殺魏幽州刺史封沓干。拓跋珪謂張袞所舉皆非其人,黜張袞為尚書令史。張袞乃闔門不通人事,惟手校經(jīng)籍,歲余而終。 燕主寶戰(zhàn)敗的時候,中書令、民部尚書封懿投降于魏。拓跋珪任命封懿為給事黃門侍郎、都坐大官。拓跋珪問封懿當(dāng)年燕氏的舊事,封懿應(yīng)對疏慢,亦坐廢于家。 4、慕容德定都廣固 武威王禿發(fā)烏孤醉,走馬傷脅而卒,遺令立長君。國人立其弟禿發(fā)利鹿孤,謚烏孤稱武王,廟號列祖。禿發(fā)利鹿孤大赦,徙治西平。 南燕王慕容德遣使勸說幽州刺史辟閭渾,想要讓他成為自己的部下,辟閭渾不聽從。慕容德遣北地王慕容鐘率步騎二萬攻擊他,慕容德進(jìn)據(jù)瑯邪,徐、兗之民歸附他的達(dá)十余萬。慕容德自瑯邪引兵而北,任命南海王慕容法為兗州刺史,鎮(zhèn)梁父。進(jìn)攻莒城,守將任安委城逃走。 慕容德任命潘聰為徐州刺史,鎮(zhèn)莒城。蘭汗之亂,燕吏部尚書封孚南奔辟閭渾,辟閭渾上表為勃海太守;等慕容德至,封孚出降,慕容德大喜說:"孤得青州不為喜,喜得卿!"一進(jìn)委任機(jī)密。北地王慕容鐘傳檄青州諸郡,諭以禍福,辟閭渾遷徙八千余家入守廣固,遣司馬崔誕戊薄荀固,平原太守張豁戌柳泉;翟誕、張豁承檄皆投降于慕容德。辟閭渾懼,攜妻子逃奔魏國,慕容德遣射聲校尉劉綱追擊,于莒城追上,斬殺。 辟閭渾的兒子道秀親自拜見慕容德,請與父一起死。慕容德說:"父雖不忠,而子能孝。"特赦他。辟閭渾參軍張瑛為辟閭渾作檄,辭多不遜,慕容德抓住后而責(zé)讓他。張瑛神色自若,慢慢說:"辟閭渾之有臣,猶韓信之有蒯通。蒯通遇漢祖而生,臣遭陛下而死。比之古人,竊為不幸罷了!"慕容德殺了他。遂定都廣固。 5、慕容盛搞權(quán)術(shù)治將 燕李旱行至建安,燕主慕容盛急召他,君臣莫測其故。九月,辛未,重樣遣派他。李朗聽聞其家被誅,擁二千余戶以自固;等聽聞李旱還,認(rèn)為會有內(nèi)變,不復(fù)設(shè)備,留其子李養(yǎng)守令支,自迎魏師于北平。壬子,李旱襲令支,攻克,遣廣威將軍孟廣平追及李朗,在無終追上將其斬殺。 秦主姚興以災(zāi)異屢見,降號稱王,下詔令群公、卿士、將牧、守宰各降一等;大赦,改元弘始。存問孤貧,舉拔賢俊,簡省法令,清察獄訟,守令之有政績的賞,貪殘者誅殺,遠(yuǎn)近肅然。 (慕容盛權(quán)謀治國,不如姚興) 冬,十月,甲午,燕中衛(wèi)將軍衛(wèi)雙有罪,賜死。李旱還都,聽聞衛(wèi)雙死,懼,棄軍而逃亡,至板陘,重新還歸罪。燕主慕容盛恢復(fù)其爵位,對侍中孫勍說:"李旱為將而棄軍,罪在不赦。然昔先帝蒙塵,骨肉離心,公卿失節(jié),惟李旱以宦者忠勤不懈,始終如一,故我念其功而赦免他。 辛恭靖固守百余日,魏救未至,秦兵攻拔洛陽,抓獲辛恭靖。辛恭靖看見秦王姚興,不拜,說:"我不為羌賊臣!"姚興囚他,辛恭靖逃歸。自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送人質(zhì)于秦。 魏主拓跋珪任命穆崇為豫州刺史,鎮(zhèn)野王。 6、孫恩的憑一已之力就壞了整個東晉的勢力 會稽世子司馬元顯,生性苛刻,生殺任意;發(fā)東土諸郡免奴為客的,號稱樂屬,移置京師,以充兵役,東土的人都囂然叫苦。 孫恩借民心騷動,自海島帥其黨殺上虞縣令,遂攻會稽。會稽內(nèi)史王凝之,是羲之的兒子,世奉天師道,不出兵,也不設(shè)防備,日于道室稽顙跪咒。官屬請出兵討孫恩,王凝之說:"我已請大道,借鬼兵守諸津要,各數(shù)萬,賊不足憂也。" 等孫恩漸近,才聽任出兵,孫恩已至郡下。甲寅,孫恩攻陷會稽,王凝之出走,孫恩抓住而殺之,并其諸子。王凝的妻子謝道蘊,謝弈的女兒,聽聞寇至,舉措自若,命婢肩輿,抽刀出門,手殺數(shù)人,才被執(zhí)。吳國內(nèi)史桓謙、臨海太守新秦王崇、義興太守魏隱皆棄郡逃走。 于是會稽謝鍼,吳郡陸瑰、吳興丘尫、義興許充之、臨海周胄、永嘉張永等及東陽、新安凡八郡人,一時起兵,殺長吏以響應(yīng)孫恩,旬日之中,叛軍達(dá)到數(shù)十萬。吳興太守謝邈、永嘉太守司馬逸、嘉興公顧胤、南康公謝明慧、黃門郎謝沖、張琨、中書郎孔道等皆為孫恩的黨人所殺。謝邈、謝沖,皆謝安的弟弟所生兒子。這時三吳承平日久,民不習(xí)戰(zhàn),所以郡縣兵皆望風(fēng)奔潰。 孫恩占據(jù)會稽,自稱征東將軍,逼人士為官屬,號其黨稱為"長生人",民有不與之同的,戮及嬰孩,死者什七、八。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肯吃的,輒支解了人。所過掠財物,燒邑屋,焚倉廩,刊木,堙井,相率聚于會稽;婦人有嬰兒不能逃離的,投于水中,說:"祝賀你先登仙堂,我當(dāng)尋后跟你一起。"孫恩上表會稽王司馬道子及世子司馬元顯的大罪,請誅殺他們。 自皇帝即位以來,內(nèi)外乖異,石頭以南皆為荊、江所據(jù),以西皆豫州所專,京口及江北皆劉牢之及廣陵相同雅之所制,朝廷所行,惟三吳而已。等孫恩作亂,八郡皆為孫恩所有,畿內(nèi)諸縣,盜賊處處蜂起,孫恩黨亦有潛伏在建康的人,人情危懼。常慮竊發(fā),于是內(nèi)外戒嚴(yán)。加司馬道子黃鉞,司馬元顯為領(lǐng)中軍將軍,命徐州刺史謝琰兼督吳興、義興軍事以討孫恩;劉牢之亦發(fā)兵討孫恩,拜上表則行。 7、劉裕出道 西秦以金城太守辛靜為右丞相。 十二月,甲午,燕燕郡太守高湖率戶三千降魏。高湖是高泰的兒子。 丙午,燕主慕容盛封北弟慕容淵為章武公,慕容虔為博陵公,兒子慕容定為遼西公。 丁未,燕太后段氏卒,謚稱惠德皇后。 謝琰擊斬許允之,迎魏隱還郡,進(jìn)擊丘尫,擊破,與劉牢之轉(zhuǎn)斗而前,所向則克。謝琰留屯烏程,遣司馬高素助劉牢之,進(jìn)臨浙江。詔任命劉牢之都督吳都諸軍事。 當(dāng)初,彭城人劉裕,生而母死,父翹僑居京口,家貧,將拋棄他。同郡劉懷敬之母,劉裕的叔母,生劉懷敬未期,走往救了他,斷劉懷敬乳而乳他。等他長,勇健有大志。僅識文字,以賣履為業(yè),好樗蒲,為鄉(xiāng)閭所賤。劉牢之擊孫恩,引劉裕參軍事,使將數(shù)十人覘賊。遇賊數(shù)千人,即迎擊,跟從的人皆死,劉裕墜岸下。賊臨岸想要下,劉裕奮長刀仰斫殺數(shù)人,才得登岸,仍大呼逐賊,賊皆走,劉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劉裕久不返,引兵尋他,見劉裕獨驅(qū)數(shù)千人,全都共同嘆息。因進(jìn)擊賊,大破敵軍,斬獲千余人。 當(dāng)初,孫恩聽聞八郡響應(yīng),對其屬下說:"天下無復(fù)大事,當(dāng)與諸君朝服至建康。"既而聽聞劉牢之臨江,說:"我割浙江以東,不失作句踐!"戊申,劉牢之引兵濟(jì)江,孫恩聞后,說:"孤不羞走。"遂驅(qū)男女二十余萬口東走,多棄寶物、子女于道,官軍爭相取之,孫恩由是得脫,再次逃入海島。高素破孫恩黨于山陰,斬孫恩所署吳郡太守陸瑰、吳興太守丘尫、余姚令吳興沈穆夫。 東土遭亂,企望官軍之至,既而劉牢之等人縱軍士暴掠,士民失望,郡縣城中無復(fù)人跡,月余才稍有回家的。朝廷憂孫恩再來,任命謝琰為會稽太守、都督五郡軍事,帥徐州文武戍海浦。 任命司馬元顯錄尚書事。時人認(rèn)為司馬道子為東錄,司馬元顯為西錄;西府車騎填湊,東第門可張羅了。司馬元顯無良師友,所親信者率皆佞諛之人,或以為一時英杰,或以為風(fēng)流名士。由是司馬元顯日益驕侈,諷禮官立議,以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百揆皆應(yīng)盡敬。于是公卿以下,見司馬元顯皆拜。時軍旅數(shù)起,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而司馬元顯聚斂不已,富裕超過帝室。 8、殷仲堪死得不冤 殷仲堪擔(dān)心桓玄跋扈,于是與楊佺期結(jié)婚為援。楊佺期屢次想要進(jìn)攻桓玄,殷仲堪每次抑止他?;感纸K為殷、楊所滅,于是告執(zhí)政,求廣其所統(tǒng);執(zhí)政亦欲交構(gòu),使之乖離,于是加桓玄都督荊州四郡軍事,又任命桓玄兄長桓偉代楊佺期兄長楊廣為南蠻校尉。楊佺期忿懼。楊廣打算拒桓偉,殷仲堪不聽,出楊廣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楊孜敬先為江夏相,桓玄以兵襲而劫持,任命為咨議參軍。 楊佺期勒兵建牙,聲云援洛陽,想要與殷仲堪共襲桓玄。殷仲堪雖外結(jié)楊佺期而內(nèi)疑其心,苦制止他;猶虎弗能禁,遣堂弟殷遹屯于北境,以遏制楊佺期。楊佺期既不能獨舉,又不測殷仲堪本意,于是解兵。 殷仲堪多疑少決,咨議參軍羅企生謂其弟羅遵生說:"殷侯仁而無斷,必及于難。我蒙知遇,義不可去,必將死了。" 這一年,荊州大水,平地三丈,殷仲堪竭倉廩以賑饑民?;感胍似涮摱懛ニ?,于是發(fā)兵西上,亦聲言救洛陽,與殷仲堪書信說:"楊佺期受國恩而棄山陵,宜共立他的罪。如今當(dāng)入沔討除楊佺期,已頓兵江口。若見與無貳,可收楊廣殺了;如其不爾,便當(dāng)帥兵入江。"這時巴陵有積谷,桓玄先遣兵襲取這批糧。梁州刺史郭銓當(dāng)之官,路經(jīng)夏口,桓玄詐稱朝廷遣郭銓為己前鋒,乃授以江夏之眾,使督軍諸軍并進(jìn),密報兄長桓偉令為內(nèi)應(yīng)。桓偉遑遽不知所為,自赍疏示殷仲堪。殷仲堪執(zhí)桓偉為人質(zhì),令與桓玄書信,辭甚苦至?;感f:"殷仲堪為人無決,常懷成敗之計,為兒子作慮,我兄必?zé)o憂。” 殷仲堪遣殷遹率水軍七千至西江口,桓玄使郭銓、苻宏攻擊他,殷遹等敗走。桓玄頓巴陵,食其谷;殷仲堪遣楊廣及弟弟兒子殷道護(hù)等拒之,皆為桓玄所敗。江陵震駭。城中乏食,以胡麻廩軍士?;感藙僦亮憧?,距離江陵二十里,殷仲堪急召楊佺期以自救。楊佺期說:"江陵無食,何以待敵!可來見就,共守襄陽。" 殷仲堪志在全軍保境,不想要棄州逆走,于是紿信說:"比來收集,已有儲。"楊佺期信了他,帥步騎八千,精甲耀日,至江陵,殷仲堪唯以飯餉其軍。楊佺期大怒說:"如今茲敗矣!"不見殷仲堪,與其兄楊廣共擊桓玄?;感菲滗J,退軍馬頭。明日,楊佺期引兵急擊郭銓,幾乎抓獲他。直到桓玄兵至,楊佺期大敗,單騎奔襄陽。殷仲堪出奔酂城?;感矊④婑T該追楊佺期及楊廣,皆抓獲而殺之,傳首建康。楊佺期弟弟楊思平、從弟楊尚保、楊孜敬逃入蠻中。殷仲堪聽聞楊佺期死,將數(shù)百人將奔長安,至冠軍城,被追獲,還至柞溪,逼令自殺,并殺殷道護(hù)。殷仲堪奉天師道,禱請鬼神,不吝財賄,而嗇于周急。好為小惠以悅?cè)?,病者自為診脈分藥,用計倚伏煩密,而短于鑒略,故至于敗。 殷仲堪逃走的時候,文武無相送的,惟羅企生跟從他。路經(jīng)家門,弟弟羅遵生說:"作如此分離,何可不一執(zhí)手!"羅企生旋馬授手,羅遵生有力,借機(jī)牽他下馬,說;"家有老母,去將何之?" 羅企生揮淚說:"今日之事,我必死之,你等奉養(yǎng),不失子道。一門之中,有忠與孝,亦復(fù)何恨!"羅遵生抱之愈急,殷仲堪于路上等待他,見羅企生無脫理,策馬而去。等桓玄至,荊州人士無不去拜見桓玄的,唯獨羅企生不往,而營理殷仲堪家事。 有人說:"這樣干,禍必至矣!" 羅企生說:"殷侯遇我以國土,為弟所制,不得隨之共殄丑逆,復(fù)何面目就桓求生!"七日玄聽聞,大怒,然待羅企生素厚,先遣人對他說:"若謝我,當(dāng)釋汝。" 羅企生說:"我為殷荊州吏,荊州敗,不能救,尚何謝為!"桓玄于是收捕他,再次遣人問羅企生想要說什么。羅企生說;"文帝殺嵇康,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yǎng)老母!";桓玄于是殺羅企生而赦其弟。 9、呂光家內(nèi)亂 涼王呂光疾病加重,立太子呂紹為天王,自號太上皇帝,任命太原公呂纂為太尉,常山公呂弘為司徒,對呂紹說;"如今國家多難,三鄰伺隙,我沒之后,使呂纂統(tǒng)六軍,呂弘管朝政,你恭己無為,委重二兄,庶幾可濟(jì)。若內(nèi)相猜忌,則蕭墻之變,旦夕至了。" 又謂呂纂、呂弘說:"永業(yè)才非撥亂,直以立嫡有常,猥居元首。如今外有強(qiáng)寇,人心未寧,你兄弟緝睦,則祚流萬世;若內(nèi)自相圖,則禍不旋踵矣。" 呂纂、呂弘哭泣說:"不敢。"又抓呂纂手戒他說:"你性粗暴,深為我憂。善輔永業(yè),勿聽讒言!"這日,呂光卒。 呂紹秘不發(fā)喪,呂纂排閣入器,盡哀而出。呂紹懼,以王位讓給他,說:"兄功高年長,宜承大統(tǒng)。" 呂纂說:"陛下國之冢嫡,臣敢奸之?"呂紹固讓,呂纂不許。驃騎將軍呂超謂呂紹說:"呂纂為將積年,威震內(nèi)外,臨喪不安,步高視遠(yuǎn),必有異志,宜早除之。" 呂紹說:"先帝言猶在耳,奈何棄之!我以弱年負(fù)荷大任,方賴二兄以寧家國,縱其圖我,我視死如歸,終不忍有些意也。卿勿復(fù)言!"呂纂見呂紹于湛露堂;呂超執(zhí)刀侍側(cè),目呂纂請收捕,呂紹弗許,呂超是呂光弟弟呂寶的兒子。 呂弘密遣尚書姜紀(jì)謂呂纂說:"主上暗弱,未堪多難。兄威恩素著,宜為社稷計,不可徇小節(jié)。"呂纂于是夜率壯士數(shù)百逾北城,攻廣夏門,呂弘率東苑之眾斧洪范門。左衛(wèi)將軍齊從看守融明觀,逆問他們說:"誰也?" 眾人說:"太原公。" 齊從說:"國有大故,主上新立,太原公行不由道,夜入禁城,將為亂邪?""并抽劍直前斫呂纂,中額,呂纂左右抓了他。呂纂說:"義士也,勿殺!";呂紹遣虎賁中郎將呂開率禁兵拒戰(zhàn)于端門,呂超率卒二千赴難;眾素憚呂纂,皆不戰(zhàn)而潰。呂纂入自青角門,升謙光殿。呂紹登紫閣自殺。呂超奔廣武。 呂纂憚呂弘兵強(qiáng),以位讓呂弘。呂弘說:"呂弘因為是呂紹弟弟,而承大統(tǒng),眾心不順,是以違先帝遺命而廢之,慚負(fù)黃泉!如今復(fù)逾兄而立,豈呂弘之本志嗎!" 呂纂于是使呂弘出告大眾說:"先帝臨終,受詔如此。" 群臣皆說:"茍社稷有主,誰敢違者!"呂纂于是即天王位。大赦,改元咸寧,謚呂光稱懿武皇帝,廟號太祖;謚呂紹稱隱王。任命呂弘為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大司馬、車騎大將軍、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改封番禾郡公。 呂纂對齊從說:"卿前斫我,是為什么!" 齊從哭泣說:“隱王,先帝所立;陛下雖應(yīng)天順人,而微心未達(dá),唯恐陛下不死,還有什么可說的?” 呂纂賞其忠,善遇之。 呂纂叔父征東將軍呂方鎮(zhèn)廣武,呂纂遣使對呂方說:"呂超實是忠臣,義勇可嘉,但不識國家大體,權(quán)變之宜。正賴其用,以濟(jì)世難,可以此意曉諭他。"呂超上疏陳謝,呂纂恢復(fù)其爵位。 這一個,燕主慕容盛任命河間公慕容熙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尚書左仆射,領(lǐng)中領(lǐng)軍。 劉衛(wèi)辰兒子劉文陳降魏;魏主拓跋珪妻以宗女,拜上將軍,賜姓宿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