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確實有規(guī)定:子女的第一監(jiān)護人是父母,若父母沒有監(jiān)護能力,那就會按照下列有監(jiān)護能力的人,按順序來進行擔任:首先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次是兄或者姐,最后是其他愿意監(jiān)護的個人或者組織。而廣為流傳的說法則是:老一輩幫年輕父母帶孩子,不是本分不是義務,更多的是情分。誠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能給予孩子最好的就是陪伴。而0-3歲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全身心的陪伴。如果在準備要孩子或者生孩子之前,與老人溝通好,老人也明確表示過不幫忙帶孩子,其實倒也能讓子女們細致的考慮,更好地做準備。而恰恰有一些老人特別積極地催促子女生孩子,一胎甚至二胎,催的時候大包大攬:“放心,孩子生下來呢不用你操心,不耽誤你上班,一切有我們呢?!?/strong>而生下來之后,基本指望不上老人帶娃,哪怕是換把手都不現(xiàn)實。攀比心理老人只是單純地認為:自己已經到了這個年齡,應該有個第三代。畢竟同齡的老人都做了爺爺奶奶,自己身邊連孫子或者孫女都沒有。楊女士與她丈夫戀愛七年,結婚三年才生了孩子,生孩子的時候也屬于接近高齡產婦的大軍之中了,其實不是她自己著急,反而是老人一直催著要他們生。在上班或外出的時候,只要手機消息提醒響起,幾乎全部是老人催生的點點滴滴,還有滿滿的承諾,比如:“不要緊,趁著我還能動,你們只管生孩子,我還給你們帶,你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然而,生完孩子后,就不是那個狀態(tài)了。月子沒坐完,因為工作的地點和家里不是一個城市,老公護理假結束后,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婆婆這個時候,卻明確對兒媳婦表示,月子過后,孩子主要還是要依靠你自己帶,畢竟自己年齡大了,精力不濟。生孩子前后婆婆的態(tài)度的變化,打得楊女士手足無措,目瞪口呆。而真正的原因,也不過是因為公公去世多年,有人要給婆婆介紹個老伴。其實并非是老人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一開始老人就明確表示將來不能幫忙帶孩子,也許對于未來的考慮和安排,楊女士就會做得更為妥帖一些,最起碼不會突然來個措手不及。出力不討好邢女士為了給兒子帶孩子10年沒有上班,卻換來的是媳婦挑剔,兒子偶爾不理解,還有家長里短的瑣碎,還是那句話,老人幫你是情分不是本分,老人一心為子女的時候,何苦讓老人傷心呢。在邢女士看來,孫子/孫女是自己的,叫的是自己奶奶,幫助的不是別人,終究是自己的兒女。還有一些老人不帶孩子是因為育兒觀不同,導致婆媳矛盾升級。我們小時候的放養(yǎng)政策,顯然不適合現(xiàn)在年輕人帶娃的理念和習慣,而很多老人帶孩子恰恰就停留在過去那個傳統(tǒng)的方式里,或者好一點的只是略略改變。這一點對于新一代的八零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來說,顯然是沒有辦法接受的,而老人也會因為這個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理解,所以反而引發(fā)了很多的問題,老人也不開心,也就拒絕幫助帶孩子。當成了一種任務在履行有些老人認為:養(yǎng)兒養(yǎng)女半輩子,兒女成人成家立業(yè),總歸要個一家圓滿,三世同堂。這在無形之中就會變成一種壓力和執(zhí)念,為了盡快實現(xiàn)這一愿望,他們會竭盡所能催促子女生孩子。作為老人,即使您期望子孫滿堂的心很迫切,也總要遵從心態(tài)平和,不可以盲從,更不能承諾過后一場空,生孩子前后態(tài)度冰火兩重天。其實對于生孩子這一塊,無論是作為年輕的子女也好,還是作為老人也好,我們都要保持一個理智清醒的狀態(tài)。生養(yǎng)孩子的確是年輕人自己的責任,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節(jié)奏加快的時代,年輕的一代要想工作上順利,孩子也要放心,很大程度上還是需要老人的幫助的。但是年輕人也不能因為在老人說不幫助你帶孩子的時候,就拒絕生孩子,誰也不能剝奪一個女人做媽媽的權利和幸福,也不可以去享受只生不養(yǎng)的瀟灑與幸福。最好的狀態(tài)是,孩子好好成長,年輕人好好上班,帶孩子的過程中,老人能搭把手。當然,作為孩子的父母,上班之余,下班之后,假期在家,請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更要關心老人身體與心情,及時和老人溝通,理解老人的辛苦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