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證步驟中醫(yī)辨證,可以分七歩走:臟腑定位、臟腑定性、性位合辨、必先五勝、各司其屬、治病求本、發(fā)于機先。 臟腑定位,我們可以用五臟辨證;臟腑定性,我們可以用八綱辨證。 在辨證定性的基礎(chǔ)上,我們又可以通過必先五勝、各司其屬、治病求本、發(fā)于機先四歩,選擇合適的食物和藥物配伍。 臟腑定位、臟腑定性、性位合辨、必先五勝、各司其屬、治病求本、發(fā)于機先,有其嚴格的操作要求,我們現(xiàn)在開始逐步介紹。全部辨證程序是一部書,因為一篇博客不可能太長,所以只能是一步的一個局部。要想了解全面情況,請看《藥食同源目錄》 第六步 治病求本 (一)肝膽病 1.肝膽本經(jīng)病 分別選用前述肝(膽)病治法,例如肝熱用清肝法,肝旺用平肝法等。 2.繼發(fā)在其它器官上 (1)脾病及肝 重點在治脾,例如:脾胃虛寒吐瀉,繼發(fā)痙攣拘急,用溫脾法,吐瀉止則痙攣拘急自然緩解。 (2)腎病及肝 重點在治腎,例如:腎陰不足而致眩暈,失眠,用滋腎法,腎陰復(fù)則眩暈、失眠自然痊愈。 (3)心病及肝 重點在治心,例如:由高熱而致抽搐,用清心法,心熱清抽搐自然緩解。 (4)肺病及肝 重點在治肺,例如:由肺熱咳嗽而致不寐。用清肺法,肺熱清而睡眠自安。 (二)脾(胃)病 1.脾(胃)本經(jīng)病 分別選用前述脾(胃)病治療方法,例如:脾虛用健脾法,胃寒用溫胃法……等等。 2.繼發(fā)在其它器官上 (1)肝病及脾 重點在治肝,例如:肝旺乘脾而致腹脹,胃痛,用舒肝法,肝氣得舒,胃脘脹痛自然緩解。 (2)腎病及脾 重點在治腎,例如:腎寒水腫或癃閉而致嘔吐惡心,用溫腎利水或降火通淋法,小便利則嘔惡自消。 (3)心病及脾 重點治心,例如:心虛心跳繼發(fā)嘔惡,用補心法,心慌、心悸止則嘔惡自亦好轉(zhuǎn)。 (4)肺病及脾 重點在治肺,例如肺熱劇烈咳嗽而繼發(fā)嘔吐惡心,用清肺法,咳嗽止則嘔惡亦自然消失。 (三)腎(膀胱)病 1.腎(膀胱)本經(jīng)病 分別選用前述腎(膀胱)病治療方法,例如:房勞傷腎、陽萎、遺精,用溫腎壯陽法,或溫腎固精法,腎水不足,相火妄動而致遺精、早泄、用滋腎、降火法……等等。 2.繼發(fā)在其它器官上 (1)肝病及腎 重點在治肝,例如由于肝風(fēng)內(nèi)動,驚病抽搐而致小便失禁,用平肝熄風(fēng)法,驚癇抽搐止,則小便失禁自然恢復(fù)正常。 (2)脾病及腎 重點在治脾,例如:由于脾虛而致小便不利,浮腫大腹,用溫脾法,健脾法,脾氣復(fù)則自然尿利腫消。 (3)心病及腎 重點在治心,例如:由于心氣不足心悸氣短而繼發(fā)之浮腫尿少,用溫心、補心法,心氣復(fù)則小便自利。 (4)肺病及腎 重點治肺,例如由于咳嗽而引起小便不利,咳嗽止則小便自然正常。 (四)心(小腸)病 1.心(小腸)本經(jīng)病 分別選用上述心(小腸)病治療方法,例如心熱神昏譫語,用清心開竅法,心虛心悸怔仲用補心鎮(zhèn)心法……等等。 2.繼發(fā)在其它器官上 (1)肝病及心 重點在治肝,例如由于肝旺而致失眠,繼發(fā)心跳氣短,首在乎肝,養(yǎng)肝,肝氣平則睡眠好,則心跳氣短可自止。 (2)脾病及心 重點在治脾,例如:由于脾虛納少而致之少血出血心悸氣短等血虛癥征,首先補脾,健脾,脾氣復(fù),納食增、運化調(diào),則自然達到補血目的,心悸短氣等癥征自然改善。 (3)腎病及心 重點在治腎,例如:由于腎寒小便不利而致水氣凌心以致心跳氣短,首在溫腎利水,小便利則心跳氣短自然消失。 (4)肺病及心 重點在治肺,例如由于長期咳嗽而致心慌心跳,咳血,咯血,則首在治肺,肺病已則心病自然亦相應(yīng)緩解。 (五)肺(大腸)病 1.肺(大腸)本經(jīng)病 重點治本經(jīng),分別選用上述肺(大腸)病治療方法治療,例如:肺熱喘咳用清肺法,肺寒喘咳用溫肺法,痰涎涌甚用祛痰法……等等。 2.繼發(fā)在其它器官上 (1)肝病及肺 重點治肝,例如;由于肝風(fēng)驚癇抽搐而引起之痰涎涌甚,首先平肝熄風(fēng),肝平風(fēng)熄,抽搐停止,則痰涎涌甚現(xiàn)象啟然,消失。 (2)脾病及肺 重點在治脾,例如:脾虛運化不行水濕停聚而致痰飲咳喘,首在溫脾、補脾,脾氣復(fù),運化行則痰喘自然緩解。 (3)腎病及肺 重點治腎,例如:由于腎氣不足,水留膀胱,小便不利水邪犯肺而致咳喘,首先溫腎利水,小便利則喘咳自止。 (4)心病及肺 重點在治心,例如由于心氣不足而致之咳逆倚息不得臥,首在補心,心氣復(fù)則咳喘自然消失。 以上所述,即治病求本,亦即重點治原發(fā)病,但治病求本不等于完全不治標,實際上要常常本標兼治,例如:肝病及脾,臨床治療上是舒肝助脾和舒肝和胃同用,但重點在舒肝,例如:逍遙散或四逆散的應(yīng)用,脾病及肝,臨床上常常是助脾補肝或和胃舒肝同用,但重點在助脾,例如香砂六君子湯或歸芍六君子湯的應(yīng)用均其例證。余此類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