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最大的迷茫往往在進退之間,取舍之時。 作家張小嫻說:
人生,從來都是一個走向成熟的過程。 在這成長的路上,若不懂取舍,不明選擇,那人生便會走向歧路,歷經(jīng)曲折。 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糾結(jié)了一輩子,到最后才明白。 人這一生,最不應(yīng)該賭天意,猜人心,虧自己。 《三體》中曾有一個農(nóng)場主假說。 農(nóng)場里有一群火雞,農(nóng)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喂食。 火雞中的一名科學(xué)家,研究了一年,發(fā)現(xiàn)了這個偉大定律: “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 然而,當(dāng)有一天,它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后,卻遲遲沒有見到食物降臨。 因為這一天是感恩節(jié),它們生命的終點。 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可卻像極了生活中的人和事。 人生在世,世事無常,我們從不知道,下一秒將會發(fā)生什么。 人們試圖“揣測天意”,搏出一世富貴,可往往猶如盲人摸象,不得全局。 而在心理學(xué)上,有一種“錨定效應(yīng)”,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事做出判斷時,很容易受第一印象的支配。 人們揣度天意,就會不自覺將勝負理由歸于“天意”,成則覺得“天命所歸”,敗則感嘆“時不我待”。 可事實上,一個人成功與否,天意和個人努力同樣重要。 就像曾國藩所說:
若一味去賭“天意”,而放棄了努力和拼搏的機會,那人生將會變得非常危險、可怕。 人這一生的幸福與美滿,終是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勞得來。 腳踏實地的平靜與淡然,遠比偶然和機遇得來的成果,更讓人安穩(wěn)踏實。 不賭天意,不問因果,這是一個人最好的遠見; 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才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專注于自己的內(nèi)心,完善自我,人生才會越來越精彩。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
有一個回答這么說:
人與人相處,都愿意把自己的一顆心交給對方,可猜忌多了,信任少了,防備多了,心也就傷了。 曾經(jīng)看過這么一個故事。 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頭,小女孩有許多的糖果。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頭與小女孩的糖果做個交換,小女孩喜歡那些石頭,也就同意了。 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好看的石頭留了下來,把剩下的給了小女孩。 而小女孩則把她所有的糖果,都給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抱著這些石頭,睡得很香。 可小男孩卻徹夜難眠,他始終在想,小女孩是否也和自己一樣,把最甜的糖果藏了起來。 什么樣的人,就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揣測別人,無緣無故的猜忌,終會失了平和,丟了幸福。 猜人心,最終會傷了己心;看深淵,最后也會變成深淵。 東野圭吾曾在《白夜行》中寫道:
太陽會刺傷雙眼,而人心會灼傷人心。 有些人有些事,本就平常普通,可因為猜忌,懷疑,卻讓結(jié)局變得痛苦殘忍。 猜忌與試探,是最愚蠢的做法,也是許多感情最終破裂的誘因。 只有經(jīng)歷過世事無常,才明白他人的真心;只有品嘗過酸甜苦辣,才知道感情的真諦。 人與人交往,靠的是誠,不是算;心與心相連,依的是真,不是猜。 與其費盡心思去猜測別人,不如相信對方,也相信自己。 看清一個人,自己知道便好;看透一件事,心里明白便是。 人生這一場,每一天都會不同,莫爭感情長短,不猜人心深淺,這才是一個人最聰明的做法。 心理學(xué)家哈麗雅特·布萊克曾在《取悅癥: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中講到,取悅者有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必須把別人擺在第一位。 他們費盡心思取悅別人,為的只是讓他人更容易接納自己。 就像《人間失格》中的葉藏,一輩子取悅著別人,委屈著自己。 他討好家人,同學(xué),朋友,希望他們喜歡自己,哪怕是一些違心的事,他也不懂拒絕,選擇委曲求全。 漸漸地,他討好了所有人,卻獨獨虧欠了自己,最后,覺得人間不值得,匆匆結(jié)束了自己的人生。 太多人在顧及別人的感受,忘記了照顧自己。 一路走來,為旁人付出太多,卻為自己做得卻很少。 一直忍耐,一直付出,別人覺得理所當(dāng)然,不再感恩,不再在乎,而自己留下的永遠是傷心與難過。 畢淑敏說:
人這一輩子,最應(yīng)該討好的便是自己。 討好自己,并不是讓我們自私,不想別人,只想著自己,而是讓我們學(xué)著愛自己,坦然接受,不再糾結(jié)。 惹你生氣的人,可以不理;讓你為難的事,可以不做;使你厭煩的環(huán)境,可以抽身。 人生豈能如意,只求無愧于心。 不虧欠自己,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成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富貴榮華,皆過眼云煙。 《菜根譚》說:
有些事,看破莫說破; 有些人,看穿莫揭穿; 有些緣,隨意莫執(zhí)意。 對天意,多一分放下;對感情,多一次看開;對自己,多一點心疼。 生命短暫,不猜天意,不探人心,不委屈自己,不將就生活,這才是最好的人生。 -End-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泉道·琳小柒。文章來源:泉道(ID: QD100900),不同的格局,有趣的故事,千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