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 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論語》第十七篇第四章: 【原文】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p> 【譯文】 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br> 【悟讀】 道不達人,子臣弟友; 學惟遜志,禮樂詩書。 語自蘇州拙政園的玉蘭堂,文徵明題,即是他自己人生經驗的感悟,也是對后 人之勸誡。 上聯“道不達人”化自《中庸》的“道不遠人”。這個道即中庸之道,是儒家認為的最高級的法則,包括辦事情、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等。子臣弟友泛指所有人的社會角色;“學惟遜志”取自《尚書》的“惟學遜志”,“遜志”意為虛心謙讓?!岸Y樂詩書”指人所須學習之科目。這里的“禮樂”指人生存所需要學習的東西,“詩書”指《詩經》、《尚書》,泛指五經四書。 禮樂,形式內容包括禮儀、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儒家文化,極其重視禮樂。禮指各種禮節(jié)規(guī)范,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之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同步?!岸Y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輝煌,至今依然起著提升人類道德,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割雞焉用牛刀,即殺雞不用宰牛的刀,此處夫子說的是玩笑話??装矅⒄f,“言治小何須用大道”,治小是指治理一個小小的武城邑,何須要用大道?因為這個“弦歌之聲”,唱的都是大道,《詩經》中的大道,可治國平天下。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當時治理武城,用的是大道來治理,教民以禮樂,使社會和諧太平,以禮治身,以樂調心。夫子此言,其實是高度贊嘆自己的弟子子游。 弦歌之聲,指的是正音雅音。多一份正雅,少一分庸俗,是夫子之理想,也是社會之追求。 雨讀詩書禮易樂春秋, 晴種梅蘭竹菊松翠柏。 真善美,自古以來就是國人的孜孜追求。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