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活潑可愛的幼兒園小朋友,再到調皮搗蛋的小學生。 雖然孩子在不斷長大,但在父母的心中:孩子還是那個愿意乖乖跟自己分享事情的小孩。 青春期到來,孩子變得叛逆、不聽話,一到家就關上房門,不愿再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想法和生活.... 為何青春期的孩子不愿與父母溝通呢?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身心發(fā)展迅速卻不平衡的階段,內心充滿各種矛盾與沖突。 生理上的快速成熟讓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得到像父母一般的社會地位、信任和尊重,但心理發(fā)展相對緩慢,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和社會經驗尚未成熟。 若父母們沒有及時調整與孩子的溝通、互動方式,便容易出現(xiàn)親子溝通不暢的狀況。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再跟父母袒露心聲? 當孩子抱怨讀書很辛苦、作業(yè)太難時,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重視學業(yè),怠慢學習影響升學,聽到孩子抱怨就著急,想立馬扭轉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進行說教、規(guī)勸。 “還不是因為你沒有認真聽課 ” “讀書哪里有我們工作辛苦 ” “啥都不用你操心,凈讀書就好了,有什么辛苦的!” ..... 這些話,不僅沒起到積極作用,反倒讓孩子感覺父母不理解自己。 內心真實的感覺被否定是一件很難受、很委屈的事情,當孩子多次不被理解,慢慢地便不愿再把真實想法展現(xiàn)在父母面前,父母也錯失了許多與孩子深入交流的機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謙遜、低調,不少家長也深受影響。 當看到孩子學習進步、習得新技能等突出表現(xiàn)時,雖然內心高興,但擔心孩子驕傲自滿,就會說一些挫敗孩子的話,讓孩子“保持謙虛,不要驕傲”。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畢竟高興的事情跟父母說了,都會被“潑冷水”,不高興的事情跟父母說了,不是自找難受嗎? 社會競爭、生存的壓力讓父母們深感學歷的重要,難免有意無意中向孩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但過分關注,結果可能會事與愿違。 若父母對孩子未來過分焦慮,對學業(yè)看得過重,每次談話、聊天都是圍繞學習,很容易忽視孩子的其他需要。 這樣不僅阻礙了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并不關心真實的自己。長期下來,孩子便不再愿意敞開心扉。 如何讓孩子重新愿意與父母交流? 若想一個人訴說心事,先要做一個及格的傾聽者。 在孩子抱怨時,先不急著下定義,也不急于判斷對錯。不妨先多傾聽,先了解情況,明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想法,若父母能夠耐心聽聽孩子傾訴,既給了自己機會去看看孩子內心的想法,也讓孩子有個空間去展現(xiàn)自己內在的想法。 當滿足了孩子被傾聽、被尊重、理解的需要,今后孩子再有煩惱,也更愿意向父母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