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幫幫忙是我最近突然萌生出來的一個公號答復欄目,主要是針對家長對大J的提問,大J在微博懇請大家踴躍建議,而我,在空閑的時候,忙得過來的時候,會有選擇性答復大J貼于微博的問題,主要是覺得人家有求,我能答復,而且恰好有空,那就順個便吧。將這樣的答復,整理出來,貼于“茉域茗香”公號,是為了方便大家,避免同類問題,繼續(xù)提問,亦或說找我做個案,花錢耗時。但要清醒的是,我的答復,不論精彩還是平常,那都不過是我的個人之見,所以,僅供參考,落實到實踐,還是需要父母自己作出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 媽媽的提問: 抵觸幼兒園,不妨“順水推舟”,問孩子,我們能不能請假一段時間,然后在家待著。休息后再送孩子去幼兒園。如果幼兒園情況能了解到,那就弄清楚,而這不能單憑老師的解釋。實在不行,孩子還不愿去幼兒園,那可以更換幼兒園。 三歲孩子不愿去托班,可在這之前,孩子可有其他異常表現(xiàn),如果沒有,那這問題就極有可能會是出在托兒班,所以,我的建議是,向老師咨詢孩子在托兒班的相關(guān)發(fā)生之余,也有花點腦子去從側(cè)面打聽孩子所在托班的老師表現(xiàn),這么做是為了盡可能地搜集客觀信息,將孩子在托班的情況,給真實還原。不論孩子在托班,還是在別的學校,我們要去聽老師的解釋,但不能對老師的解釋,有著半分白的相信,因為,老師會有自己的立場考慮。 但在咨詢老師的時候,父母的態(tài)度要盡可能地思量老師,而非責難老師。比方說吧,我們可以這樣與老師交流說,“親愛的XX老師,很對不起,孩子在你班上,真的是太為難你的,你們做這工作,也是相當?shù)牟蝗菀?。時不時孩子給你們鬧點事兒,這可不,最近,我家孩子在鬧別扭,不愿上學呢”。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耐下心來,好好地聽一聽孩子的解釋,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話語,來去描述托兒班的一些發(fā)生,對孩子影響較大的事兒,孩子一般都是記憶深刻。這么做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表達的機會,也是讓孩子有表達自己的自由,老師的解釋,會有老師自身的烙印,但孩子是關(guān)鍵的事件主角,孩子自己的看法,與感受,是相當重要的事實還原憑據(jù)。 這具體的,就舉例來說吧。我家孩子曾與別的孩子在游樂場對峙,互不退讓,一副要推人下游樂場的僵持地步。在那個時候,哪怕孩子不樂意,我也火速將孩子給抱下游樂場,避免自家孩子被別的大孩子給推下游樂場,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傷害?;亓思抑螅⒆拥男那楹眯┝?,我就關(guān)心地問孩子說,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兒、是不是哥哥要推你下游樂場,還是發(fā)生其他別的什么事兒,或者說,你在擋道,不讓哥哥過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我就是說這一連串話語的時候,都是有意識地放慢語速,蹲下身子,看著孩子的眼睛,讓他聽懂了一句話,我再問第二句話,不是像開炮那般地,一口氣就將所有的話語,都給表達完畢。這是因為,三歲左右的孩子,能夠聽懂一些話語,但大腦還沒有辦法去處理,詞匯很多、理解難度也要大很多的句子。在這時候,身為母親的我,將話語的表達,給拆分出來,是為了降低孩子對話語的理解難度,避免陷入過度思考的思維混亂當中去。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是從同學、媽媽們等群體中去了解到自家孩子所在班級的老師情況,最近托班發(fā)生的一些事兒。在這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就是知道了自家孩子在托班里頭發(fā)生了一些不如意不痛快的事兒,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托班的孩子、老師有過多的指責,憤怒與不平,更是不應(yīng)該的。相反,我們應(yīng)該是有顆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每一個人都是陰陽對立,好孬夾雜;每一件事的發(fā)生,對于事件當事人而言,都是利弊兼具,只不過說,在平日里頭,哪怕孩子在托班的一些不愉快,那也是可以將其轉(zhuǎn)化成為父母心靈的蜜甜,對于父母而言,對于自家孩子的最好滋潤,我覺得,這應(yīng)該是父母自己能夠從最黑暗、最糟糕的事件發(fā)生中,看到曙光與亮點,而后,引導自家孩子闊達地看待發(fā)生。 但這不是說,老師采用各種方法嚇唬自家孩子,懲罰折騰孩子,以至于孩子都心生恐懼的了,我們還要想盡辦法地哄著自家孩子,繼續(xù)回托班去待著。孩子入園學習是重要的,但較之于學習,有的時候,孩子身心的呵護,倒顯得更為關(guān)鍵。所以,得知自家孩子在托班遇見的事兒,是真的會影響孩子往后繼續(xù)待那學習生活,那父母就要果斷地幫助自家孩子物色別的其他托所,有的時候,家的附近沒有更好的托所,那讓自家孩子休假在家待上一段時間,讓他緩了過來,心甘情愿地想起了托所,自己提出想要去上學的了,父母再為孩子選擇新的托所,亦或說回到原來的那個托所。 針對這一情況,我舉個簡單例子來說吧。小學四年級的我,轉(zhuǎn)學去了別的學校,那的學校老師都是講普通話,我是鄉(xiāng)下的姑娘,瘦而黑,還很嬌小,不會說普通話,剛?cè)]多久的時候,班上有同學就欺負我,在我后背猛地用拳打我,然后,我哭著離開學校,一邊跑,一邊說,明天我不來的了,這的人欺負我。第二天,老師來了我家,我家人才知道,我在學校被打了,家人什么都沒有說,既沒有責備老師看管不力,也沒有罵那個同學,他們只是關(guān)心地詢問我,傷得怎樣,疼不疼,傷在哪里,然后給我從田野找來植物,幫我敷貼后背。老爸與奶奶他們就與老師提到說,孩子之間有摩擦,很正常,這點事,還得忙碌的老師你親自來一趟。 過了兩天,我又回去上學的了,家人既沒有催我,也沒有勸我什么,我就主動去學校的了。后來,我發(fā)奮努力,很快就學會了普通話,并在后來的數(shù)年時間里頭,我都將那打我的男生,給比了下去,將他給甩在了后邊,年年全年級數(shù)一數(shù)二的學生,是我,而不是他。這般的成績,維持到初中,及至最后,我拿到了免中考的資格,而他卻只能留在學校,與大家一起備戰(zhàn)中考。現(xiàn)在想起童年這事,我覺得,當時,我父母的處事方式,對當時的我,無疑是起到了很大的撫慰作用,不負面評論事件中的任何一方,反而是遇事處事,若是很不幸地水逢大山,那我們就挖山鑿道。 倘若孩子在托兒所并沒有發(fā)生什么太多不如意的事兒,那父母不妨給自家孩子來個“順水推舟”。問自家孩子,既然不愿上學,那我們能不能請假一段時間,然后在家待著。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不必過度關(guān)愛自家孩子,也不需要有其他特別的舉動,像平日那樣,順其自然就好的了。讓孩子在家休假,是讓孩子的幼小心靈,能夠有個時間的緩沖,孩子的一些事兒,時間是能夠療愈好的。倘若自家孩子不愿與家人過多交流孩子在托所的發(fā)生,那我們就沒有必要給予孩子太多的提問。孩子雖說年幼,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秘密空間,我們要讓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后,孩子還是很抗拒,不愿上學,那可以與孩子商量,問孩子愿不愿意更換幼兒園。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有不愉快之后,出現(xiàn)強烈的抵觸情緒,這時間的緩沖,可能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所以,父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避免讓孩子在家待著十天半月,就讓孩子去上學的了。上學的主體是孩子,我們要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對幼兒園有了強烈的抵觸情緒之后,身為父母,我們最好就是等到孩子在家待夠了,主動提出要去上學的了,父母才與孩子商量,我們是回到原來的托兒所,還是去考察別的托兒所。 涉及孩子的交友,我的建議是可以不插手孩子的事,但可以與孩子探討出拳與回應(yīng)的話題。即,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喜歡權(quán)利,想喜歡哪個人,就喜歡哪個人,但我們沒法確保對方會是怎樣回應(yīng)我們。回應(yīng)的方式,千差萬別,有的時候,沉默不理,亦或不與自己說話交流,那也是一種回應(yīng),我們不能指望他人對我們自己的回應(yīng),一定是看得見、聽得見的那種。這通俗來說即是,我們怎樣喜歡他人,這是我們的自由,但別人怎么回應(yīng)我們,怎么對我們,這是他人的自由。較之于渴求他人怎么回應(yīng)我們的喜歡,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做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堅持自己的自由。 人,不論成年人,還是小孩,都會有著各自的對眼人,會喜歡怎樣的人兒,想與怎樣的人交朋友,說話兒,乃至于一起玩兒。這是在人際交往中,相當自然的心理現(xiàn)象。孩子雖小,可在托兒所,就有自己喜歡的人,這是很好的事兒。盡管,孩子所喜歡的伙伴,也許并不多,而且并不積極回應(yīng)自己,更沒有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回應(yīng)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人除了渴求伙伴,還會渴求對方怎樣回應(yīng)回應(yīng),并想著對方能夠像我們對待人家那樣地對待我們。這就好比是說,當我給了鮮花出去之后,也想著對方能夠回我們以鮮花,沒有鮮花,那最起碼地,也要有微笑??蓪嶋H上,這是不那么現(xiàn)實的事兒。當然,有的時候,我們還真的能夠遇見,給出鮮花,收到鮮花的時候。 可,孩子年幼,他不曾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竟然還存在這么有思辨性的時候。就是成年的我們,都不大懂得,原來,有的時候,在我們對他人給出微笑之后,他人可能會是冷眼相待,亦或說沉默不應(yīng)。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要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平日里頭,在孩子能夠與我們有所交流的時候,在提到交友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引進“出拳”與“回應(yīng)”的話題交流。 因為孩子年幼,直接表達以上那些觀點,他們可能沒法理解,無從消化。那我們可以是將這樣極具思辨性的話題,給具體化、形象化,并盡可能地將其轉(zhuǎn)化成游戲,必要時候,我們還可以借助積木等兒童玩具,當然,我們還可以從植物下手。不管怎么做,重要的是要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下手,進而引進“出拳”與“回應(yīng)”的話題討論。 就此情況來說,三歲孩子是沒有辦法很好理解,自己喜歡的那個小伙伴,高冷,不太愛說話兒。如果,那個孩子是對所有伙伴都是這樣的,不予理睬,那孩子就能有所懂得。實際上,那個孩子應(yīng)該并不是這般的樣子。就是覺得這小伙伴屬于高冷類型,不太愛說話兒,那也是我們父母的觀察結(jié)果,是我們成年人的認為。孩子所感受與觀察的情況,不一定會是與父母的觀察感受結(jié)果,一般的樣子。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該怎么辦呢? 我的建議是,盡可能不插手孩子的事兒,即,不去要求自家孩子喜歡的小伙伴,要怎樣去對待我們家孩子。據(jù)媽媽的文字描述來看,孩子不愿去上幼兒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自己喜歡的伙伴,不愿與自己交流。如果說,這是自家孩子不愿上幼兒園的唯一因素,那我們就可以對自家孩子進行不干涉的陪伴策略。不干涉,也就是說將這要不要繼續(xù)上學的選擇權(quán),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自家孩子,允許自家孩子,準許自家孩子在家待著,有所休息。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覺得只有上學與忙碌,那才是真的學習與成長,有的時候,休息也是重要的學習與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孩子愿意,在孩子居家休息的時候,我們也要將托所的一些日常工作,能在家里完成的,就給引進家里,讓孩子在家自然玩耍,自行學習。不要覺得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必須得是老師引導,有的時候,只要孩子喜歡,也愿意,那孩子完全可以居家自學。這么做是為了避免孩子哪天回到學校之后,因為落后太多功夫而跟不上同齡人,從而引發(fā)別的其他心理挫敗感。 但,父母及家人,萬萬不可對自家孩子有任何的逼迫與催促。對于低齡兒童來說,學習不是生活的唯一,玩耍與放松才是生活的關(guān)鍵。所以,就是要讓孩子有所學習,那也要盡可能地讓孩子感受到輕快自在。還有就是,低齡兒童的學習內(nèi)容是相當廣泛的,有的時候,哪怕只是遇見一只螞蟻,觀察植物的花兒綻放,聽聞父母與他人的對話與交流,那也是在學習,是在觀察,是在吸收,是在成長。只不過說,這般的學習與成長,與學校托所的所習所得,有所不同。 就我而言,我們剛從城市商業(yè)圈給搬到商業(yè)圈外圍那會兒,我們家孩子也遇見過,自己的熱臉蛋給貼到冷屁股那去的時候。那時,孩子剛過兩周歲,每一天,他見到小區(qū)的大堆孩子,都是張開自己的雙臂,爽朗地與他們說,小伙伴們,我來了???,那的孩子們,竟然沒有一個人是理他的。好多次去小區(qū)滑梯樂園,孩子都是這般的樣子。我這當媽的,就在旁看著眼前的所有發(fā)生,但不曾吱聲,也不干擾。過了一段時間,在某一天,我們途徑滑梯樂園的時候,孩子與我說,媽媽,我不與他們玩了,以后,我要在家玩兒。在那當下,我就與孩子說,好的。 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頭,我那兩歲多的孩子,都自己在家玩耍,既不去過多接觸小區(qū)的其他同齡人,也不在人多的時候,去滑梯樂園玩耍兒。沒了滑梯樂園的痛快與悅?cè)?,我家孩子就在家學習,自己拿著手機學習外語,玩積木,奔跑兒。為了讓他有所活動,我還為他添置了一個滑板車,他很喜歡,經(jīng)常推著滑板車出入小區(qū),去別的地方,與其他伙伴玩兒。就我而言,我并不覺得,孩子的成長,必須得是常年群居,與附近伙伴玩耍,而不能是在家待著,獨立學習。那時,考慮孩子年幼,尚且沒法理解更深的思辨話題,我就沒有與他探討“出拳”與“回應(yīng)”的話題。這也就是說,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可以不與孩子討論思辨性的話題,轉(zhuǎn)而給予直接性的回應(yīng)。而今有所年長,孩子的交際,也算不錯。 最后,回頭再聊托所的事兒。如果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遭遇了情節(jié)嚴重的不公正待遇,從而導致孩子不愿去托所,那就要及時撫慰孩子的幼小心靈,讓孩子從父母家人這邊得到充足的愛的浸潤,認可孩子心靈的受苦與難受,并盡可能讓孩子能夠?qū)W著正向思考問題(倘若父母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那就不必引導孩子去學著正向思考問題,避免畫蛇添足,徒增孩子心靈深處,不必要的心靈創(chuàng)傷),必要時候就要積極尋求外界的專業(yè)幫助。 與此同時,父母自己也要有所學習,有所內(nèi)省,有所成長,而不能因為自家孩子遭遇不公正待遇,就跟著憤憤不平。這同樣是“出拳”與“回應(yīng)”的話題實踐,即包括老師在內(nèi)的其他人,怎么對我們,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是他們自己的修為與涵養(yǎng),但,我們自己怎么回應(yīng)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在這回應(yīng)的過程中所凸現(xiàn)出來的就是我們自身的修養(yǎng)。這也就是說,自身以外的任何一人,可咬人,可傷人,可愛人,這是他的自由,但我們怎么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人(包括不公正的人),此即自身修養(yǎng),無關(guān)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