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緬懷尊敬的游老師 文 | 孫鳳云老師 今年是游老師誕辰一百周年,她12年前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了,但至今,她的音容笑貌還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 游壽先生 1906-1994 我和游老師最早接觸是1960年冬天的“海倫辦學”。 1960年7月,我畢業(yè)于哈師院(哈師大前身)歷史系,留校工作。9月開學后,系里派我?guī)ьI新入學的學生到學校的萬家農(nóng)場勞動。我領著學生在農(nóng)場秋收,不到一個月,突然有一天,系里派一名重要人物到農(nóng)場傳達一個重要指示:根據(jù)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內(nèi)自然災害的情況,按照省里的指示,高等學校要搬到農(nóng)村去辦學。這件事對我們震動很大,帶我們?nèi)趧拥南迭h、政領導立即行動,首先是向黨員傳達精神,之后向在農(nóng)場勞動的全體師生傳達,讓大家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然后我們便從農(nóng)場返回學校,做搬遷的準備工作。 1960年,游壽先生與同事攝于哈爾濱松花江畔 要下鄉(xiāng)辦學了,這是一件大事。在“下鄉(xiāng)辦學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思想的指導下,哈師院決定中文系和歷史系搬到黑龍江省海倫縣。中文系部分師生在海倫勞動,就地臥倒,不用回哈爾濱了。 同年冬天,歷史系全體學生和大部分教師,連同系里資料室的圖書都搬到了海倫,住在海倫縣的大車店里。游老師也和我們一起去了海倫。 1960年代,游壽先生授《考古學》,學生所記課堂筆記 由于當時國際形勢的壓力,加之自然災害,經(jīng)濟相當困難。每個人的糧食定量很低,吃的是“雙蒸法”浮腫窩窩頭,根本吃不飽,更沒有什么魚肉、副食之類的東西。我們住在大車店里,幾十個人住大通鋪。那年冬天,海倫的天氣特別冷,氣溫最低達零下40度,因為饑餓,天氣顯得更冷。屋內(nèi)的取暖設備就是一個鐵爐子,煤也不好燒,加上不少女生不會燒爐子,輪流值班常常把爐子弄滅,室內(nèi)溫度經(jīng)常在5攝氏度,晚上溫度更低,放在臉盆里的水都會結上一層冰。因為下鄉(xiāng)辦學,新生很多人紛紛退學,歷史系招收兩個班的學生只剩下一個班。老師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還要給學生上課,這對于當時已50多歲的游老師來說是很艱難的事。她出生于南方的福建省,畢業(yè)于金陵大學,又長期在南京、四川、山東等地名牌大學任教,1957年主動支邊來到祖國北方的黑龍江。這南北氣候的差異和生活的不習慣是可想而知的??墒撬軓娜菝鎸﹂e難,沒有牢騷,沒有怨言,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壽先生與家人合影 游老師雖身為教授,卻樸實無華,生活非常簡單。她的家里既沒有豪華的家具,也沒有像樣的擺設,吃飯也很簡單,從不講究排場。她一個人的工資要養(yǎng)活丈夫及兩、三個侄女,四、五口之家的生活起居都由她一個人操持,還要時常接濟在福建農(nóng)村的弟弟。她衣著樸素,平易近人。記得60年代,她的小侄女要下鄉(xiāng),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響應黨的號召,她積極支持。有一次,我和游老師,還有系里的孫占文老師一起在和興路商店為其侄女準備行裝。孫老師向售貨員介紹說:“這是哈師院的教授,她的侄女要下鄉(xiāng),買一些生活用品?!笔圬泦T先是愣了一下,打量著游老師,看她的衣著哪像個教授哇!接著又投以敬佩的目光,笑著問我們買些什么東西,熱情地為我們介紹商品。 顧視清高氣深穩(wěn) 遠開山岳散江湖 1960年代,游先生集杜甫詩句并書 欒繼生教授注:“無年款。 裝裱背面被人涂鴉,其中有'六六年’字樣, 想必是'文革’中所遭蹂躪,因知此聯(lián)作于是年之前。 較之師60年代所書另一對聯(lián),風格一致。 此聯(lián)集杜甫詩句而成。其書純用隸法, 頗有《禮器》挺拔瘦勁之神韻。 名款二字,尤具胡小石先生隸書風采, 與胡先生所書陳幻云先生詩句聯(lián)比較, 用筆形神畢肖,令人嘆服。” “十年動亂”期間,游老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她頂住壓力,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后來又讓她插隊落戶,搬到五??h的農(nóng)村去。這一切,她都默默地經(jīng)受著考驗,真是難能可貴呀! 1966年,“文革”開始,游先生與歷史系蘇淵雷、周齊等八位 著名專家被打成“八大怪”,遭到迫害, 飽受艱辛,仍堅忍豁達。 “文革”后期,周恩來總理曾問國家文物局長王冶秋, 國內(nèi)能識甲骨、金文者幾人,以不及十人對, 游先生列在其中。 游先生作《有感》一首,曰: “聞征奇字問子云,江南彈射久紛紛。 交親零落耆宿盡,不知何人作殿軍。” 1972年,大學又重新辦學了,她和很多教師一樣,回到學校,努力工作,重新治學。她雖然年事已高,但仍孜孜以求,誨人不倦。她執(zhí)教考古學等多門課程,并在書法、甲骨文字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尤其是她的書法,聞名國內(nèi)外,特別是她的隸書,很受日本友人的賞識。學校領導出國去日本,多是用她寫的字與日本友人作為禮品交換,而她寫字是無償奉獻。游老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她的弟子們繼承了她的書法風格和高尚的品格,如今已成名、成才。游老師的名氣和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稱得上杰出的書法家、考古學家,可她還是那樣謙和寬容、淡泊名利。她的人格魅力與她的學識一樣,令人敬仰。她把她的后半生都無私地奉獻給了黑龍江的教育事業(yè)。游老師的一生是追求真 理、艱苦奮斗的一生,她既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名師、學者,又是一位慈祥善良、可尊敬的老人。 2006年,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部分教師座談, 緬懷游壽先生 (前排左起:魏文清、徐瑋、鄧中綿、王明閣、王云, 后排左起:欒繼生、孫忠家、孫鳳云、 于連英、吳賢忠、宋懷仁、鄒其昌) (作者系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 原文載于 《清風流響》,2006) 哈爾濱師范大學所編 游壽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 《清風流響》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fā)展古人; 后不同于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 ——胡小石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