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400632[/em] 中醫(yī)十大名方,受益無窮! [em]e400384[/em] 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組成: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nèi)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zhì)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藥;當歸、赤芍養(yǎng)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并引血下行,3藥助主藥以活血祛瘀為輔藥;生地黃配當歸養(yǎng)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并使氣行血亦行,共為方中佐藥;甘草協(xié)調(diào)諸藥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癥之愈。 [em]e400384[/em]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白術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調(diào)補脾胃、益氣升陽。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氣虛及氣陷。癥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主藥;黨參、白術、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營衛(wèi)生化之源。 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xié)同芪、參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中益氣,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em]e400384[/em] 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白術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參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tǒng)血為主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藥;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yǎng)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藥;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yǎng)心之效。 [em]e400384[/em]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煉蜜為丸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方解: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yǎng)肝澀精,稱為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并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溫,共為經(jīng)使藥,謂之三瀉。六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于補,相輔相成,補大于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em]e400384[/em]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方解: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xié)調(diào)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
|
來自: 古方秘方醫(yī)案 > 《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