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往來看,洪災后的生水是傳染病最直接的傳播渠道。汛期內一定要喝徹底煮沸的水,必要時購買瓶裝水。 如果按照以往的習慣,用生水沖洗蔬菜水果、洗鍋刷碗非常容易導致食物中毒和介水傳染病的發(fā)生。 ↓↓↓ 災區(qū)常見腸道傳染病主要有細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和副傷寒、其他如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腸彎曲菌、致病性大腸桿菌、耶爾森氏菌等細菌引起的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病、病毒性腹瀉病(輪狀病毒、杯狀病毒、腸道腺病毒和星狀病毒感染性腹瀉),以及寄生蟲腹瀉病(隱孢子蟲等)。其他腸道傳染病還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會導致微生物在極短的時間內大量繁殖,從而就很容易引發(fā)腸道傳染病,如傷寒 / 副傷寒、細菌性痢疾、霍亂、甲肝、戊肝、其他感染性腹瀉及食物中毒。 因此,身處洪澇災區(qū)的每個人,不可掉以輕心,絕不能喝生水。 另外,洪澇災害后,因為食物的市場供應和運輸受到影響,大多數人本著不浪費、節(jié)約為原則,把受潮、甚至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晾干再吃。 然而,在洪澇期高溫、高濕的條件下,被洪水接觸的任何食物都極易受到污染,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曾發(fā)出緊急提醒:洪水接觸的一切食物也必須丟棄。 尤其是淹死的、餓死的家畜家禽都不能冷宰食用;田間地頭被洪水淹過后,會促使土壤中本來有的各種微生物成倍繁殖,因此沒有收獲的、成熟的谷薯蔬果也應丟棄。 流水成分復雜,可能混有垃圾、化學物質等,如果在水里不小心接觸到了這些物質,就有可能患上接觸性皮炎;雨水多的地方,蚊蟲難免變多,加上夏季穿得少,皮膚容易外露,容易發(fā)生丘疹性蕁麻疹(又名蟲咬皮炎);若沒有及時更換潮濕的衣服和鞋襪,雙腳長期浸泡在污水中,很容易使皮膚造成真菌感染、足癬(又名腳氣)。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條件下長期存在、在野生動物間流行,并在一定條件下會感染人類的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比較顯著,由于洪災期間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包括溫度、濕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棲息地變化影響了病原體、傳染源、傳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長繁殖和生活習性;另一方面,自然災害發(fā)生期間災區(qū)群眾居住條件惡劣、營養(yǎng)不良、精神心理壓抑,使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災區(qū)衛(wèi)生防病措施被損害等均易導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發(fā)。 洪災后需要重點預防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有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血吸蟲病、鼠疫、炭疽、布魯氏菌病等。 三甲學堂 每天學一點,健康就多一點 19篇原創(chuàng)內容 Official Accou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