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長跑名將莫法拉在6月底遺憾失去東京奧運會參賽資格后,再遭厄運。 近日,莫法拉因為疲勞性骨折(又稱為應力性骨折)導致訓練被迫中斷,不過莫法拉個人還是比較樂觀,他并未打算就此退出田壇,他仍然希望在某處的公路或田徑比賽中結束他的職業(yè)生涯。 
在6月25日,英國田徑錦標賽在曼徹斯特舉行。本場比賽專門為英國國寶級運動員莫·法拉(Mo Farah)設置了一場10000米賽,并安排了配速員,全力幫助這位四枚奧運金牌得主沖擊27:28.00的奧運達標標準。 遺憾的是,莫法拉最終以27:47.04完成比賽,未能達標,徹底無緣東京奧運會。 今年38歲的莫法拉被稱為“中長跑之王”,曾在2012年和2016年兩屆奧運會,均奪得5000米和10000米的雙冠。 莫法拉雖然是非洲人,但由于其英國國籍,同時也沒有與他能力相匹敵的隊友,因此在世界大賽上,他長期孤軍奮戰(zhàn),被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非洲選手成圍剿之勢。 這造就了莫法拉與非洲軍團纏斗的超強抗壓能力,但每次莫法拉均能夠憑借其強大的后程發(fā)力能力和頑強的心理素質(zhì)脫穎而出,完勝非洲軍團,這不得不說是個人絕對能力的體現(xiàn)。 莫法拉可以說是和布雷西拉西耶、貝克勒、基普喬格齊名,在國際中長跑領域名垂青史的超級巨星。 莫法拉近年來逐步轉(zhuǎn)戰(zhàn)馬拉松賽場,成績雖不能與基普喬格相提并論,但仍然是世界名將。 就在去年9月國際田聯(lián)鉆石聯(lián)賽上,莫法拉以1小時21公里330米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超過了名將格布雷西拉西耶(Haile Gebrselassie)在2007年創(chuàng)造的21公里285米世界紀錄,寶刀未老。 在去年倫敦馬拉松賽上,他擔任了英國選手的兔子,成功幫助多位英國選手達標東京奧運會馬拉松項目參賽標準,由此也可見莫法拉的奉獻精神和作為老將的傳幫帶作用。 
什么是疲勞性骨折? 看到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中的“骨折”兩個字,有的跑友可能會嚇一跳,沒錯,過度疲勞的確會引發(fā)骨折,但這和平常常見的暴力性骨折不一樣。 當年的姚明和著名排球運動員,有玻璃美人之稱的趙蕊蕊都發(fā)生過疲勞性骨折。 疲勞性骨折和之前提到的“跑步膝”都是積累性損傷(overuse injury)。 1、疲勞性骨折的來歷 1855年,行軍士兵中出現(xiàn)一種小腿疼痛性疾病,原因不明。直到X射線診斷用于臨床后,由于發(fā)現(xiàn)骨折愈合的特有征象,人們才明白,這種疼痛疾病是一種特殊的骨折。 鑒于這種骨折與行軍有關,醫(yī)生便稱之“行軍骨折”。二戰(zhàn)中,這種骨折病例積累較多,其發(fā)生的原因和性質(zhì)也逐漸被認識。 
后來發(fā)現(xiàn),疲勞性骨折好發(fā)于下肢,足部的跖骨尤其常見。跟骨(足跟)、脛骨腓骨(小腿)也很常見。 2、疲勞性骨折的原因 疲勞性骨折類似于金屬的疲勞現(xiàn)象,金屬看似結實,但反復受力彎折時會引起金屬折斷的現(xiàn)象,還記得我們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是如何折斷一根細鐵絲的嗎?不就是反復彎折鐵絲就能折斷嘛! 由于過量運動或持續(xù)沖擊性運動,導致骨上的應力逐步積累大于骨的承受能力最終造成疲勞性骨折。這些應力既來源于外力,也來源于肌肉自身作用力。 比如跑步時騰空落地時地面的反作用力就是典型的外力,以及肌肉收縮時牽張力共同作用,會導致受累的骨小梁斷裂,骨膜下出血,最終導致骨折。 根據(jù)這個原理,跑步量非常大的跑友可能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疲勞性骨折的風險人群? 
3、疲勞性骨折的早期癥狀 由于疲勞性骨折是屬于積累性損傷,所以不會跑步幾次就會引發(fā),因此及時地識別某些癥狀就變得十分重要。 其早期典型癥:運動中小腿、足部出現(xiàn)隱痛或者感覺每一次落地產(chǎn)生沖擊性疼痛,休息后減輕,隱痛部位如果用手按壓會感到到疼痛。 若不注意休息和處理,就會不斷惡化,癥狀加劇,最終引發(fā)骨折。 前面已經(jīng)提到,跑量比較大,自然會導致骨頭受力增加使得發(fā)生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增加,那是不是跑步量少就一定不會發(fā)生疲勞性骨折呢? 經(jīng)常跑公路(硬地),上下坡,越野跑(不平整路面),扁平足/高足弓,選鞋不當缺乏緩沖以及新手跑友都有可能會中招。 有研究表明脛骨后肌緊張(小腿前后肌肉不平衡)和足踝過度內(nèi)外翻(除先天因素外,考慮髖外展功能不足導致膝蓋內(nèi)扣間接影響)也與疲勞性骨折相關。 過大或突然增加的訓練量/強度也容易導致這一問題,所以跑友增加跑量時不能心急。 
4、疲勞性骨折的預防與處理 若真的發(fā)生了疲勞性骨折一定要及時就醫(yī),以免耽誤病情,可能需要通過護具或石膏固定。 想要確認自己是否發(fā)生疲勞性骨折還是推薦盡早做醫(yī)學影像檢查。 推薦核磁共振MRI,因為MRI可以在癥狀出現(xiàn)的很早期就發(fā)現(xiàn)且信度很高。而X光檢查只有在癥狀發(fā)生4-8周后才能顯示出疲勞性骨折。 
既然疲勞性骨折發(fā)生后就意味著長時間的休息固定,不僅沒法跑步,也非常影響工作生活,所以預防和盡早發(fā)現(xiàn)某些前期癥狀就非常重要。 這里需要跑友做到兩點: 1、當跑步過程中出現(xiàn)了疼痛,不管疼痛部位在哪,都應該及時停下來,否則NO ZUO,NO DIE; 2、及時的肌肉放松是相對有效的預防疲勞性骨折的方法,尤其是是針對足部和小腿。因為肌肉過緊會增加對于骨骼的應力作用,放松小腿和足底肌肉可以相對減少骨骼應力效應。 

絕大部分跑步傷痛 都與過量負荷有關 絕大部分跑步傷痛都屬于勞損性損傷,也即過度使用(overuse),既然是勞損和過度使用,顯然就和跑量過大有著直接的關系。 但問題來了,如果要說跑量過大是導致傷痛的直接原因,馬拉松運動員跑量最大,但為什么他們的傷痛也沒有大眾跑友那么多? 關鍵還是在于馬拉松運動員的身體結構與素質(zhì)已經(jīng)適應了高跑量,而大眾跑友置自己基本能力于不顧,違背最基本的科學跑步原則——循序漸進。 盲目追求跑量,使得跑量超出自己身體承受范圍從而引發(fā)損傷。 

人體承受負荷能力是有限的 跑步是一項身體不斷騰空落地的運動,每一次落地都會帶來一定沖擊力,沒有人慢跑1百米受傷,因為跑步時每一步騰空落地所帶來的沖擊力畢竟是有限的。 但如果你跑了1公里,5公里,10公里,20公里,這種沖擊負荷不斷積累,超出身體承受能力或者修復能力,就會引發(fā)傷痛。 我們說跑步傷痛原因有很多,比如跑量問題,跑姿問題、力量不足、缺乏柔韌等等,這些問題背后的根源則是身體結構與跑步負荷不匹配,結構承受不了負荷。 
有的負荷強度大,有的負荷頻次高,舉例來說比如二樓跳到一樓,可以想象,這樣跳一次你就骨折了,因為這是一種強度極大的,只需要一次你就受傷; 但跑步是一種低強度但高頻率的積累性負荷,沒有人是慢跑100米受傷的,都是跑得距離多了才受傷。 低強度的負荷不斷積累,也足以達到很大程度,只要超過信封極限,你就會受傷。
不同運動負荷類型不同 

信封效應 是如何導致跑步傷痛的? 信封效應是解釋過量運動導致傷痛的重要理論。這一理論充分說明了為什么一次過量運動,比如跑馬,或者某一階段跑量明顯增加,就會導致跑友由原本身體健康到開始出現(xiàn)傷痛; 并且傷痛一旦發(fā)生,往往長時間都無法徹底痊愈,陷入時好時壞或者病情越來越糟糕的局面,甚至有可能最終導致無法跑步或者放棄跑步。 
人體是非常精密復雜的機器,一切生命活動都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人體具備一定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再次重返平衡的,但是當這種平衡被嚴重破壞時,可能人體就無法再次回到平衡中,從而使得生命活動受到極大干擾和影響。 
我們的肌肉骨骼系統(tǒng)同樣也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當我們進行運動時,肌肉骨骼就會承受、傳遞、最終消解運動負荷,當運動負荷恰如其分時,我們身體不僅可以承受,而且還可以變得越來越強壯,這就是著名的超量恢復理論。 超量恢復理論用“刺激—反應—適應”這一過程解釋了人體能力是如何增長的? 當我們承受了一個適量的負荷時,這時就是一個刺激,刺激有可能會引發(fā)疲勞和身體出現(xiàn)一些反應比如肌肉延遲性酸痛(在運動后24-72小時發(fā)生肌肉酸痛感,而不是發(fā)生在運動結束后當時); 經(jīng)過恢復,身體就會適應這種負荷,這種適應負荷的過程本質(zhì)上就是能力的增長,比如耐力的提升,力量的增長,肌肉更結實韌帶骨骼更強壯等等。 假定負荷是適量的,恢復也是充分的,那么這種能力增長就會自然產(chǎn)生,人的運動能力也就得到的提升。 適量負荷產(chǎn)生超量恢復 
但如何負荷過量,身體來不及恢復,也即身體處于疲勞還沒有充分恢復的狀態(tài)就進行下一次訓練,在承受能力下降的情況下,承受負荷就非常容易導致受傷風險的增加。 過量負荷導致身體損傷 
也就是說:“身體具有變得越來越強的潛力,你的韌帶、骨骼、肌肉都可以變強,變強需要一定的合理刺激和足夠的修復,如果刺激過強或者修復不足,觸及某個上限閾值,就有可能導致機體組織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傷。
信封效應表明身體存在負荷承受閾值 
這就如同一個信封,信封越大,里面能裝的東西就越多,循序漸進的運動負荷可以讓我們身體變得越來越強壯(信封越來越大),承受更大的跑量,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負荷裝在信封里。 
但如果信封很小,你卻拼命往里面塞東西,自然就有可能把信封撐破掉,這就如同一次過量跑步(比如平時一次最多跑個8-10公里,貿(mào)然參加一次全馬,明顯超過平時跑量)就讓身體產(chǎn)生了損傷,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跑友一次跑馬后就出現(xiàn)了傷痛并且傷痛從此纏身。 跑量要與身體能力適應相匹配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往信封里面塞的東西不多,但信封在運輸過程中,由于運輸時間過長,發(fā)生了磨損,導致信封也發(fā)生破裂損害,這就好比有時我們收到的快遞是破損的,不是因為包裹一開始就是破損的,而是在運輸過程中受到積累性的破壞,導致快遞員交到你手上時已經(jīng)破損了,同一個道理。 解釋跑步,就是說可能你不是一次跑量過大,而是一段時間跑量增長過快,沒有貫徹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導致這段時間積累了明顯超過自己身體承受能力的跑量,從而使得你接下來發(fā)生不可逆的運動損傷。 而且是一旦發(fā)生損傷,你的能力將下降(信封變?。?,能承受負荷的能力將下降,就是所謂越受傷能力越弱,能力越弱就更加容易受傷。 
這里有一個“急性/平均負荷之比”的指標可以衡量跑量增長過快問題。 所謂平均負荷可以用你過往一個月(4周)平均周跑量來衡量,而如果你最近一周的跑量達到以往周平均跑量的1.5倍,那么這時你發(fā)生傷痛的風險是明顯增加的,而合理的周跑量增長應當控制在10-30%左右。 突然增加訓練量,或者近期明顯增加訓練量,是傷痛發(fā)生的重要誘因。 運動量增長的安全區(qū)域 
此外,即便是負荷合理,如果一些因素導致修復不足,也會引發(fā)疲勞積累,常見原因包括營養(yǎng)不足、修復不夠、睡眠不足等等; 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唇?jīng)常說沒有疲勞就沒有訓練,沒有恢復就沒有提高的導致,跑者對于恢復的重視不夠也是發(fā)生傷痛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身體承受運動負荷的能力是有上限的,無論是一次過量跑步,還是跑量增長過快,都有可能使得運動負荷超過身體承受和修復能力,身體動態(tài)平衡被嚴重破壞,導致受傷。 跑步是一種低強度但高頻率的積累性負荷 

總結 像莫法拉這樣的頂級精英選手也會因為過量負荷引發(fā)應力性骨折,更不要說普通大眾跑者了。 提高身體能力+合理訓練是解決傷痛的根本 
所以不斷提高身體功能和承受負荷的能力,同時合理安排訓練負荷,是大眾跑者科學跑步需要做好的最重要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