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交代 “太”者,“大”也。所以春秋時期的“太子”又叫“大子”。而這個“大”又不單指年長,更要結(jié)合嫡庶。早在先秦時期的諸侯國之間就形成了共識:立子以嫡,無嫡立長。所以,作為一國儲君的太子,一般就是國君的嫡長子,或沒有嫡子時的庶長子。如果君主不立太子,庶長子還得擔心嫡母尤其是年輕的后媽的肚子哪天大起來,而嫡長子卻永遠天然高兄弟們一頭。 君主死后,太子接班成為下一任君主,是最為理想的交接班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樂意遵守那些寫在紙上的規(guī)矩,尤其是投機分子和野心家們。如果君主沒給太子接班鋪好路,回頭君主尸骨未寒,太子就被迫不及待地跟來盡孝了,如秦始皇;而如果太子的勢力太過強大,也可能導(dǎo)致君主被迫提前退休。 所以,那些不想提前退休的君主們都希望把太子的勢力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再弱不至于不能確保接班,再強不至于騎到老子頭上。于是他們就趁自己還能說話、說話還管用,利用手中說一不二的皇權(quán)對太子們的勢力進行宏觀調(diào)控。 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有了君主存心扶持庶子制約太子的論調(diào),還有一些朋友覺得這很合理,這小編就有些不服了。 覺得太子缺乏身為人君的果決狠辣就故意抬舉一個其他的兒子,就能讓太子得到磨礪、有所長進了? 然而,歷史已經(jīng)多次證明了,這是害國害家的自殺行為。 權(quán)術(shù)并非治國的唯一要素 你以為你用親王磨礪了太子,太子學(xué)會了帝王之術(shù),便會體諒你感激你嗎?能經(jīng)受父親和兄弟的考驗,被磨礪出滿分的權(quán)術(shù)水準,就能做一個優(yōu)秀的帝王了嗎? 宋徽宗對早年喪母的嫡長子太子趙桓冷眼相待,偏心庶長子趙楷乃至于違反祖制讓趙楷擔任提舉皇城司這樣的實職,太傅王黼因為被趙桓厭惡而幫助趙楷奪嫡,為了動搖趙桓的地位甚至耍手段讓趙桓的長子趙諶這個皇長孫失去了預(yù)期的官爵,逼得趙桓活在大太監(jiān)梁師成的保護下,等大敵當前了又帶著趙楷跑路,把趙桓推出去當替死鬼,準備等京城失守就在江南復(fù)位,到時候立趙楷為太子自然順理成章——這樣的“磨礪”夠不夠? 而這位沒有根基倉促上位、大臣為了表現(xiàn)擁戴他不是出于私心,干脆都不去看他的宋欽宗,短期內(nèi)建立起自己的執(zhí)政班子,任用主戰(zhàn)派打退了圍城的敵軍,將父皇誘騙回京奪取權(quán)力,誅殺奸臣,他養(yǎng)成的權(quán)術(shù)好不好? 但是從實際作為和效果來看,不止是宋欽宗,魏忠賢、慈禧太后還有蘇聯(lián)的勃列日涅夫等等雖然能夠在內(nèi)部斗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泱泱大國的掌舵人,也只能代表他們有勾心斗角的小聰明,距離真正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yōu)秀政治家還差得遠。 二者的區(qū)別就是,同樣是內(nèi)部斗爭的勝利者,匈奴的冒頓成為了一代雄主,而宋欽宗卻為了攬權(quán),對身為抗敵主力的軍方將領(lǐng)們處處掣肘,最終…… 再看《瑯琊榜》里的譽王,不見保家衛(wèi)國,只學(xué)會了蠅營狗茍,連皇帝都對他很失望;太子為了鞏固自身地位而結(jié)交大臣,不擇手段地從百姓身上撈錢。這還不是因為皇帝設(shè)的好局帶的好節(jié)奏? 《瑯琊榜》的朝代是梁,卻并非歷史上的南朝梁:歷史上的梁武帝雖然曾經(jīng)把太子嚇得趴下,也曾經(jīng)因為過分的寵愛讓一些皇子生出覬覦之念導(dǎo)致侯景之亂引爆了地雷,但再覬覦大位的皇子他也都早就打發(fā)去了地方,并沒有讓他們留在京城作妖。 如果想擇賢而立,不如學(xué)波斯,從一開始就不立太子,公平競賽,拼業(yè)績,良性競爭。
就算不合嫡庶,選出個錢傳瓘來,大家也心服口服。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大概也是從這里吸取的。清朝在明確立儲的時候也出現(xiàn)過褚英被眾兄弟針對、胤礽自危謀反的悲劇,但沒有一個是皇帝存心制造諸子對立造成的。 若像《鶴唳華亭》的男主一樣,當個不想害人的純良太子還要成天防著被自己兄弟陰、被自己親爹猜忌,最后被逼到不造親爹的反就只能自殺明志,一點都不奇怪。自己死也就罷了,還讓那些全心支持自己的人陪了葬。更多的人在形成集團以后是不愿意讓整個集團給自己陪葬的,為此他們只能選擇奪取最高權(quán)力,做那個能主宰朋友和敵人們的生死的人,如李世民,哪怕退一步至少也要做一個確保自己和集團穩(wěn)如泰山、不會被連根拔起的人,如范閑。同樣,《鶴唳華亭》也以身為太子的男主的悲劇,對磨刀石模式進行了否定。 對家庭的危害 還有朋友似乎以為兩個人都要仰仗皇帝的支持,爭相孝敬皇帝,就能實現(xiàn)皇帝的個體利益最大化了。但是,你是皇帝啊,首先要對社稷負責,這個小編后面再說。 就算只考慮個人利益,又有哪一個受盡父皇猜忌折騰的太子,或一直被開空頭支票吊胃口的親王,在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后,在和親兄弟你死我活筋疲力竭之余還會對那個存心設(shè)局的父皇有多謝栽培的感激? 被唐玄宗打壓多年的唐肅宗翻身以后縱有千般不是,至少還維持了老子的體面。且看被宋徽宗冷眼多年的宋欽宗,一朝權(quán)在手,就把老爺子騙回京城削成了光桿司令,過節(jié)的時候連老爺子的敬酒都不接,氣得老爺子回宮大哭。 這還算好的,要是遇到冒頓,直接去見列祖列宗了。 頭曼死于鳴鏑,一擊致命,再痛苦也是一瞬間。要是遇到齊無虧、齊孝公、趙惠文王這些孝順孩子,死都不能死得痛快。 電視劇《東周列國》給趙武靈王和惠文王來了一段父子對話,趙武靈王還為兒子公私分明有了君王器量、趙國后繼有人感到欣慰、死而無憾,甚至親口下令封鎖沙丘宮讓自己孤單地餓死,當然是溫情化的處理。 有幾個轉(zhuǎn)正的太子會放過曾威脅自己地位的親王?又有幾個逆襲成功的親王會放過廢太子?太子和親王在可以避免的情況下嚴重對立甚至你死我活,各自的團隊也打得不可開交甚至導(dǎo)致國事敗壞,不是君父的錯,又是誰的?哪怕沒有易儲之念只是對親王寵過頭的唐太宗,在被于志寧指責“愛之(李泰)逾嫡,嫡庶不分”的時候,也只有低頭挨批的份。 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做事不能只看自己怎么想,還要看別人看了會以為你怎么想。你做了讓外人以為太子位不穩(wěn)的事,就會讓太子對你失去信任;就會有小人乘虛而入,讓你對太子也失去信任。 當然,唐太宗家的事雖然讓對儲君的多年培養(yǎng)付諸東流,但刀和石頭都僥幸得以劫后余生,比一天就鬧出了三條人命的唐玄宗家、整個東宮幾乎團滅的漢武帝家還是好得多了。 好一點的像漢高祖、宋孝武帝不僅沒有造成國家動蕩,也沒有更換儲君,但作為父親和丈夫的他們?nèi)匀蛔専o辜的愛子愛妃送了命。 劉子業(yè)雖然有驚無險當上皇帝,作為兒子,他帶著滿滿的恨意公然吐槽父皇的酒糟鼻,口出不肖之言將病中的親生母后活活氣死;作為兄長,他讓弟弟發(fā)出了莫生帝王之家的哀嘆;作為皇帝,他為了鞏固帝位,不僅賜死弟弟,還虐待叔叔,最后自食其果。 說回《慶余年》,太子和二皇子兄弟倆最后還能談笑風生甚至攜手并肩地造父皇的反,在有過奪嫡之爭的太子親王兄弟中已經(jīng)比較溫情了——雖然也可能是凸顯主角實力的劇情需要,顯得這些人聯(lián)起手來都斗不過主角——即使各懷鬼胎都想做最大贏家,也沒有像《羋月傳》的秦國公子們那樣在大獲全勝以前就彼此拆臺,更沒有像《隋唐英雄》電視劇的楊諒那樣自以為勝券在握了就為了獨占果實提前送親兄弟楊秀上路。 但是太子和范閑這對兄弟卻又不一樣了,太子的母族參與殺害了范閑之母葉輕眉,慶帝又以為葉輕眉報仇為由血洗了太子的母族即太后、皇后的娘家,看起來好像剪除了外戚之患,卻讓太子也失去了支持。太子為人再善良,對兄弟再友愛,一旦繼位,也很難為了保護范閑對抗自己的母親和奶奶,范閑也因此早就存了不能讓太子登基的念頭。 慶帝左手一個二皇子,右手一個范閑,太子焉能不自危?沒有了外公和舅舅的他只能向姑姑尋求幫助,卻給自己造成了新的致命的把柄,使得父皇的易儲之念弄假成真,還被死要面子的父皇派去疫區(qū)出差間接謀殺未遂。 有幾個廢太子、尤其是被父皇厭惡的廢太子下場能好的?即使能看穿弒父篡位這個唯一貌似一片光明的出路是個坑,他也沒了別的選擇,最終無可奈何地陷入毀滅。 覺得太子不好,想換人,并不是不可以,要么止于一時沖動,深思熟慮后發(fā)現(xiàn)太子并沒那么糟,就當沒這事了,產(chǎn)生不了重大影響;要么就下定決心,干凈利落,把劉子業(yè)這樣的太子提前拿下。這種事還想拖泥帶水?別說成功的冒頓和失敗的石邃、石宣這些有時間規(guī)劃反殺計劃的了,連楚穆王、劉劭、安慶緒這些臨時起意的都能讓君父提前交代。 再說親王,他們雖然比太子低一等,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鮮活的人,又有幾個能有被親爹開空頭支票當工具用完甩還能心存感激的覺悟?又有幾個愿意為了配合君父鍛煉親兄弟的宏偉計劃,心甘情愿地死在或鋌而走險、或最終守得云開見月明的親兄弟手上?趙章、劉如意、孫霸、石韜、姚弼、劉子鸞、李璘們,哪個不想多活幾年? 也有的親王沒有老死在磨刀石的位置上,而是如愿轉(zhuǎn)正了,但也重復(fù)著上一把刀繼續(xù)被新的磨刀石磨、最終被磨死的宿命,如石宣;或和宋欽宗一樣,被證明僅僅是內(nèi)斗冠軍,在需要大智慧大本事的更大的格局中一樣只能死得更慘,表現(xiàn)不但不如那個落敗的兄弟,甚至糟糕到足以把老皇帝氣活,如隋煬帝楊廣。 挑起兒子們之間的公平競爭就能讓他們爭相好好表現(xiàn)?楊勇的表現(xiàn)好不好?楊廣的表現(xiàn)又好不好? 對國家的危害 作為一家之主,不能讓一家和睦,就是治家無方;而作為一國之君,若為了自作聰明地磨刀而置國家的整體利益于不顧,就更是失職。 國家有內(nèi)亂,就會為外敵所乘。你在家里瞎折騰,你的敵國可不會管你在下什么大棋洗誰的牌,先抓住機會揍你一頓比什么都實在:
還有遼朝太子耶律倍,被親生母后述律平排擠失去繼位資格后逃奔后唐,后來遼朝攻打后唐,后唐就有大臣建議以擁戴耶律倍為名出兵入遼,這一計謀如果得以實施,遼朝大概也只能放棄攘外先圖安內(nèi)了。 像《瑯琊榜》里的劇情,其實單從奪嫡來講,立得住的應(yīng)該是支持太子的謝玉,就像在東吳二宮之爭中力挺太子的陸遜,而不是支持靖王的主角團,南朝宋史學(xué)家裴松之甚至認為支持庶子取代在位太子是步騭、全琮、呂岱這些所謂的良臣一丑遮百俊的污點。陸遜下場不如步騭好并不能說明陸遜做人不如步騭,只能說明陸遜為了社稷不惜殞身,錯的是領(lǐng)導(dǎo)。 什么,你說祁王啊?他又不是太子。歷史上又有幾個貨真價實的太子,形成了祁王那樣在軍界、政界都架空了父皇的小朝廷的? 當然,有了主角的支持,一切都會不再一樣,主角支持即正義。 事實上,《瑯琊榜》的主角團們也指出了太子親王兩強相爭對國家的危害,在大開外掛讓靖王成為太子以后也沒有以鍛煉靖王的帝王心性為由另外找個王來和靖王單挑,也就是說,即便是作者自己,也已經(jīng)借主角團的視角和言行,對皇帝這種自作聰明的制衡之術(shù)做了全盤的否定。 晉獻公僅僅是讓兩個公子出鎮(zhèn)地方,都尚且讓大夫士蒍有“一國三公”之嘆:一個國家三個領(lǐng)導(dǎo),我聽誰的? 也有一些帝王如慕容垂、呂光、慕容寶、唐高祖李淵、明成祖朱棣也都曾經(jīng)給太子以外的皇子軍政大權(quán)乃至奪嫡的幻想,但那都是在亂世迫于形勢需要依靠能干的兒子鼎力支持而不得不為之,沒有誰在局勢穩(wěn)定下來以后仍然坐視這樣兩頭大的畸形格局繼續(xù)下去,更遑論人為制造磨刀石了。 與《瑯琊榜》同理,《慶余年》也通過由主角團代表的作者意志否決了磨刀石理論。范閑決定了扶持三皇子以后,也沒生過再扶持出一個誰充當磨刀石的念頭。 便是以太子為主角的的《鶴唳華亭》,老皇帝最后立了新太子以后,也沒有再找磨刀石。 只要有磨刀石的存在,就會有沖突。只要有沖突,故事就不能結(jié)束。 怎么做能得到繼承人的孝敬和感激? 下面舉一個主角很反面、但做法卻很正面的例子: 宋高宗可以說是一位十分自私的皇帝了,他沒有親生兒子,故收養(yǎng)了兩位沒有根基的宗室趙伯琮、趙伯玖,分別由張婕妤和吳才人撫養(yǎng),待遇不相上下。但在一旦明確了繼承人是趙伯琮后,他立刻明確了二人的名分,趙伯琮改名趙瑋,定位為皇子,后改名趙昚,立為皇太子;而趙伯玖則改名趙璩,定位為皇侄,明確斷絕了落選者趙伯玖的念想。 后來,金軍南下,宋高宗為了甩鍋和跑路方便傳位給了趙昚即后來的宋孝宗。 宋孝宗怎么對待讓自己由落魄宗室成為萬乘之尊還讓這一結(jié)果提前了數(shù)十年的嗣父自不必說了,畢竟廟號不是白給的,且看宋孝宗又是如何對待曾經(jīng)的競爭對手趙璩的:
可以說是一個很完美的結(jié)局。哪怕是落選的趙璩,也沒有理由記恨宋高宗。怎么做能得到兒子——而且是非親兒子——的孝敬和感激,啥啥都不行但勾心斗角滿級的宋高宗心里門兒清。 孝宗養(yǎng)母張婕妤生前為婉儀,死后追贈賢妃,而趙璩養(yǎng)母吳才人后來做到了皇后直至太皇太后,如果趙伯玖仍然一直保留著皇帝皇后養(yǎng)子的身份,就像《瑯琊榜》里的譽王一樣一直存在著,高宗又時不時打壓一下孝宗還夸一夸趙伯玖的好處,嚇得孝宗整天像李玙、趙桓一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以后孝宗就算當上了皇帝,還會那樣感激高宗、善待兄弟嗎? 《瑯琊榜》的皇帝的兒子們那可都是親兒子,可他最后得到了什么?太子怪他偏心眼,罵他“我沒有德行,父皇的德行就很好嗎”;譽王干脆起兵逼宮。兩個都不感激他,就像歷史上的孫和與孫霸都不會感激孫權(quán)。 和《瑯琊榜》相似,作為石頭,《慶余年》的二皇子在發(fā)現(xiàn)自己被父皇徹頭徹尾地利用了以后,干脆選擇了自裁,說:
直接剝奪了父皇在他面前自我辯解、說他不是的機會。 而作為刀的太子,則為了一吐怨氣,暫時地沒那么著急地去死。 在嘲諷了父皇的自作聰明之后:
他用這樣一句精辟的話,打了父皇,也打了所有自以為是的匠人們的臉:
是什么,讓身為人子的他們有了弒父的勇氣?又是什么,讓大好年華的他們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 尊嚴喪盡,又何必茍活? 來自至親的傷害,比來自敵人的,要致命千百倍。 IOS系統(tǒng)打賞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