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山東,背靠中原腹地,北接河北、天津扼京畿門戶,南連蘇皖華中富庶之地,東面臨海,與朝鮮半島、日本隔海相望,東北過渤海即當時的工業(yè)重地東三省,省內鐵路公路縱橫,人民勤勞勇敢。自古至今就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在北平、天津尚立足未穩(wěn),10月,就沿津浦鐵路南下,迫不及待的出兵華北和山東。由于國民黨第三路軍總司令、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的不戰(zhàn)而逃,日本人很快即占領德州、平原等地,12月,占領濟南、泰安,1938年1月,侵占青島,山東大部地區(qū)淪陷,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以“山東好漢”著稱的齊魯人民,自日軍踏入山東的第一步開始,就在這片肥沃的大地上自發(fā)的開始了各種抵抗行動。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共中央適時要求山東黨組織迅速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1937年9月,毛澤東致電北方局:“整個華北地區(qū)應以游擊戰(zhàn)爭為唯一方向”,“注全力于游擊戰(zhàn)爭,借著紅軍抗戰(zhàn)的聲威,發(fā)動全華北(包括山東在內)動員群眾,收編散兵散槍,普遍地但是有計劃地組成游擊隊?!?/p> 山東省委貫徹中共中央全民抗戰(zhàn)精神,發(fā)出“每一個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應該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在山東各地領導發(fā)動了多起抗日武裝起義,抗日烽火在全省遍地開花,形成大大小小的多個抗日武裝隊伍。這些主要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人民抗日武裝,土生土長,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到1938年已發(fā)展到數萬之眾,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創(chuàng)建準備了必要的武裝力量。 但由于剛開始各地的武裝抗日斗爭大都是當地人民自發(fā)自覺的行為,地域分散,規(guī)模較小,行動零散,當時八路軍主力部隊還沒有進入山東,起義隊伍僅以少數紅軍干部和地下黨員,以及從監(jiān)獄里出來的同志作為骨干進行領導,致使早期的山東抗日武裝各自為戰(zhàn),有叫“抗日救國軍”,有叫“抗日游擊隊”,有叫“抗日義勇隊”,有叫“抗敵自衛(wèi)團”等等,甚至還有使用國民黨“第五戰(zhàn)區(qū)”番號的,名號龐雜,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編制和指揮,使我們看上去覺得很混亂,分不清楚誰是誰,誰跟誰。我根據就近地域的原則和時間順序,將這些抗日武裝整理成主要的十支,希望能使大家對這些隊伍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1、冀魯邊抗日武裝: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 1937年7月,在河北鹽山縣成立“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司令員邢仁甫,政治部主任崔岳南,參謀長周凱東。主要活動在河北省津南地區(qū)與山東省北部的樂陵縣。 1937年10月,發(fā)起五鋪戰(zhàn)斗。1938年初,伏擊劉佩臣部偽軍。4月,發(fā)展到1700余人。7月,改編為平津支隊,支隊長邢仁甫,政委李寬和,副支隊長馮鼎平,參謀長李錚侯,政治部主任崔岳南。9月編入“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2、魯西北抗日武裝:第六區(qū)抗日游擊司令部第十支隊 1937年11月,聊城的愛國將領范筑先成立“第六區(qū)抗日游擊司令部”,其中第十支隊為我黨領導。司令員張維翰,參謀長周紫珊,政治部主任王幼平?;钴S在魯西北平原和肥城、長清一帶大峰山區(qū)。1939年1月改為“筑先縱隊”,后劃歸八路軍129師。 3、膠東半島抗日武裝: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五支隊 1937年12月24日,以昆崳山紅軍游擊隊為基礎,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大隊長于得水,政委宋澄。 1938年1月19日,威海發(fā)生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司令理琪,政治部主任林一山,下轄2個大隊,1個特務隊。 2月3日,蓬萊地區(qū)抗日武裝成立第三軍第三大隊,大隊長于仲淑,政治部主任于眉,不久改為第三軍第二路,下轄2個大隊,350多人。此后擴大到10個大隊,近2500人。 2月,黃縣也成立第三軍第三大隊(與上面同名),后改為第三軍第四路,指揮李??祝愡~千,政治部主任仲曦東。 3月8日,掖縣成立“膠東抗日第三支隊”,支隊長鄭耀南,政治部主任張加洛,參謀長趙森堂。 1938年2月,3個主力大隊改編為第三軍第一路;蓬萊的改為第二路;文登、牟平、榮成、威海的改為第三路;黃縣的改為第四路;即墨、萊陽、招遠的編成大隊;掖縣的還稱第三支隊。 5月,第三軍第二路、第四路與馬保山率領的“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第7、第8支隊(后面會再講)在黃縣會師,組成“抗日聯(lián)軍”,指揮馬保山,政委林一山,參謀長趙修德,政治部主任宋澄。 9月18日,第三軍、第三支隊(掖縣的那個)等部隊統(tǒng)一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五支隊”,轄5個團,司令高錦純,政委宋澄,政治部主任宋竹庭、于眉。11月,改編成3個旅6個團。 4、魯中臨淄長山抗日武裝: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 1937年12月27日,臨淄長山之間舉行黑鐵山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員廖容標,政委姚仲明,政治部主任趙明新,參謀長馬耀南。 這支隊伍的戰(zhàn)斗有必要說一說。1938年1月8日,廖容標率部夜襲長山縣城,摧毀偽維持會,俘偽公安局長等30余人、繳獲槍支彈藥一批。19日,在小清河陶唐口附近伏擊日軍汽艇1艘,擊斃日軍青(島)煙(臺)濰(縣)司爺松井山村一行12人,繳獲電臺1部,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播發(fā)了這次勝利消息。 2月5日,在鄒平縣三官廟粉碎了來自周村、鄒平等地敵人的報復性進攻,激戰(zhàn)竟日,斃傷敵偽軍近百名。4月初,第五軍為配合臺兒莊會戰(zhàn),對膠濟鐵路西段和張博鐵路支線實行大破襲,炸毀日軍軍車7列,并攻入淄川縣城,搗毀淄川縣偽維持會。 6月,第五軍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政治委員霍士廉,副司令員楊國夫,參謀長鄭興,政治部主任鮑輝。下轄7、8、9團。不久,將共產黨員李人鳳從王尚志部拉出來的第三大隊編為第10團。10月,8團劃歸魯中第四支隊(新成立)。 8月13日,配合武漢會戰(zhàn),第三支隊一部聯(lián)合鄒平、章丘、齊東“抗日義勇軍”向濟南發(fā)動進攻,在黃臺橋、青龍橋、西關、南關等處與敵激戰(zhàn),一度攻至普利門附近,此役共斃傷日偽軍近千人,受到國民黨大本營的嘉獎和各大報紙的贊譽。 5、魯東南莒縣沂水抗日武裝:魯東八路軍抗日游擊支隊 1937年12月下旬,在昌邑、濰縣北部起義,成立“魯東八路軍抗日游擊第七支隊”,下轄第1、2、3、4大隊和1個騎兵隊,支隊長王培漢,政委鹿省三,參謀長李福澤,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12月29日,壽光北牛頭鎮(zhèn)起義,成立“魯東八路軍抗日游擊第八支隊”,指揮馬保山,政委張文通,參謀長馬健生,政治部主任楊滌生。下轄第1、3、5大隊和1個特務隊、1個騎兵連,約700人。后擴大到2000人。 1938年3月,第七、第八支隊在昌邑會合,成立“魯東八路軍抗日游擊隊”,司令馬保山,政委鹿省三、張文通,參謀長李福澤,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后東上掖縣、黃縣,5月12日,與第三軍會師,成立“抗日聯(lián)軍”。6月,成立“軍政委員會”,主席張文通,副主席馬保山、王云生、趙修德。部隊改編為8個大隊,指揮馬保山,副指揮韓明柱,參謀長劉光漢,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7月,取消第七支隊,統(tǒng)稱第八支隊,改編為3個區(qū)隊(團)。12月南下魯中,開辟沂蒙山抗日根據地。 6、魯中泰安徂徠山抗日武裝: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 1938年1月1日,山東省委直接領導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萊蕪、新泰、泗水、博山、莒縣、臨沂等地的抗日武裝相繼編入支隊,4月,發(fā)展到4000余人,編為3個團。司令員洪濤,政委黎玉(山東省委書記)、林浩(兼政治部主任),副司令趙杰。 4月28日,改為“山東人民抗日聯(lián)軍獨立第一師”。6月初,撤銷獨立師番號,恢復“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司令廖容標(洪濤病逝),政委林浩,副司令趙杰,政治部主任孫陶林。廖容標從清河帶來第三支隊主力一部約1000人,編為第4團,廖容標兼團長。后集中力量創(chuàng)建沂蒙山抗日根據地。 7、山東泰西抗日武裝: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六支隊 1938年1月1日,泰安夏張鎮(zhèn)武裝起義,中旬與泰安、肥城等地抗日武裝會合,成立“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主席張北華,副主席葛陽齋,政治部主任遠靜滄,轄3個大隊200余人。3月底,部隊發(fā)展到2000人,1000多條槍,編為17個大隊。6、7月間,整編為2個基干大隊,1個獨立團,1個獨立營。 2月初,汶上永安寺100多人舉行抗日起義,成立“汶上縣人民抗日自衛(wèi)隊”。4月,編為“第十支隊挺進縱隊”。9月,將東平縣抗日武裝編入,改稱“第十支隊挺進梯隊”,共1000人。 11月,“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和“第十支隊挺進梯隊”等合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六支隊”,轄4個團,4000余人。司令員劉海濤,政委張北華,副司令員何光宇,參謀長馬繼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8、魯東南地區(qū)抗日武裝:八路軍山東游擊第二支隊 1938年2月底,沂水、莒縣游擊隊約500人,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第六大隊”。6月,進駐莒南垛莊、岳家溝一帶,改番號為“八路軍山東游擊第二支隊”,司令羅積偉,政委楊昆,副司令吳坤。不久,進行整編,由省委派來的劉涌任司令,景曉村任政委,下轄2個營,1個特務連,共700多人。 9、魯南抗日武裝: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 1938年3月,“魯南民眾抗日自衛(wèi)團”在嶧縣北部山區(qū)與“四川旅滬同鄉(xiāng)會戰(zhàn)地服務團”合并為“戰(zhàn)地服務團義勇隊”。5月下旬,嶧、沛、滕3縣武裝在滕嶧邊會師,編為“第五戰(zhàn)區(qū)游擊總指揮部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傟犻L張光中,政委何一萍,參謀長韓文一,轄3個大隊,近600人。后附近的一些青年軍、農民自衛(wèi)隊等武裝陸續(xù)編入總隊。 10、湖西抗日武裝: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 這是土生土長的微山湖地區(qū)人民抗日武裝,赫赫有名的鐵道游擊隊就出自這里。繼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在魯南成立后,1938年6月11日,微山湖附近的抗日武裝在豐縣南渠樓會合,正式成立“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又稱“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轄第5、6、7、8大隊??傟犻L李貞乾,政委王文彬,參謀長張如,政治部主任孫叔平。6月13日,編入豐縣、金鄉(xiāng)、肖縣的部分抗日武裝,有20余個大隊,共5000余人。1938年底,編為“山東縱隊挺進支隊”。1939年5月,又改編為蘇魯豫支隊。 然后,我再說一下,八路軍到達山東后,這些抗日武裝的整編情況。1938年10月后,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由戰(zhàn)略防御階段轉向了戰(zhàn)略相持階段。中共中央騰出手來,決定對山東地區(qū)的人民抗日武裝進行整編和整頓,統(tǒng)一番號,統(tǒng)一指揮。12月,邊區(qū)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27日,山東分局公布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統(tǒng)一指揮山東各地(不含冀魯邊與魯西北地區(qū))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并建立了司政供衛(wèi)領導機關和各種工作制度。所屬部隊整編情況如下: 1.魯東南地區(qū)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二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劉涌任支隊長。 2.清河區(qū)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馬耀南任支隊長。 3.泰山區(qū)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廖容標任支隊長。 4.膠東區(qū)的“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高錦純任支隊長。 5.泰西地區(qū)的“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后來改編成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六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 6.沂魯山區(qū)的“八路軍魯東游擊隊第八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馬保山任支隊長。 7.安丘莒縣邊區(qū)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九支隊”(后來出現的)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九支隊”,王林肯任支隊長。 8.臨費邊區(qū)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十二支隊”(也是后來出現的)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十二支隊”,董慕仲任支隊長。 9.湖西地區(qū)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十三支隊”,翌年改為“八路軍山東縱隊挺進支隊”,李貞乾任支隊長。 10.蘇皖地區(qū)的“青年抗日救國義勇隊”(第一總隊分出來的)組建為“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游擊支隊”。 11.魯南抱犢崮山區(qū)的山東省第三區(qū)保安司令部直轄第四團直接隸屬于八路軍山東縱隊,仍沿用直轄第四團番號,張光中任團長。 12.隨張經武、黎玉到達魯中山區(qū)的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隊第四支隊一營與山東縱隊第八支隊特務大隊組建成山東縱隊特務團,陸升勛為團長。 13.臨沂郯城邊區(qū)的“八路軍臨郯獨立團”(小散的)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臨郯獨立團”,薛浩任團長。 山東縱隊的成立,使分散于各地的游擊隊成為戰(zhàn)略上統(tǒng)一指揮的游擊兵團,標志著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武裝力量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大野戰(zhàn)軍中有三個都有山東縱隊的隊伍。 勤勞、樸實、強悍的山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對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從1937年10月3日,日軍第十師團大舉入侵山東,直到1945年12月27日,山東日軍在濟南正式簽字投降,八年時間山東戰(zhàn)區(qū)對敵作戰(zhàn)2.6萬余次,殲滅日偽軍51.3萬余人,占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殲敵總數的30%。牽制的日軍經常在3萬人以上,最多時達4.5萬多人;牽制偽軍10余萬,最多時達20余萬人。建立抗日根據地12.5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萬。其間山東人民也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被殺害同胞89.5萬,受害難民235萬??梢哉f山東人民的抗日斗爭功勛與苦難并存,光榮與鮮血同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