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在涇陽打獵,回頭對一群簇擁的大臣說:“今天打獵嗨不嗨?”(“今日畋,樂乎?) 蘇世長走上前說:“陛下出來游獵一趟,花費超過數(shù)萬,卻不到一百頭獵物,沒什么嗨的?!?/span>李淵的臉一下子黑下來:“你發(fā)神經(jīng)呀!”(“高祖色變曰:狂態(tài)發(fā)耶?”)蘇世長說:“從私說我是發(fā)神經(jīng),從公來說應該算忠心?!?/span> 點評:人類最早應該是吃素的,采摘野果野菜,后來才吃葷,于是開始捕魚和獵取飛禽走獸。中國最早一首民歌就是關于狩獵的,只有兩句:“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span>通俗如大白話,就是幼兒園小朋友都懂的字面上的意思:將竹子折斷,續(xù)起來做成彈弓,將泥塊彈出去射取鳥呀獸呀之類肉食。狩獵是一種集體勞動,獵物沒命地逃,人們拿著木棒、石頭拼命地追,后來有了馴養(yǎng)的馬,還發(fā)明了刀劍、弓箭,在人獸較量中越來越占上風,大呼小叫,左右包抄,一旦獵物到手“普大喜奔”,帶有強烈的刺激性,它很快就由單純的勞動演變成了一種娛樂活動。 在焚書坑儒筑長城的那位“始皇帝”還沒有出現(xiàn)前的周朝,就有以狩獵為主題的娛樂。按照周禮,周天子一年起碼要搞四次大的狩獵,稱為“田獵”。下面各諸侯國的國君,更是有事沒事就去獵上一獵,它同時也變成了一種軍演。歷朝歷代,狩獵都是皇帝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一方面顯示皇帝的英勇神武,另一方面皇帝也是人,每天日理萬機,案牘勞形,容易腰椎間盤突出,整天在宮里呆著又容易傷身,于是狩獵成了必不可少的休閑方式。但畢竟這是皇帝的活動,動靜大,耗費多,特別是踐踏農(nóng)田,毀壞莊稼,百姓抱怨很多。要是遇上災荒、外敵入侵,或者皇室有什么事情,大臣就對照禮俗規(guī)矩,認為出獵不合時宜,提出勸諫。獵還是不獵,成了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橫在皇帝和大臣之間。唐朝皇族因為有鮮卑血統(tǒng),又是“馬上”得的江山,因此皇帝們特別喜歡狩獵,首任皇帝李淵自不必說,李世民甚至把“草淺羊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fā),射不妄中”,和“天下太平、家給人足”,“張樂高宴,上下歡洽”,當成自己三件最快活的事。李世民有很多跟狩獵有關的故事。有一次在洛陽苑狩獵,一頭野豬沖到馬蹬前,“民政部長”(民部尚書)唐儉急忙打馬上前護駕,那野豬已被太宗拔劍斬斷了腦袋,太宗朗聲大笑說:“你當初可是見過我陣上殺賊的,一頭豬有什么可害怕的?”唐儉“?”了他一句:“陛下固然是靠著神勇平定四方,現(xiàn)在又何必對一頭野獸逞威?”言外之意是您應該專心治國,還這么貪玩可不對。李世民是個聰明人,他馬上吆喝一聲走人嘍?。ā疤诩{之,為之罷獵”)其實罷的也只是那一次,唐太宗后來并沒有停止過狩獵。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一次他的三兒子吳王李恪打獵,把老百姓的房子弄壞了,一個叫柳范的“監(jiān)察委員”(侍御史)告到了當?shù)哪莾?,唐太宗大發(fā)雷霆,要拿擔任兒子“幕僚長”(長史)的權萬紀開刀問斬。柳范一句話讓李世民下不來臺:“房玄齡在您身邊,也沒能勸止您罷獵,怎么能怪罪到權萬紀頭上呢?”房玄齡是唐初最著名的賢相,他和杜如晦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有一個成語叫“房謀杜斷”形容他們的能干。柳范這等于一巴掌摑在李世民臉上:您自己有那么好的謀臣,不一樣犯糊涂?李世民氣得拂袖而去。氣消后問柳范,你為什么要這樣“?”我?柳范說:“俗話說,君明臣直。陛下既然是位圣明之君,我哪里敢不竭誠相告呢?”皇朝最有名的皇帝李隆基也喜歡狩獵,他有個著名的“獵場拜相”的故事:手下的姚崇在他狩獵時,自稱“二十歲時就以喚鷹逐獸為業(yè)”。他陪著唐玄宗狩獵時果然露了一手,驅(qū)馳追逐,進退快慢,就像二傳手一樣配合得十分到位。玄宗忍不住對他說:“你應該做我的宰相”(“卿應當做宰相輔佐朕?!保?/span>俗話說,走多夜路會遇鬼。唐朝的皇帝們這么喜歡狩獵,終于惹出了塌天大禍。第十六任皇帝(含武后)唐敬宗直接死在狩獵上。這個十六歲就接班的少年天子是個頑主,有時一個月只上朝兩三次,貪玩無度,只要是玩的,沒有他不精通的:馬球、摔跤、蹴鞠、散打、雜?!€發(fā)明了一種“風流箭”:用紙做成箭頭,裹著香粉射宮女后妃,被射中的就能獲得臨幸。你想象得到,皇上就算是閉著眼睛,肉靶子們也會搶著中箭。當時還流傳著順口溜:“風流箭,中的人人愿。” 敬宗特別喜歡夜間打狐貍。有一次打夜狐射中了一個劉克明的太監(jiān),這個太監(jiān)是個沒閹凈的,跟他后宮貴妃有一腿,以為皇上發(fā)覺了私情,串通其他太監(jiān),在皇上再次打夜狐夜宵上洗手間時將他殺死。其實并非沒有人勸過敬宗,但你勸你的,他該干啥還干啥,更奇葩的是,雖然不聽,他卻感動地給你獎賞,所以死后還得了個謚號:敬。相比其祖宗李淵、李世民,真的是龍種變成了跳蚤。蘇世長哪壺不開提哪壺,給皇上兜頭潑冷水,李淵雖然罵他發(fā)神經(jīng),但畢竟有一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反省。從蘇世長說,敢這樣敗皇上的興,膽子的確夠大。特別他是隋朝的舊官歸順新朝,按理應活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卻似乎沒有什么包袱,經(jīng)常這樣話里有話諷刺皇上,李淵都沒有翻臉。蘇世長的“不識時務”,還有一次更加過份。他在披香殿陪唐高祖吃飯。披香殿是李淵建的,弄得富麗堂皇。酒喝嗨了,蘇世長又找不痛快了。他問:“這座宮殿是隋煬帝建的吧?為什么雕刻裝飾這么像呢?”唐高祖說:“你喜歡進諫,像個直人,其實內(nèi)心狡詐。你難道不知道這宮殿是我建的嗎?為什么要說是隋煬帝建的呢?”蘇世長說:我看見這么奢華的裝飾,并不像一位崇尚節(jié)儉的君王所建。后面的話說得比較正經(jīng):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這里陪侍,能遮擋風霜雨雪就覺得足夠了。隋煬帝極盡奢靡,百姓起來造反,陛下把他的江山奪過來,這是對他窮奢極欲的懲罰?,F(xiàn)在您這樣做,又想回到正道,行嗎?
|